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史前文明>正文

曹操真的曾放弃最后一次统一天下的机会吗?

导语:大家好,我是边肖。今天我给大家讲讲曹操的故事。欢迎关注。历史上有很多遗憾。三国时期最大的遗憾是,当时的一等男主曹操在平定虏之后,没有在南方拿下益州,错过了千载难逢的一统天下的历史机遇。虽然我们深受《三国演义》和诸葛亮的影响,但我们总是带着“拥抱刘兴汉”的主观情感色彩

大家好,我是边肖。今天我给大家讲讲曹操的故事。欢迎关注。

历史上有很多遗憾。三国时期最大的遗憾是,当时的一等男主曹操在平定虏之后,没有在南方拿下益州,错过了千载难逢的一统天下的历史机遇。虽然我们深受《三国演义》和诸葛亮的影响,但我们总是带着“拥抱刘兴汉”的主观情感色彩看待那一段历史,常常对蜀汉政权的成败表现出悲悯之情。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角度来看,曹操最有可能结束乱世,统一天下。

就像曹操自己在《让郡自明》里说的:“定天下无寂寞,不知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王?”。的确,曹操为结束当时的混战、解除战乱之苦、统一北方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但就是这样一个乱世大英雄,好几次错过了一统天下的机会。最后遗憾的是,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率领十万大军平定汉中张鲁后,本应直指南方,大费周折,迅速将刚刚夺得西川的刘备消灭,然后顺流而下平定江东,以完成后世统一大业。然而这时候曹操却丧失了野心,说了句名言:“人若苦,必除恶!”令人沮丧的话。之后又班师回朝,从而错失了一统天下的大好机会。

今天我们要拨开历史的迷雾,探究曹操打下汉中后没有抓住机会放弃的原因。关于曹操打下汉中后,是否应该拿走刘备占领的西川之地,历史上有两种评价:1。西川不可取,曹操不想正确取西川。2.可惜曹操不想放弃。我先表明自己的观点:根据我们现有的史料,我们可以拿下,曹操有绝对的实力拿下,最终称霸全国。为什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

第一,孙刘联盟已经破裂。刘备当时是江东主力,后方空空虚

赤壁之战后,刘备终于站稳脚跟,暂时定居荆州。东吴周瑜几次讨要荆州失败后,想到了一个“一箭双雕”的计策,制定了先破刘璋放弃,再击败张鲁夺取汉中的假道来熄弧的作战计划,想以此为跳板夺取两河之地来抵抗曹操,还在途中灭了不肯离开荆州的刘备。但这个战术瞒不过诸葛先生。孙权派孙瑜率领驻扎在峡口的水军准备进军放弃时,被刘备拒绝,因为必然要经过刘备的领土。于是,刘备派关羽到江陵,张飞屯兵秭归,诸葛亮据守南郡,自己坐镇醴陵,在几个危险地点堵截了孙权西征的道路。因为联盟,孙权不得不放弃。后来刘备亲自去找西川,孙权回过味来,顿时觉得尴尬。他非常气愤地说:“这个老滑头,好卑鄙!”双方的联盟出现了裂痕。

刘备得到益州后,孙权迅速派诸葛亮和他的大哥诸葛瑾向刘备索要荆州县。这时,刘备又耍了一个无赖,说道:“我现在正准备攻占凉州。等我到了凉州,就可以把荆州全部还给你。”哇,孙权好生气。至少他也是一方霸主。被大耳贼取笑是无法忍受的。于是任命长沙、零陵、桂阳太守各去任职。我可不希望这三个空大副一落地就被关给赶了。孙权勃然大怒,派兵2万强占三郡,双方裂痕进一步加深。

刘备得到消息后,亲自从西川赶到荆州,派关羽去争夺三郡。孙权不示弱,至禄口坐镇,指挥调度诸军;派鲁肃领兵一万到益阳攻打关羽;让吕蒙放弃玲玲去帮助鲁肃。双方一度不和,是时候准备一场全面战争了。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曹操发动大军,借助天运不济,几乎不战而降张鲁,平定汉中。而曹操此时的进兵放弃,显然比刘备的回兵放弃要近得多,但他并没有趁热打铁,而是乘势占领巴蜀放弃,而是留在夏和张颌屯守汉中,回了老家。

第二,曹刘双芳的三个顶级智库英雄想法一致。刘备一开始就决定放弃,人心不稳

初到汉中时,曹操有两个军事家,他们与军队并肩作战,劝他趁热打铁,抓住机会一举横扫川川。一个是司马懿,当时也是个临时人物。当即对曹操说:“刘备用欺骗的手段俘虏了刘璋,蜀民无牵无挂地远征江陵。这是一个机会。今若曜魏汉中,益州震动入敌,必然覆灭。所以趋势很容易成为能力。圣人不能破时,不能失时。”。司马懿的观点指出了当时刘备的两个致命缺陷:1 .百姓所愿:刘备用阴谋诡计强行登陆刘章,不久之后,淅川百姓还未完全归附。2.当时刘备的主要注意力和兵力都部署在江东。因为孙权不满刘备攻下益州后未能归还荆州,准备发动武装进攻。刘备慌忙率领蜀军主力与孙权一同前往江陵,导致放弃的防守薄弱。

另一个是柳椰,一个战略天才,曹操的心腹谋士,人称“见多识广”。又勉励曹操说:“龚铭以步杀五千人,北杀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一百郡,十郡八郡,震动天下,使其在海外强盛。今汉中,蜀民望风而失胆。在此之前,舒可以决定。刘备,杰出的人,为时已晚,但是他赢得了蜀国的天,蜀国人民没有依靠他。今汉中破,蜀民震惊,势倾斜。以公为公的神,因其倾向和压力,无可非议。慢了,诸葛亮管,关羽、张、管三军,蜀民立,不能成。今天不吃,会担心的。”

柳椰的意思是:1 .龚铭,你的名声闻名于世,你的战斗能力对九州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2.既然汉中已经攻陷,就放弃大家的恐惧,内部局势很不稳定,送几篇朝廷的文章就能摆平。3.敌人猝不及防:刘备拿下西川不久,西川之心未附。刘备率主力远离江陵,知之晚矣。4.如果这个时候不拿,等刘备缓过来。凭借诸葛亮的治理,可以迅速平定人心,如果关羽张飞守险,我们再取也不会那么容易。

以上是曹魏阵营两位谋士的意见。如果说曹营中谋士有主观高估自己、轻视对手的嫌疑,那么我们来看看刘备的谋士法正的意见:“曹操一举攻下张鲁,定于汉中,而不取吐蕃、蜀之利,留下夏、张颌守着,蹑手蹑脚地北上。这不是因为他智力不行,力量不够,内心的担忧会逼到耳朵里”。在当时和当地,他是刘备最厉害的谋士,对当时的战争环境非常熟悉。历史上,法正在军事战略上不亚于诸葛亮。据说,曹操打下汉中后不打巴蜀,不是因为曹操没有军事主动权,也不是因为曹操军事战略薄弱,也不是因为曹操兵力不足攻打蜀国,而是出于内部隐患的考虑,牵制了曹操的军事行动。

这样,如果从另一方面来看,法正的意见证明了曹操战略高、进取精神强、兵力充足,也暗示了当时的蜀军在军事装备、军事部署和民众支持上存在很大缺陷。法正对曹骏作战能力的推断和他对当时双方军事形势的理解应该更符合实际。因为敌人对自己的评价是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法国在对比双方当时的军事形势,对曹操的军事能力、进取精神、军事实力的认知自然比我们更清晰更明确!对立双方在当时的军事战略形势下是“英雄所见略同”!放弃可以接受。

既然以上分析表明,在客观形势下,曹操此时放弃真的很容易,但是一战之后就放弃了,但是,面对这样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曹操说了一句令人丧气的话:“人很可怜,既有陇右,又有蜀邪!”。曹操这种自我满足的“精神胜利法”,似乎失去了和刘备青梅谈英雄时的豪情,也失去了“老志在千里,殉道者死而不死”的野心。曹操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犹豫面对历史机遇?真的如佛法所说「内有烦恼,逼耳」吗?后来的历史证明显然不是这样,因为曹操回到朝鲜不久,就急于要求汉献帝加九锡给自己,封王维。如果他内部不稳定,曹操会做出这么大的负面举动来给人把柄吗?也就是说,曹操不试着放弃,既不是“智慧力量不足”,也不是“其中必有隐忧”。

那么一代雄主曹操面对天赐良机如此畏首畏尾是什么原因呢?经过对史料的仔细分析,作者认为有三个原因:

第一,曹操主观心态的改变,先烈们的老迈和坚强的心,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了

为了便于解释曹操的这种心理变化,不妨将他与光武帝的另一个主角刘秀相比较。黄帝三年十月,刘秀跟随其弟刘隐等人,打着“恢复汉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抗击来自宛城的叛乱。那一年,刘秀27岁,刘秀在昆阳战争中成名。王莽被消灭后,刘秀被庚子皇帝派往河北省的镇宅军阀手中,开始了自己的独立发展。平定河北期间,也有不少危机,但幸运的是,他一路九死一生。到公元25年,刘秀终于在洛阳称帝,那一年刘秀才30岁。

刘秀称帝后,面临着与曹操相似的处境,曹操生活在四战之地,四面环狼。刘秀的分裂势力比东汉末年更加复杂。北有河北的王朗、彭宠,南有淮南的柳永、董贤,东有山东的张步,西有著名的“赤眉军”扶持的牧童皇帝刘盆子,西州的肖伟,西川的公孙述。此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吞并战争,刘秀用了十二年时间最终平定天下,统一全国。新莽末年以来四分五裂,连年征战的中国,再次统一。

“回甘望川”的故事发生在刘秀消灭最后一支割据势力公孙述之前。建武八年,刘秀率军亲自征陇西军阀肖伟。一路走来,还是比较顺利的。军队先占领略阳,然后破水。不久,肖伟被围困在西城。刘秀准备返回洛阳东部。临行时,对岑彭将军说:“如果两座城都塌了,你可以南下攻打,但人们不满意他们的苦难,所以可以再看看蜀国。”。意思是:赢了肖伟之后,我们必须不停地攻打分为四川和四川的公孙述。既然我们已经在西州定居了肖伟,怎么能放弃容易到达的淅川领土呢?这就是成语“发迹发财”的由来。他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伟大君主的野心,他想搞清国家,统一全国。此时,刘秀37岁,正值壮年。

而200年后的另一位大英雄曹操,在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情况下,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从而失去了最后一次一统天下的机会。这是因为,与刘秀相比,曹操的统一之路要艰难得多。钟平六年,曹操从老贼董卓的魔掌中逃出,回到故乡陈,在那里“散家财,投义兵”,以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为名,发动义兵。那一年,曹操35岁。之后大家都熟悉了,曹操开始了团结之路,斩断了人潮。然而,与刘秀不同,曹操的对手比西汉末年肮脏的“草头王”强大得多。这种权力包括软实力和硬实力。如果打个比方,西汉末年名略的肖伟、公孙述、柳永,相当于三国时的袁术、刘表、吕布的水平。他们离袁绍太远了,袁绍虽然刚愎自用,但是手下人才济济。

所以曹操的统一之路极其艰难。建安二十年,曹操在汉中安置张鲁的时候,曹操已经战斗了25年。这时他已经61岁了,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了。再有野心,也经不起虚度岁月的洗礼。你一老,青春里所有的进取和拼搏精神都会被磨掉。俗话说,50多岁了,精力就没了。岁月不饶人,人老了,大局太平,安定,平静,经不起大风大浪的冲击,这是人之常情,连英雄也不例外。这时候,奋斗了半辈子的曹操,也渐渐萌生了隐退的意思,英雄迟暮的尴尬。

第二,拿汉中妙道来说,让英雄的心智瞬间短路,瞬间的悲喜太快,影响曹操接下来的部署

生理学和心理学认为,人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表现为震惊、目瞪口呆、不相信眼前的事物,这需要反复确认。为了应对这种应激情况,大脑需要有一定的空间隔和时间缓冲,才能恢复正常的思维状态。比如二战初期,德军进攻法国,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一路破坏,打得英法联军溃不成军,直到在敦刻尔克这一狭小区域被德军多渠道军挤压,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为了这场意想不到的伟大胜利,希特勒的大脑短路了。他不相信面前的事实,认为自己是在做梦。他不得不让古德里安暂停进攻,这样他就可以缓存自己平时紧绷而脆弱的神经,反复确认英法联军是否真的被打败,从而错过了在敦刻尔克歼灭英法联军的机会。

同样,这种反应也可以从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的过程中看出。曹操到阳平关时,张鲁的弟弟张伟率领数万将士,凭借关隘坚守,在山上横筑城墙十余里。当初曹操听了凉州那些人的话,从武都投降了。“张鲁易败,阳平城外南北山隔得远,无法防守。”那就相信吧。他亲自实地观察后,发现并不是他说的那样,于是叹了口气说:“别人的猜测很少令人满意。“攻打阳平山守备时,山势险峻,难以攀登,未能及时攻取。许多士兵被打死打伤,军粮快用完了。曹操这时很郁闷,就想切断山路,撤军。他还派他的老兵夏侯惇和储旭去召回山上的士兵。巧了,前线部队走得有点太远,晚上迷路了。它误闯进了张伟的军营,张伟的士兵吓得四散奔逃。仆辛毗,主簿柳椰,跟随失兵,轻而易举地占据了阳平关的战略要地。回见夏侯惇、许维曰:“我军已占敌军重地,敌军已溃。”夏侯惇等人起初并不相信。亲眼目睹后,我回去向曹操报告,曹操面对这个重大消息久久无语。

从上面可以看出,在打汉中的几天内,曹操悲喜交加。一开始他以为汉中在囊中,天就可以来了;曹操见汉中险峻难攻,忽然失志,准备调头离去;后来他像乌龙一样被汉中守军轻松击败,曹操又喜出望外了!这几天引起大起大落的感情变化,让曹操日渐衰老的神经真的难以承受。由此可见,曹操拿下汉中完全是凭借大运,可以说是天下一派。

此时曹操的心态是,取得汉中后,也感到牵挂和后怕。感谢上帝的眷顾,我让自己幸运了。夺取汉中无异于天上掉馅饼。曹操还没来得及消化,司马懿和柳椰就给了曹操一个更大的超级披萨饼“再弄蜀国”。汉中这块馅饼让人喜出望外,再来一块更大的!难免曹操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他拼了半条命,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官渡缺粮,赤壁大败,败给潼关的往事历历在目。接连两次天赐良机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此时曹操喜极而泣,喜极而悲。他早期对汉中的猛烈进攻已经消耗了大量的口粮,并损失了一些军队。如果他不在这个时候撤军,消化新占领的土地,他肯定会跑去入侵。所以我们才会说那句话:“百姓苦,既有陇右,又有蜀邪!”令人沮丧的话。

第三,最关键的是,司马懿和刘烨的意见缺乏准确的信息,这又使曹操产生了怀疑

我们在看史书的时候,不仅要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性,还要从不同的观察者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历史事件。首先,当我们站在现代人的角度看待历史事件时,我们被称为“后见之明”,因为有很多史料可以证明我们所面对的历史事件,比如三国,后汉,甚至是终书,我们可以仔细阅读,相互印证,可以充分把握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其次,从当时历史学家的角度来看,当时的历史学家是为当朝统治者服务的,在撰写自己的史书时,难免会夹杂一些当时统治阶级的主流价值观,对历史人物褒贬不一。同时,他们也没有其他更具权威性的史料作为证据。例如,陈寿不能把历史看作一面镜子。最后,最重要的是从当事人的角度看历史事件。当事人没有后知后觉,无法知道背后发生了什么。他们的一切行动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都是“诸葛亮预”。

我们现在从曹操和法正的角度来分析这个变化,我们对当时蜀军在成都至汉中一线的部署漏洞是通过后来法正的言论知道的,也是通过历史记载准确知道的。而这一切,曹操、司马懿、刘烨都不知道。曹操及其谋士知道刘备很可能在荆州与孙权对峙,却不知道诸葛亮、关羽、张飞在干什么,他们的确切位置在哪里?我不知道蜀汉的防守漏洞。司马懿和柳椰的分析确实有道理,但只是粗略的预测,缺乏准确的信息。面对过去的强敌,赤壁之战自焚严重的诸葛亮,差点在华容道自尽。面对这样的对手,多疑的曹操怎么可能凭借司马懿和刘烨的预言性言论,轻易就冒险出兵?“慢则诸葛梁明主政,关羽张费勇主三军,蜀民已立,不可犯罪。”。以上是刘烨的推测,没有确切的资料可以证实。

而我们看史书就能知道这三人当时在哪里:关羽当时在益阳,去“独赴会场”与鲁肃谈判。“权怨,乃遣吕蒙攻长沙、零陵、桂阳。先主领兵五万到公安,令关羽入益阳。”三国志。张飞和马超跟着刘备到了江陵公安。诸葛亮当时离成都很远。他去了离成都500里的江阳水道主干道。他为刘备取江陵准备了粮草,并加了“弹药”:“当初曹公入汉中,诸葛亮出江阳。”元和县地图记录。

最后老曹的嫌疑又被打破了。通过以往与诸葛亮的多次交锋,曹操一定知道诸葛亮作战非常谨慎,对自己的战略思想了如指掌。据曹操了解,刘备去江陵,孙权四分五裂的时候,诸葛亮会坐在成都,密切关注汉中的一举一动,身边至少会留下两个蜀汉的“五虎将”,即使不是关羽、张飞,也可能是赵云、马超,或者黄忠、魏延。这些人不好对付。刚到汉中,兵马疲惫,粮草供应也比较困难。我面前有剑阁险门。在曹操当时的认知里,拿西川太冒险了。如果曹操当时掌握了放弃空的准确信息,就算失了志气也要试试看,这样至少可以夺取金牛路——剑阁上的川川门户,给刚刚得到的汉中再加一道屏障。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在三国历史上,诸葛亮与司马懿正面交锋过几次?下一篇:可尔必思是什么饮料 可尔必思各种喝法 和茶、牛奶混着喝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