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平定“太平天国”后 平定“太平天国”后 湘军和淮军去哪了

导语:太平天国平定后,湘军和淮军去了哪里?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在清朝这一历史阶段,太平天国曾给清朝带来了重创。1850年末至1851年初,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等人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后建立“太平天国”,并于1853年3月攻下江宁,定都于此,改称天京。1864年8月,太平天国都城被湘军攻陷。1872年,最后一支太平军部队,翼王石达开余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为了太平天国,清朝

太平天国平定后,湘军和淮军去了哪里?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在清朝这一历史阶段,太平天国曾给清朝带来了重创。1850年末至1851年初,洪秀全、杨秀清、石达开等人在广西金田村起义,后建立“太平天国”,并于1853年3月攻下江宁,定都于此,改称天京。1864年8月,太平天国都城被湘军攻陷。1872年,最后一支太平军部队,翼王石达开余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为了太平天国,清朝鼓励曾国藩、李鸿章创立了湘军和淮军。那么,问题来了,在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后,湘军和淮军去哪了? 一 首先,就湘军来说。公元1852年,太平军出广西,进湘鄂,所向披靡,清廷深感绿营和八旗兵已不足用,便支持曾国藩创建湘军。湘军将领主要是湘乡人,大多是封建儒生,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曾国藩与一些重要将领既是同乡,又有同学、师生、亲友的关系,这成为湘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的重要原因。曾国藩作为湘军的创始者,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成为清朝和太平天国作战的重要力量。湘军不但消灭了太平天国,还参与了清廷与各地其他起义军的作战,客观上挽救了清王朝。 二 但是,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封建王朝下的重要规律。对于曾国藩创立的湘军,在平定天平天国的过程中不断走向强大。而这,自然引起了满清朝廷的不安。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当时的曾国藩,手握重兵,有人劝他称王称帝,不过曾国藩没有选择自立为王,而是主动提出裁撤湘军,只留下两万精锐,其余大部分遣散。值得注意的是,湘军在攻破南京以后,大肆烧杀掳掠,这一点几乎都给予极度负面的评价,更成为其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虽然湘军被严重削弱,但是,从湘军中走出的将领,比如曾国荃,左宗棠、彭玉麟、李鸿章、刘坤一等却成为清朝的重臣。 三 再者,就淮军来说,可以说是源自湘军。“淮军”是晚清在曾国藩指示下由李鸿章招募淮勇编练的一支军队,因为兵员及将领主要来自安徽江淮一带,故称“淮军”。在天平天国波及到上海等地时,国藩早有用湘军制度练两淮勇丁的计划,他的得力幕僚李鸿章主动请命招募淮勇。公元1862年,李鸿章在安庆编成一军,称“淮勇”,又称“淮军”。对于早期的淮军,主要在上海等地和太平天国的军队作战。到了太平天国后期,淮军配合湘军在苏、浙等地进攻太平天国,成为覆灭太平天国的力量之一。 四 最后,和湘军一样,在天平天国覆灭后,淮军也被裁撤。不过,在数量上,经过裁撤后的淮军尚存一百零四营,五万余人,依然具有较强的战斗力。在此之后,淮军后在安徽、湖北、河南、山东、江苏、直隶等地与捻军作战。在晚期时期,淮军还成为清朝的重要防御力量,担负着天津、保定、上海等江海要地的防守,也即分散到多个战略要地。而且,淮军和李鸿章可谓相辅相成,在淮军势力的基础上,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成为晚清朝廷的重臣。 文/情怀历史 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如何开启IE搜索记录功能 如何开启IE搜索记录功能下一篇:明初割地给朝鲜:双方把地名弄错造成的历史谣言 明初割地给朝鲜:双方把地名弄错造成的历史谣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