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蒙古金国战争过程 蒙古金国战争过程 南宋当年联合蒙古攻打金国是不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导语:徐金国战争期间,南宋联合蒙古攻打徐金国是否是错误的选择?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南宋加入蒙古攻打徐金国是不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北宋是联合黄金灭辽,南宋是联合蒙古灭金 但二者有不同的时代背景 联蒙灭金是南宋末年临安朝廷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军事外交战略,以报靖康之耻。端平元年,金朝政权在蒙古和南宋的联合夹击之下终告灭亡,结束了宋金之间长达100余年的对

徐金国战争期间,南宋联合蒙古攻打徐金国是否是错误的选择?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南宋加入蒙古攻打徐金国是不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北宋是联合黄金灭辽,南宋是联合蒙古灭金

但二者有不同的时代背景 联蒙灭金是南宋末年临安朝廷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军事外交战略,以报靖康之耻。端平元年,金朝政权在蒙古和南宋的联合夹击之下终告灭亡,结束了宋金之间长达100余年的对峙。   但这一结果对南宋而言并非福音,因为继而面对的是比女真人更为强悍的蒙古人。蒙古人在灭亡金政权之后并没有停止南下的步伐,而是继续南进。将灭亡南宋政权作为他们的下一个目标。 事实上,南宋政府一直在根据时局变化不断调整对蒙对金的策略,而“联蒙灭金”决议的出台也是几度峰回路转,最终在很多意外事件的促成下,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南宋不得不走上了联蒙灭金的道路。而且从过程来看,南宋政府并非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最后走上“联蒙灭金”的道路更多的是一种“两害相较取其轻”的无奈 事实上,早在南宋初期,宋朝便开始有人开始注意到蒙 古这支力量的存在,并试图借助蒙古与金国的矛盾为对金外交服务。   着名文学家洪皓便是第一个注意到蒙古的南宋官员。他曾经在建炎三年出使金国时被扣留,在被羁押期间,他了解到很多关于金国的情况,并设法托人将他的书信送到宋廷。其中在绍兴十二年,洪皓就在书信中提到了金国“彼方困于蒙兀”,但此时宋廷已与金国签订了“绍兴和议”,无意于北伐收复故土的大业,此事便被搁置下来。   绍兴三十一年,海陵王完颜亮撕毁“绍兴和议”发动“正隆南伐”的时候,为了减轻自己的军事压力,刘锜、吴璘便传檄蒙古、契丹诸部共同攻金。但此时蒙古诸部尚未统一,不足以成为一支可以凭借的力量,再加上金国、西夏的阻隔,南宋方面也一直未能与蒙古取得直接联系。   到了12世纪末,蒙古诸部开始逐步统一,对金的威胁日益严重。但此时部分南宋官员却开始有些担忧。早在庆元二年,时任左相的余端礼就向宋宁宗指出:“万一鞑靼得志,直犯中原,或虏酋逃遁,逼近边界;或恐中原有豪杰。”宋宁宗也对此观点表示认可,并命余端礼私书密谕沿边诸军加强戒备。   而在次年,卫泾出使金国归来后,向宋宁宗表达了进一步的担忧:“一弱虏灭,一强敌生,犹未足以为喜也。”可见,此时南宋已经有人开始意识到蒙古可能才是未来的劲敌,不得不谨慎应对。   到了13世纪初的时候,蒙古诸部逐步完成统一,已经达到了与金国分庭抗礼的程度。正好南宋方面当政的韩侂胄亦通过北伐缓解内部矛盾,便趁机发动了开禧北伐。从之前南宋主战派的言论来看,蒙古已经成为他们非常重视的一支力量,至少可以在北方牵制金军相当的兵力。但随着开禧北伐的失败以及“嘉定和议”的签署,南宋再次终止了联系蒙古的尝试。 3起因 在宋朝历史上,借助军事同盟以达到消灭敌国而最终盟国演变为更强大敌人的事情,已不是第一次,北宋末年与女真结盟而消灭辽国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宋与蒙古之间并没有实质性的交往,但金国犯下一连串的错误,最终使蒙古坐大,成为一支新兴的主导力量。这一军事同盟政策的形成,对南宋而言。有其几方面的原因:南宋的复仇意识;金朝错估形势,将可能的盟友推向敌方;蒙古势力强大,南宋不得已而为之。 对于宋金蒙三方的力量尤其是蒙古人的企图,南宋朝廷上下并非无所窥测。面对蒙古汹汹南下,世仇金朝依然故我的情况下,南宋朝廷有两派意见,一者扶持金朝,以之为对抗蒙古的屏蔽;一者认为应趁此机会灭亡金朝,并由此振奋精神,再图抵抗蒙古南下的企图。 南宋大臣乔行简认为,“强鞑渐兴,其势已足以亡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古人唇亡齿寒之辙可覆,宜姑与币,使得拒鞑”。认为在蒙古人势力兴起的形势下,金已经由过去的仇敌转而为今天的缓冲国,只要金能抵御蒙古人的进攻,南宋继续向金输纳岁币也是未尝不可的。蒙古势力很强,已经具备了灭亡金朝的能力,等到蒙古灭亡金朝之后,与宋为邻,对宋朝并不是一件好事。若不与金朝绝交,继续输纳岁币,则有利于金人抗蒙,这样,南宋也有机会舒缓时间,组织力量,对抗蒙古人的南下。 乔行简的主张,在宋金世仇终于可以得报的情况下,难以得到赞同。南宋名臣真德秀等人主张"金人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应该乘金朝遭遇蒙古进攻之机,停止向金人输纳岁币,并出兵北上收复失地,以报君父之仇。" 认为想以金人为屏蔽是靠不住的,应该乘“虏之将亡而亟图自立之策,用忠贤,修政事,屈群策,收众心”。宋朝应该尽快使自己强大起来,既可以改变自己原来在金朝面前的卑弱地位,又可以应付蒙古的进攻。 虽然南宋朝廷意见不一,但也都认识到蒙古乃虎狼之邦,不足以为盟友,甚至是比金朝更为凶恶的敌人。然而南宋朝廷就蒙古、金朝问题的看法。对金朝的态度,不同于与其他周边政权。由于金兵南下,掳取徽钦二帝北归,包括皇室在内的朝廷上下被洗劫一空。宋人对金人恨之入骨,宋朝虽多年积贫积弱,但收复失地以报世仇的呼声从来没有停止过。南宋朝廷认为皇室被掳,财富被劫。土地被占,幸得赵构南逃。才为赵宋王朝保留一缕血脉,但也仅能偏安东南一隅。多年来兴兵动武尚且不足以得到的灭金目的眼看就要成为现实,却还要继续屈辱地供给岁币。大多数人认为乔行简的看法是过于冷静,是很难让人接受的。真德秀的看法可取,一鼓而雪百年之耻,自然能得到众人的赞同。因此“太学诸生黄自然、黄洪、周大同、家演、徐士龙等,同伏丽正门,请斩行简以谢天下”。 将来还要长年累月地向金人交纳大量岁币。为报靖康之耻,最终选择了不与金朝结盟。在战争开始,金朝灭亡指日可待的情况下,即使主张灭金以报世仇的真德秀,对于如何处理与蒙古的关系,也提出应该谨慎对待,“今之女真,即昔之亡辽,而今之鞑靼,即向之女真”。认为联蒙灭金可能重蹈当年联金灭辽的覆辙。在南宋朝廷内部,虽然“灭金的声音很响,但”联蒙“的策略一直没占上风。但是最终使南宋和蒙古走到一起,南北夹击,使金朝走向灭亡,主要是金朝错估形势,无视南宋朝廷的争论,根本没有想到宋朝也会存在有利于金宋联合的因素,更没有想到去争取宋人联合抗蒙,相反在得知南宋要断绝岁币的输纳后,大为不满。盲目南下争夺地盘,将可能的盟友推到了敌人一边。为了解决金朝国内的危机,也为了惩罚南宋拒交岁币的行为,于1217年发动了对南宋的战争。 4经过 疲夏削宋:金国自取灭亡之道   嘉定元年金章宗死后,卫绍王完颜永济即位,金国开始逐渐处于下风。嘉定四年,金军主力盲目出击寻找蒙军主力决战,结果接连在野狐岭、会河堡两次会战中败北,主力野战部队损失惨重,一时之间两河地区兵力空虚,局势危如累卵。   为避蒙军锋芒,嘉定七年七月金国举朝南迁,将两河、山东地区拱手让给了蒙古人。但事实上,当时蒙古人还不具备很强的攻城能力,金国还是可以把剩余兵力重点布防在几个最重要的城市,也可以有效防止蒙古人深入金境抄略,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金国还是有能力做到稳固防守。但是放弃之后,不仅北逃的后路被切断,而且丢失数百里战略回旋空间,反而不利于金国的生存。   但即使如此,倘若稳固经营关河防线,也不失为持平之策。南迁之后,金国大量增兵固守关河,蒙军反而对此束手无策。眼见无法取得任何进展,嘉定十年,成吉思汗不得不留下木华黎经略汉地,自己则率领主力西征掠夺财富。   虽然金国顶住了蒙古的攻势,但此时轻易放弃两河、山东的另一严重后果也开始显现出来:仅凭河南一地产出的粮食根本无法供养30万军队,金国陷入了严重缺粮的境地。 金朝南迁后地域狭小 在这种情况下,金国主战派想到了“取偿于宋”。之所以这么想是因为金国主战派盲目自信。当金廷议论迁都之事时,直学士孙大鼎就说:“吾国兵较北诚不如,较南则制之有余力。”但他们忽视了一个明显的事实:金国已经今非昔比,恐怕难以与宋抗衡。在这一点上,金国的主战派并没有清醒的认识。   相对而言,主和派官员则要清醒的多。嘉定十年金廷议论南伐之事时,右司谏许古就指出宋人“且知北兵方强,将视我为屏蔽,虽时跳梁,计必不敢深入”, 所以金国可以放心地全力对付蒙古。而且在对宋开战后,升任平章政事的他也上书劝止攻宋以免使金国徒耗实力、腹背受敌。   但金宣宗完颜珣与丞相术虎高琪等人一心主战,并极力打压主和派官员。最后,金国以“岁币不至”为理由发动南侵,共计二十多万军队在两淮、京湖、四川三个方向对南宋发动了攻击。   但这个所谓的理由是根本不成立的。早在嘉定八年金国就派王世安潜入淮南进行颠覆活动,意图谋取楚州。此时他们就已经有了南侵的企图,即使两年后南宋恢复岁币,他们也可以找另一个理由发动南侵。另外,《金史·食货志》明确记载金国南侵是因为“贪其淮南之储”。   殊不知,南宋方面也有自己的难处。金国南迁之后,就有史弥远、乔行简等人支持恢复中断数年的岁币,“宜姑与币,使得拒鞑”。但此言论一出即遭到群臣反对,认为这是“召侮之端,致寇之本”,更有太学生痛斥这是卖国行为,要求将乔行简等人处斩,一时之间史弥远也没有办法。   如果金国能象征性减免部分岁币,史弥远就可以以此为理由强行通过廷议,但无奈金国没有给史弥远说话的机会,更严重的是,金国南侵打破了宋廷以金为屏障的幻想,相关的争论也停止下来。这时,南宋为了自己的存亡,不仅对入侵金军进行了坚决的抵抗,而且不断寻找机会深入河南抄略以迫使金军退兵。另外,为了减轻国防压力,南宋还公开招纳有实力的山东忠义军,同时与西夏会师夹击秦、巩。   这场战争一打就是七年。金国不仅未能达到“取偿于宋”的目的,反而损失惨重:四川方向,在对蒙作战中有着出色战绩的名将完颜阿邻战死蜀口;京湖方向,猛将黄掴阿鲁答被俘;而在两淮战区,时全更是“一军全没”。正如《金史》所言:“宣宗南伐,士马折耗十不一存”,“国家精锐几近丧”,“枢府武骑尽于南”。虽然宋廷此时还保持着清醒,并没有对金国落井下石,但宋金联合的可能性已经不复存在。   另外,此前蒙古进攻西夏时,西夏也曾向金国求救,但金国却趁火打劫,以致后来入侵南宋时,西夏坚定地站在了南宋一边。可以说, 金国君臣亲手葬送了抗蒙的大好形势。正如《金史·宣宗纪》所言:“南开宋衅,西启夏侮,兵力既分,功不补患”,金国的处境愈加被动起来。   即若离的宋蒙关系   嘉定四年,余嵘奉命出使金国。此时恰逢蒙古攻金,他碰到了从前线逃回的金国溃军,便想去前线查看交战情况并趁机与蒙古取得联系,但可惜的是,他的意图被金人察觉,最终无功而返。回国之后,余嵘向宋宁宗上奏:“今鞑靼坚锐,即女真崛起之初,而金人沮丧销耍,有旧辽灭亡之势”,并建议乘此时“深诏大臣,讲求所以备边自治者”以应对时局变化。   嘉定七年真德秀出使金国后指出金国的灭亡之兆“大抵可见”,然而“习安者易制,崛起者难驯”,蒙古才是未来的心头大患,因此当务之急仍是“内固边防,外精间谍”,密切注意局势的发展。   就在同一年,金国南迁后,权工部侍郎徐应龙也不无担忧地说:“金人穷而南奔,将溢出而蹈吾之境。金亡,更生新敌,尤为可虑。”   也就是说,早在“联蒙灭金”二十年之前就已经有人意识到蒙古的危害,虽然宋廷上下苟安不思进取,但在对蒙古的态度上还是很谨慎的,都能意识到这可能会是“宣和旧事”的重演。   此时,宋廷对蒙古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冷漠的。嘉定六年冬蒙军攻击济南时曾向南宋派出使者请求南宋出兵,但使者到达濠州时被南宋边防军驱赶,后被金人所获。 金朝在与西夏友好关系破裂、蒙古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向蒙古派出使者,请求议和。但金宣宗在议和之后,却又南逃汴京。成吉思汗认为金朝议和缺乏诚意,再次派兵南下,兵锋直抵河南。在西夏骚扰、蒙古进攻的外部打击下,金朝内部也不平静,东北有耶律留哥叛变和蒲鲜万奴建立的东夏国,东有红袄军的不断进攻等,金朝已经面临三面被困之势,唯有南边的宋朝还能保持互不侵犯。 在蒙古与金朝和约撕毁之后,金朝的唯一出路是考虑巩固原有与南宋关系,建立一种具有实质意义的军事联盟,以对抗共同的敌人蒙古。但金人对南宋不屑一顾,借南宋拒绝输纳岁币之机,发动了对南宋的战争。最终将宋朝推向敌人一边,造成四面受敌之势。专擅朝政的术虎高琪认为,金朝迁都汴京后,金朝所能控制的地盘非常之小,于是主张南攻宋朝,其他一些大臣也有此意,“吾国兵较北诚不如,较南则制之有余力”。 在这种朝议背景下,金宣宗以南宋不输纳岁币为由,于兴定元年四月正式发动对南宋的战争。金宣宗攻宋,其目的有二,一是夺取南宋淮南之地,作为北方被蒙古攻取的土地的补偿;二是河南一路难以应付包括战争费用在内的各种物资需求,金朝财政已经十分窘迫,他们希望通过对宋战争,掠取财物,解决财政危机。 战争的形势并不如金人估计的那么乐观。最初,金人虽然占领了南宋淮南的一些州县,但很快被宋人收复,随后,宋金边境陷入长期的拉锯战中。金兵在攻宋战争中没有占到便宜,试图夺取淮南以为缓冲之地的计划落空了。对此,金朝内部也有人洞察到了,”国家之虑,不在于未得淮南之前,而在既得淮南之后“认为金人夺取淮南以后,宋人必会拼死相争,金人将陷入无休止的宋金战争之中,若是不能夺取淮南之地,害处将会更大。因此极力反对攻打南宋。 但这样的声音在金朝朝廷之上毕竟微弱,战争如期进行。金朝不但没有夺取淮南之地,倒是丧失了许多有生力量,金宣宗发动攻宋战争后,曾多次失败,金人丧失兵马难以统计,“士马折耗,十不一存”。付出如此巨大的兵马损失,却并未能夺取淮南之地,也没能迫使南宋朝廷重新交纳岁币,反而损耗了淮北原有物资,增加了战争负担,使金朝在对蒙战争中更加处于下风。 在金国发动对宋战争之后,宋廷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再次与蒙古展开交往,以期减少自己承受的军事压力。嘉定十一年,蒙古再次遣使与南宋接触,宋宁宗亦表达了与蒙古进一步接触的意愿。   嘉定十三年,淮东制置使贾涉奉朝廷命令遣赵珙出使蒙古,并受到木华黎的热情款待。同年,宋廷还派遣苟梦玉出使,并见到了成吉思汗。嘉定十六年,苟梦玉再次被派遣出使。可以说,这一阶段宋蒙之间的联系比较频繁,两国关系不断升温。虽然有什么外交成果我们不得而知,但两人带回了大量关于蒙古的信息,对宋廷的战略决策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但嘉定十七年新即位的金哀宗完颜守绪下令停止对宋战争后,蒙古对于南宋而言已经失去了制约金国的实际价值,宋蒙关系迅速降温。恰逢此时金哀宗有意与南宋联防武休,以防备蒙古绕道攻击金国后方,无奈金国当权大臣认为此事有失颜面而力加阻挠,而南宋方面也不甚热心,最后此事未能成行。   不过事情很快出现了转机。宝元三年,蒙军悍然进攻南宋川陕战区,由于四川制置使郑损擅自做出了弃守关外五州的错误决定,致使自吴玠时代以来南宋经营百余年的“三关五州”防御体系彻底瓦解。这就是着名的“丁亥之变”。   此后,南宋对蒙古愈加冷落,朝内再无和蒙之议,甚至还与金国开展了一定程度的合作。其中,湖南转运使赵汝譡与之前被俘的黄掴阿鲁答在潭州商议联合抗蒙之策,两淮战区的赵范、赵葵亦与金国将领完颜合达、移剌蒲阿约定共同防御蒙古。   由于没有宋的支持,蒙古对金作战依然没有取得进展,陷入了“入关不能,渡河不可”的尴尬境地,无计可施的蒙古人只好另想他法。宝元三年成吉思汗病逝的时候曾经留下遗言:“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   但成吉思汗的想法过于简单了,南宋方面早就识破了蒙古的企图。所以,绍定三年蒙古派遣李邦瑞使宋的时候,宋廷直接选择了拒绝其入境。由此可见,南宋的外交还是很务实的,与蒙古交往也不过是互相利用的权宜之计,其最终目的还是为自己的利益服务。   “假道攻金”的意外成功   绍定三年,蒙古的攻势严重受挫,在攻打庆阳、卫州、潼关等诸战役中接连败北,“假道灭金”再一次被提上日程。绍定四年,蒙军攻克凤翔后,窝阔台召集蒙古诸王大臣商议灭金。最终通过如下决议:拖雷率右路军自凤翔过宝鸡,渡渭水,迂回四川后沿汉水之下,进入河南,从背后攻击金军,而窝阔台率中路军自白坡渡黄河,斡晨那颜率西路军由济南西下。 当然,蒙古一开始还是希望南宋能够主动借路,绍定四年蒙古再次派李邦瑞使宋,虽然这次南宋接纳了李邦瑞,但其借路请求遭到南宋拒绝。   或许,这时候拖雷就该意识到自己处境之危险了。其实,窝阔台的本意就是想借宋、金之手除掉拖雷,所以“借路”决议一出,窝阔台便将此计划公诸于众,很快金国就得到了消息,有了足够的时间进行准备。   另外,虽说金国之前所作所为实属自绝于宋,但宋廷却并没有激于义愤,反而想帮金国守好后门,以期延缓金国的灭亡。不得已的拖雷只能诉诸武力强行叩关了。   绍定三年蒙军进攻凤州后,利州路安抚使兼知兴元府郭正孙就根据蒙军游骑动向推断出蒙军必将由东道入宋境,但桂如渊却接受了蒙军“必自西入宋境”的错误意见。这似乎已经注定悲剧即将酿成。   绍定四年四月,蒙军果然从东道入境,一时之间宋军来不及重新部署,只能眼睁睁看着蒙军入境。更为恶劣的是,桂如渊此时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不仅没有组织有效抵抗,反而逃到合州躲了起来。后来局势恶化,又主动为“借路”蒙军提供粮草和向导,蒙军顺利的通过了四川。   在这种情况下,宋廷又急令京湖制置使陈赅领兵增援四川。但陈赅并没把此事放在心上,以为只是蒙古游骑前来骚扰,只派了三千人前往金州。很快,蒙军击败金州宋军,迅速沿汉水直下京西南路。此时陈赅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急调孟珙前去拦截,但为时已晚,逃过孟珙追击的蒙军顺利进入金国境内。   但这只是过了第一关,很快,疲惫不堪的蒙军就发现等待他们的竟然是以逸待劳的15万金军。原来,窝阔台也没有按原计划进攻潼关、牵制金军,而是按兵不动长达四个月之久,使得金军在得到蒙古“借路”的消息后,立刻调重兵南下布防。   很快,4万蒙军被15万金军团团包围,在金军的持续打击下,蒙军处境愈发艰难。但由于主帅完颜合达、副帅移剌蒲阿之间相互掣肘,金军数次贻误战机,最终让拖雷等来了一场救命的大雪。这场大雪下了三天三夜,金军自进入中原以来还从未遇到如此寒冷的天气,以致“僵冻无人色,几不能成军”,而蒙古人常年生活在塞北,比较适应这种天气,拖雷于是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出击,在三峰山之战中大败金军。   窝阔台得知三峰山大捷的消息后非常震惊,与拖雷会师后不仅没有继续发动攻势,反而在局势非常有利的情况下率领大部分军队北返,并在归途中毒死了拖雷。但即使这样,金国赖以生存的关河防线已经残破,精锐部队遭到毁灭性打击,已经离亡国不远了。   “联蒙灭金”决策的最终形成   对南宋而言,此时的金国已经没有作为屏障的价值了。就在这时,联蒙灭金开始成为主流观点。按照《宋史·理宗纪》以及《宋季三朝政要》的记载,绍定五年十一月蒙军再次进攻金国的时候,南宋也出兵相助一起围攻开封,但具体情况语焉不详。最后开封城破,金哀宗被迫逃往蔡州。   但气息奄奄的金国并没有放弃。之前完颜仲德提出过“进取兴元,经略巴蜀”的建议,只是当时金哀宗被蒙军一路追杀无暇顾及。待逃到蔡州后,金哀宗便有意实施此计划,并以蜡丸密令粘哥完展“集大军与上会与饶凤关,出宋不意取兴元”。另外,从三峰山逃脱的武仙亦收拢溃军十万人,意图西进以迎金帝入川。   但此时南宋不会再给金国任何机会了。朝廷得到边报之后,孟珙奉命主动出击,先迫降了邓、申二州,后又大败武仙于马镫山,“降其众七万”,八月十三日攻克唐州,彻底切断了金哀宗西逃之路。   眼见形势不妙,金哀宗又派遣阿虎带以“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南宋不出兵,可惜为时已晚,此时的金国已经不具备作为“唇”的实力了。不过,史弥远也很犹豫是否要跟金国“连和”,以致廷议未决。 于是,史弥远之侄、京湖制置使史嵩之问计于孟珙,孟珙说了如下一番话:“倘国家事力有余,则兵粮可勿与。其次当权以济事。不然,金灭,无厌,将及我矣。”这也就是说,南宋尚不具备坐观成败的实力,不如趁机“和蒙”,尽量拖延必将到来的宋蒙大决战,使南宋获得足够的准备时间。另外,这样也可以趁机抢得一些地盘以增加战略纵深,并向蒙古人展示自己的实力,使之不敢轻视自己。而且,无论南宋出不出兵,金国都灭亡在即,因此此次出兵的重点不是灭金而是“和蒙”,这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南宋唯一正确的选择。   孟珙这番话打动了史嵩之。之后,史嵩之又说服史弥远做出联蒙灭金的决定。绍定六年十月,史嵩之最终下达了出兵的命令,孟珙、江海率忠义军2万运粮30万石北上,抵达蔡州城下与蒙军会师。 南宋出兵助粮,固然有“执仇耻”的目的,但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和蒙”,这是符合南宋利益的正确之举,是南宋唯一正确的抉择。 端平元年正月,宋蒙联军攻破了金国最后的据点蔡州城,金哀宗完颜守绪匆忙传位后自缢身亡,金末帝完颜承麟亦在乱军中被杀死,金国灭亡。由于宋军表现突出,最后分得了大部分战利品,其中就包括完颜守绪的尸体。 5后续 在灭亡金国的过程中,南宋收复了寿、泗、宿、毫四州及涟水一军,加上消灭李全所得之海州,共五州、一军、二十县之地,两淮全境收复。京西又得唐、邓、息三州十一县,京东得邳州二县。从这一点来看,南宋在“联蒙灭金”这一事件中还可以算是受益者。 当年四月孟珙归来,受到英雄般的礼遇。之后,宋廷以完颜守绪的尸体在临安祭祖,并以俘获的金国宰相张天纲等人行献俘礼,以报靖康之耻。不管怎么说,靖康之耻终于得以洗雪,南宋朝野被压抑了百余年的精神总算为之一振。或许这也是对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最好回答。 6影响 在蒙古铁骑南下,内部叛乱频仍的危急形势下,金朝朝廷上下没有依靠和笼络周边政权尤其南宋,稳定后方,没有抓住有可能消除内乱,进而积极备战,抵挡蒙古大军的南下的有利情形。而选择不顾南宋朝廷当时在对金朝问题上的不同意见,为了岁币之事而攻击南宋,将可能的盟友推到对方,自己亲手造成四面受敌的困境。蒙古势力强大,南宋不得已而为之 金朝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被蒙古消灭已是迟早的事,毕竟当时的金朝已经丧失了东北、山东等地,西夏的同盟关系业已破坏,实际控制区域只有河南一地的数个州府。蒙古政权也是看得非常清楚的,因而将主力调离准备西征,仅以偏师以骚扰金朝。对蒙古来说,消灭金朝,只是早晚的事,且根本不需要与南宋建立军事同盟。而南宋在强大的蒙古面前,并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南宋所能做的,只是守住自己的淮南之地,不使金朝势力南下。名义上的同盟关系,只是为了让蒙古在灭了金朝之后,稍微停顿一下南下的步伐,让南宋可以多苟延些时日。“端平入洛”事件就证明了南宋所能做的也就这些,一旦希望有所动作,则必然遭致蒙古的打击。 对南宋来说,与蒙古结盟并非多么高明的举动,只不过是送走一只暮年的狼,却迎来一只壮年的虎罢了。但在当时的情势下,朝廷上下报仇心切,而金朝也不能调整政策,自己打破与南宋的和平关系,再加上蒙古势力确实强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南宋所能做的,也就是与蒙古结盟消灭金朝了。

蒙古和宋朝灭金的过程

辽攻北宋,北宋向金借兵。结果,晋人洗劫了汴梁,抢走了惠宗和钦宗。

北宋南逃成为南宋,金又灭掉了辽。最后蒙古人和宋联手灭了金,随后宋就被蒙古给灭了,建立了元朝。 1 北宋是金国灭的 南宋是元朝灭的.忽必烈1271年改蒙古国号为元 金国是女真人建立的.是在今天的我国东北 2 辽国金国和蒙古国是先后建立的.后灭前 辽国最初叫契丹国.国名来回改了几次.都是少数民族政权 3 交战过 蒙宋联军1234年灭金

蒙古人是如何消灭徐金国和南宋的?

南宋灭亡了

  公元1235年,蒙军首次南侵,被击退。蒙军并不甘心失败,于次年九月和第三年两次南侵,其前部几乎接近长江北岸。由于宋军奋勇作战,打败蒙军,再一次挫败蒙军度江南下的企图。而后,南宋军民又在抗蒙将领孟珙、余玠等人的指挥下,多次击败蒙军,使其不得不企图绕道而行。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占战合州受宋军的流矢所伤因而死于军中。其弟忽必烈正于鄂州与宋军交战,听到消息后,立即准备撤军以便夺取大汗之位,而此时南宋权臣贾似道派人与忽必烈议和,以保太平。这样忽必烈直接返回北方自立为汗。   公元1267年,忽必烈下令攻打南宋的重镇襄阳,是为襄樊之战。宋军利用汉水把资源源不绝送入城内,才能坚守城池。守将吕文德及吕文焕坚守城池六年,贾似道派了范文虎及李庭芝援助,但两者之间不和。贾似道封锁了所有蒙古南侵消息,皇帝并不知此事。公元1271年,忽必烈在中原建国号为元。在1272年,张顺,张贵两兄弟的义兵曾血战元军。在1273年,樊城失守,襄阳城破,在宋军继续巷战,吕文焕最终投降,六年的襄阳保卫战结束。   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俘5岁的南宋皇帝恭宗。南宋主体政权宣告灭亡。   后来,南宋残余势力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连续拥立了两个幼小的皇帝,成立小朝廷,元军对小皇帝穷追不舍,不断逃亡至南方,经过香港,端宗因病逝世,而另立幼主,逃至新会至南海一带。文天祥在海丰兵败被俘,张世杰战船沉没,走投无路的南宋残余势力终于在1279年3月19日随着崖山海战失败及陆秀夫负刚满八岁的小皇帝跳海而死而彻底灭亡,四十多年与蒙古-元朝的抗衡完结。

蒙古战胜金朝的最后一场战役中,三圣大战的过程是怎样的?

三圣之战是蒙古人和统治者之间的战斗。这场战争之后,徐金国元气大伤,几乎被蒙古摧毁。这场战争如此悲惨,无法形容。

历史上苦战不在少数,三峰之战绝对榜上有名。统治者和蒙古一直是一对冤家,他们之间的恩怨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虽然战争很多,但几乎都以统治者的失败而告终。然而,在大长垣之战中,统治者用400名骑兵打败了8000名蒙古人,但他们找回了徐金国士兵失去的脸面。

但是,八金J闫妍何大的首领,不骄不躁,不失风度,并不知道这个道理,反而嚣张跋扈,整天吹嘘自己的丰功伟绩,蒙古兵全是软柿子,惹怒了蒙古大汗,誓要为大长源报仇。

1230年,蒙古可汗亲自领兵攻打徐金国,不可避免地导致徐金国血战和金军兵三散。突然下起了大雪,士兵们又饿又冷,晚上睡不着,特别累。双方在三圣展开了一场残酷的战斗,最后金军被打败逃走了。这就是三圣大战的具体过程。

在蒙古战争期间,徐金国在做什么?他为什么不阻止它

金章宗整天和文人喝酒,写诗,不考虑政务。统治者越来越腐朽。此外,黄河洪水等各种自然灾害相继出现,使国力开始下降。蒙古在统治后期的崛起成为徐金国垮台的隐患。

蒙古与徐金国在叶胡岭的决战,为什么徐金国三十万大军打不过蒙古成吉思汗的十万铁骑,导致徐金国失败

的君主王永济无能。战前对蒙古人明显的动员完全没有反应,也不会用人。而他的手下都是庸才,同样简单的错误杜理科季思忠和洪雁成渝也犯了一次又一次。例如,洪雁成渝在守卫野户岭时就开始计划撤退。当时三国与他接触的都是他身边的地主豪族,说他愿意做与蒙古战争的前驱和耳目,但他只问他们到玄德的路程,所以朱很失望,转向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横扫口外三国后,变得相当胆小,心理上早已战败。他提前离开了他的退路,准备溜号。

1215年蒙古军队攻下金东都后是否在金东都大屠杀?

否。根据以下几点:

第一、蒙古在对外扩张的战争,虽然常有屠◆城的事件发生,但究其原因,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泄愤”。但中都之战从时间上来看,是从公元1214年7月至1215年6月。从蒙古军的战术上来看,其采用的是“围城打援”。换言之,蒙古军攻克金中都,是“待其自毙而取之”。因此,在此战中,蒙古军的伤亡应该不是很大。所以没必要进行屠◆城。另外,有史料载曰:“中都被蒙军占领。成吉思汗得报,遣使劳军,旋以车载府库之实北去”。这里也未记录有屠◆城之事。推而广之,包括《金史》、《元史》也未记载中都之战后,蒙古军有屠◆城事件。特别是《元史》,在《元史》中,对于金蒙战争,蒙古军所行的屠◆城之事几乎从不隐晦。比如:太祖十四年“秋,木华黎克岢岚、吉、隰等州,进攻绛州,拔其城,屠之”。可为什么也未提到中都屠◆城呢? 第二、有说法称“成吉思汗领军南下攻金。陷金中都后屠◆城一月,百万城中百姓由此殒命”。这种说法更是站不住脚。因为从当时的金中都人口数量来看,根据《金史·百官志》以及后来的《北京历史人口地理》推算,至多也就在40万左右。且至金宣宗迁都汴梁,“随着十余万”,这使后来发生中都之战时的中都人口进一步减少。再加上中都所辖有十县一镇,真正居住在中都城中的人口只会更少。另由资料载“饿毙者十之四五”、“缺粮而饿死者超十万”。由此推算,当时城中人口顶多也就在30万左右。跟“百万百姓殒命”的说法相差甚远。 第三,从常理上推断,蒙古军屠◆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将领为了炫耀战功。但中都之战在当时,上至成吉思汗,下至普通百姓,都称之为是一次“成功的战略行动”。即“以智取胜”,而非“以力取之”。所以,这也就“避免”了将领为谎报战功而发动屠◆城的可能。再加上蒙古军攻占中都时,城中无论是金朝的军队还是百姓,都已到了“白金三斤,不能易米三升”的程度,可谓是完全丧失了抵抗能力。蒙古军只要取其“府库之实”而走即可,屠◆城显得毫无意义。

当蒙古进攻徐金国时,为什么徐金国的30万军队在叶胡岭战役中被蒙古的10万战士打败

野胡岭位于河北省张北县南部。

公元1211年,决定两国命运的叶胡岭之战在金梦爆发,徐金国主力被蒙古十万大军歼灭。徐金国战败的原因之一,是徐金国将军队分散到很长的防线,蒙古集中兵力稍作突袭,击溃了8金军的防线;失败的第二个原因是在成渝主持下,害怕蒙古骑兵的突袭优势,阻止后方金钟渡被蒙古突袭,主动放弃桓、昌、抚三州坚固城墙,直取野胡岭撤退;打算靠山挡蒙古人,三国人口钱白白给了蒙古人。衡州是徐金国的主要产马地。没有衡州,徐金国损失了大量的优质马匹,骑兵力量甚至弱于蒙古的8金军。完颜程煜在叶胡岭仍采用兵力分散的战术,依靠地形优势遏制蒙古军队的进攻。8金军45万,蒙古10万人。在漫长的防线后,教练失去了整体控制。蒙古军仍然集中兵力在一个地方,毫不犹豫地下马骑兵,撕开了金军的防线。几名士兵的逃跑立即引起了大规模的骚乱,教练很难重新稳定局势。金军被打败,蒙古军占了便宜

蒙古南宋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历史上后宫女人最多的是哪个皇帝一共有多少 历史上后宫女人最多的是哪个皇帝一共有多少下一篇:临沂市这个“临沂”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有多久的历史了 临沂市这个“临沂”的名字是怎么来的有多久的历史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