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朝鲜有没有核武器 朝鲜的核武器有多厉害 令人瞠目结舌

导语:朝鲜的核武器有多厉害?令人瞠目结舌!朝鲜核武器的惊人秘密令人瞠目结舌!有这么厉害?自从2006年10月朝鲜爆炸原子弹后人们议论很多,由于爆炸当量很小,只有 550吨,引发的地震还不到四级,因此一度人们怀疑爆炸的不是原子弹,

朝鲜的核武器有多厉害?令人瞠目结舌!

朝鲜核武器的惊人秘密令人瞠目结舌!有这么厉害?

自从2006年10月朝鲜爆炸原子弹后人们议论很多,由于爆炸当量很小,只有 550吨,引发的地震还不到四级,因此一度人们怀疑爆炸的不是原子弹,而是普通炸药假炸。但不久俄罗斯和南朝鲜都证明了朝鲜爆炸的确实是原子弹,美国也测到了放射性物质,对原子弹的怀疑才平息。可是一些无知之徒居然因此断定朝鲜的原子弹水平很低。稍有一点核常识的人都知道原子弹造大不易,造小更不易,朝鲜的核水平应该是相当高的。最近朝鲜通过“非正式渠道”向美国“有关部门”透露了他的核力量,这才使得美国惊奇地发现朝鲜的核武器之先进是惊人的,某些方面已经超出了美国、俄罗斯和中国,远居世界领先地位。他们透露这一消息当然有他们自己的目的。

朝鲜的核武器走的是一条与任何国家都不一样的路。

现在金正日突然不允许检测他的核设施了。到美国知道了朝鲜核力量真相后才惊呼,以前以为金正日上当了,以为自己答应给他非增殖反应堆和重油,使朝鲜停止了发展核力量,而在朝鲜自宫后,没有按照允诺如数给于却拖延了时间,美国感到非常得意,到此时才认为上当的却是自己。朝鲜正在自己想不到的地方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核力量。现在目的已经达到,于是驱赶联合国核查,准备大规模地生产铀浓缩和钚等核材料以大量制造氢弹了。

谈朝鲜的原子弹不能不联系到政治和经济以及国际关系真相,不能不花长篇的篇幅,如果谁认为走了题或不配胃口不屑一读,那么他们就失去了一个大开眼界的机会,损失的是他自己,让他们永远当白痴吧!本来不管朝鲜的还是其他国家的原子弹,都是政治问题,也都是经济问题,而绝不仅仅是科技问题。为此必须了解真相,而不能被自以为是的偏见蒙了眼睛。

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朝鲜便已经在研制金属氢,并准备用于制造核武器了。

七十年代朝鲜才牛了,那时朝鲜建立了自己相对独立的工业体系,六十年代就建立了重型机器制造工业,能够制造许多先进或比较先进的设备,如发电设备、冶金设备、矿业设备、化工设备、机器制造工业的设备、成套的大型拖拉机厂等等。轻工业,那时还属于高科技的化纤业非常发达,朝鲜的维尼龙衣服风行在苏联和东欧。农业上占据着北方的贫瘠山地,却生产了比南朝鲜还多的粮食。自古以来北方山区贫瘠、因此人口稀少。而南方占据着宽广肥沃的平原,供养了比北方多一倍多的人口。日本统治时期,南朝鲜和中国的台湾,生产的粮食有一半被日本掠走,虽然人民只能勉强糊口,但生活水平还是高于北方。日本不能够从北方掠夺到大量的粮食不是不想掠夺,实在无可掠夺。朝鲜战争以前,北方的农业有较大进步缺粮问题才得解决。

接着是朝鲜战争,北方炸成一批废墟,南方的工农业保存基本完好。

战争结束,经过三年建设和恢复,1956年朝鲜的工农业都达到和超过了战争以前。不能说苏联和中国没有帮忙,主要还是他们依靠自己力量,中国还没有能力给他们提供工厂,自己还几乎一无所有要从苏联引进。

接着工农业生产在千里马运动中突飞猛进。一九六二年实现了以占领“六个高地”为基本内容的国民经济计划。在工业方面,重工业和轻工业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工业总产值比前一年增长达百分之二十。农业方面,战胜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夺取了五百万吨粮食的“高地”。朝鲜已经成为具有自主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工业—农业国。在我国制造出万吨水压机的时候,朝鲜造出了八米立式车床、三千吨水压机,不久又制造出了六千吨水压机,1960年朝鲜的国内机器设备自给率就从46.5%提高到90.6%。七十年代也有了万吨的水压机以及相应的重型机器制造工业,如咸兴的七十米万能龙门刨床、二十四米大型车床、十八米立式车床、十二万立米压缩机等。已能够制造化工、冶金、电力等部门的成套设备。

着名的“二·八”维尼龙工厂,就是朝鲜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自己设计、用自己的资源,以世界上罕见的速度建设起来的。这个厂的规模是宏伟的。它的建成,对解决朝鲜人民的穿衣问题,起了巨大的作用。1962年投产时年产量二万吨相当于二十万公顷棉田的产量,可织出一亿五千万米优质布匹,可做六百六十万件大衣或者一千六百八十万套春秋季西装。这在当时是世界第一流的化纤工厂。在五十万平方米的厂区里,耸立着五十多座高大的建筑物,厂房都是朝鲜自己设计建造的,一万五千多台机器和设备,也都是自己设计建造的。咸兴、清津、新义州三大化学纤维厂正在兴建,全部投产后年产七万吨化学纤维。

与此同时南朝鲜的原有工业基础正在解体,大批企业倒闭,农业破产。

解放前中国化学工业几乎等于零,更谈不上有机化工,只是在东北有两个极小的粘胶纤维厂,合成纤维连名字都没听说过。1962年我们中国还根本不能建设维尼龙厂。大跃进中搞过实验,办过实验工厂,产量小小的,探索技术而已——对我们中国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已是很大的成绩了,许多科技人员原来认为我国根本就没有条件搞这个,二、三十年以后吧。文化大革命的1967年,我国建成的北京维尼纶厂年产 1.6万吨,是毛泽东从英国引进的,自己还不能设计和制造设备。不久以后才开始自己设计九大化纤厂,和朝鲜比就规模小了。到1976年毛泽东去世,我国自行设计制造设备的维尼龙厂还只有一万吨。我国的化纤工业一切都得从头开始。毛泽东建设化纤厂的办法是:首先自己探索技术,学会制造设备,即使还小一些,等到外国看到中国已经封锁不住,反正已经掌握技术能够自行设计制造了,再不卖给中国,中国就要独立自主地建设大厂了——这样就有了1972年毛泽东引进的金山、辽阳、长寿和天津四大化纤厂,人民衣着由此得到改善。概言之,以自力更生逼迫外国解除封锁,从而大引进。而朝鲜,不但在六十年代初就完全依靠自己设计制造设备,还大量出口维尼龙。我们这样大的国家,人口是朝鲜北方的五十倍,化纤总产量却相当长时期落在朝鲜的后面。当我国引进的大量化纤企业投产时,二·八维尼龙厂已经达到年产5万吨维尼龙、5万吨聚氯乙烯、1万吨毛维纶和几百种化学制品了,这都是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的,一点也不逊色于我们依靠引进的四大化纤厂。同期我们的长寿就是生产维尼龙的,4.5 万吨比他们略小,而且生产技术由日本、法国引进,不是自行设计自己制造设备的。由于邓小平上台后搞大规划,工程还被拖延,1978年已经快要建成了,却拖到1981年12月还不能完全投产。可是反共分子对于以前朝鲜的成功居然说是完全由于苏联和中国的支援,1960年苏联自己还没有那么先进的维尼龙厂,中国到1976年当然也没有能力帮助朝鲜建设这样的厂。

尽管朝鲜的人口增长极其迅速,二十多年里翻了一番多。七十年代朝鲜人口一千八百万的时候生产了九百万吨粮食,人平拥有1000斤,而同时南朝鲜生产的粮食总量居然还不如北方,按人口平均每人只有300多斤,处于严重的饥饿状态。早在1956年北方经济复苏时期,南方就已经进入了严重的饥荒而且越来越重,一直延续了二十多年。北方在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多次提出无偿救济南方同胞粮食,可李承晚集团竟然还把要求接受北方援助的不同政见者抓了起来。这正是李承晚倒台的原因之一,但是李承晚倒台后新上台的依然不允许接受北方的无偿援助。

虽然从美国进口粮食,由于工业水平低没有多少东西可以出口,进口量也就不能很多。南朝鲜这一困境正是作为美国的殖民地所造成的。虽然有大量的土地,农民却大量破产,土地大量弃耕,美国也正需要南朝鲜处于饥饿状况,才可以“粮食用于和平”,即推销它的剩余粮食,并使得南朝鲜的吃饭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从而控制南朝鲜的经济命脉。严重的经济破坏和困境,处于饥饿状态的人民一次次地起来斗争,推翻了李承晚的统治。由于由朝籍日军和伪满洲国军官以及日本统治时期的伪警察为骨干的南军一直存在,并且在民主自由的美国纵容下干预政治,政坛上几经轮盘转总改不了亲美独裁政权,改不了对人民的残暴统治。参加过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当过伪满洲国军官的朴正熙,靠军事政变和屠杀上台,南朝鲜的残破依然。但是七十年代他适应美国的需要,把南朝鲜变成了美国的密集劳动力产品的加工厂,农业上进一步依赖美国,大多数人民过着极度饥饿和半饥饿的生活,大批人失业,在职的也被迫成了廉价劳动力,生产衣服、裤子、鞋子、玩具和塑料花,拆拆外国的报废旧船,这就是“经济起飞”,就成了中国“改革开放”向往的“四小龙”。

在七十年代朝鲜原本是许多人出于不同目的和需要大加吹捧的国家,也确实是令南方人民向往的地方。也正如此,别有用心的人就以朝鲜来打压我们中国,用词造句极端夸张,说朝鲜以前不如中国,现在大大超出了中国,并根据自己的需要编出了我们不如朝鲜的原因。其实朝鲜和中国只能说是并驾齐驱。我们确实在生活水平上不如他们,人口平均上不如他们。但朝鲜在解放前还不像我们中国那样饿殍遍野,虽然农业远不如南方,生活水平还是比我们高得多,至于工业,不但人平产量远远超出中国,许多产品的绝对产量也高于我们。1949年朝鲜的科技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总数,比我们这个泱泱大国还多。

同样出于需要,尽管铁的事实在那儿,北方远远超过南方,到了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中国突然刮起了一股“南方好于北方”的风。昨天还把北方说成天堂的人们一下子翻脸不认账了。可是铁的事实是不容否定的,这股风在中国才刮起,1979年由于南方政治独裁残暴,经济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三青团 蒋介石的五虎上将八大金刚 蒋介石手下八大金刚简介下一篇:杜甫的生平 杜甫的生平及主要经历 仕途坎坷却留下史诗绝句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