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国学大师的交集:章太炎和章士钊竟然是结义兄弟 国学大师的交集:章太炎和章士钊竟然是结义兄弟

导语:国学大师交集:章太炎和张是结拜兄弟。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一 >1902年3月,湖南长沙籍青年章士钊,进入江南陆师学堂上学。 >也就在这个月,和章士钊同龄的周树人,从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毕业,在学堂总办俞明震的带领下,东渡日本留学。 >按照江南陆师学堂的录取要求,虚岁二十二的章士钊年龄超标,也许是俞明震网开一面,给了他这个机会。 >俞明震就

国学大师交集:章太炎和张是结拜兄弟。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

一 >1902年3月,湖南长沙籍青年章士钊,进入江南陆师学堂上学。 >也就在这个月,和章士钊同龄的周树人,从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毕业,在学堂总办俞明震的带领下,东渡日本留学。 >按照江南陆师学堂的录取要求,虚岁二十二的章士钊年龄超标,也许是俞明震网开一面,给了他这个机会。 >俞明震就任陆师学堂兼矿路学堂总办的那几年,刘坤一、张之洞先后担任或代理两江总督,这两位大清重臣会衔上奏的《江楚三折》,经慈禧太后首肯,成为新政的纲领性文件,其中一条就是鼓励青年到海外留学。 >浙江绍兴青年周树人正是新政的受益者,他每年领取的四百元留学经费,原本是大清用来培育新型军事人才的。 >同样是在1902年,18岁的江苏无锡女性杨荫榆,刚从一桩要命的旧式婚姻里逃脱出来,在日本留过学的兄长杨荫杭资助她去上海念书,她庆幸不用再见那个流着哈喇子的傻丈夫,可以轻轻松松开始新的人生。 >二 >章士钊入学的第二年,一时头脑发热,不顾总办俞明震的劝阻,带着三十名同学罢学,乘船到上海,进入绍兴人蔡元培主持的爱国学社,随后,没有任何媒体从业经验的章士钊,受《苏报》老板、湖南衡阳人陈范聘请,成了该报的主笔。 >爱国学社实质上是一家革命党人汇集的据点,章士钊在此结识了章炳麟、张继、邹容,四人在十里洋场痛饮之后,义结金兰。 >这可能是刘关张在小说里桃园三结义之后,文化史上含金量最高的义结金兰。 >大哥章炳麟,号太炎,二十世纪首屈一指的国学大师; >二哥章士钊,晚年任中央文史馆馆长; >老三张继,晚年任国民政府国史馆馆长。 >老四邹容只有19岁,已经写出名噪一时的《革命军》。 >章士钊很快进入状态,这位新入行的时事评论员,和爱国学社同仁一起,推出多篇言辞激烈的评论,呼吁排满革命。 >两江总督魏光焘迅疾派俞明震到上海查办,俞明震明显袒护了学生章士钊,章的名字甚至没有出现在最终抓捕名单里。 >《苏报》案最终以章炳麟监禁三年、邹容监禁两年告终。 >三 >逃过一劫的章士钊继续革命,他以宫崎寅藏《三十三年落花梦》为底本,译写了一本叫《孙逸仙》的小册子,向大众介绍长期在国外指导革命的广东人孙文。 >这本售价大洋四毛钱的小册子意义深远,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名字,第一次堂而皇之出现在中文出版物上。 >1903年冬,章士钊回到长沙,参加了黄兴、宋教仁等组建的“华兴会”。这也是清末内地第一个革命组织。 >整个1904年,黄兴和华兴会都在谋划革命,想趁慈禧太后七十岁寿辰,文武官员齐聚万寿宫时,一举拿下省城,进而北上,踏平幽燕。 >这个计划最终未能成功,黄兴逃到上海,召集大家一合计,决定暗杀寓居上海的湘军老将王之春。 >暗杀地点选在上海四马路的高档西餐馆,王戎马多年,警惕性极高,发现不对劲,抽身就走。刺客万福华高喊口号,要消灭这个卖国贼,手枪却被衣服缠住,王的保镖一把拿住万福华,交给了巡捕。 >万福华被抓后,章士钊居然跑去巡捕房问讯,一下子露出马脚,巡捕房顺藤摸瓜,一锅端了革命机关,来不及躲避的黄兴、张继等十多人被捕。 >巡捕房抓来的人当中,有一位郭人漳,是湘军名将郭松林之子,背景深厚,连上海道袁树勋也找到英国领事说情。这起刺杀案最终以万福华被判监禁十年收场,其他人因为没有证据,全都无罪释放。 >四 >逃脱牢狱之灾,章士钊和黄兴于1905年春逃亡日本。 >黄兴和孙中山首次在日本会面,相谈甚欢,很快敲定了合作方案,八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各方革命势力汇聚一堂,推举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庶务。 >也许是后悔自己失误连累了同志,章士钊决心放弃革命,一心读书。孙中山、黄兴邀请章士钊入会,他婉拒;张继劝说多次,无效;章太炎出狱以后到了东京,强行将他关在房里两天两夜,不加入同盟会就不让出来,还是没成功。 >最后张继出了个损招,安排同盟会女会员吴弱男去劝说,劝来劝去,吴弱男成了章士钊的未婚妻。孙中山听了很无奈,说:同盟会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与同盟会保持距离的,还有周树人。同盟会成立之后不久,他离开热闹的东京,独自一人去了仙台学医。 >周树人不亲近同盟会,不代表他和革命党没交情,蔡元培、章炳麟、陶成章主持的光复会,重要成员几乎全是浙江人,陶成章四处联络会党,经常将大把的文件交给周树人保存,周树人跟陶开玩笑:“要不给我填一张正龙头的票?” >周树人注定做不成正龙头,光复会擅长暗杀,有一次安排周树人去执行任务,他想了想:“我要是死了,我妈怎么办?”对方回答得很干脆:“干革命还能想这个?你不用去了,我们换人。” >五 >尽管越来越多的青年变成革命党,各省还是在不断向日本派遣留学生,这其中也包括一部分女性。 >1905年,湖南公费派遣二十名名女性到日本,开启女性公费留学先河。两年后,二十三岁的杨荫榆也获得公派资格赴日留学,成为一名师范生,大概从这时起,她立志从事教育,因此读书格外认真,这在日本的上万中国留学生中,并不多见。 >杨荫榆在日本一直呆到1913年,这期间,武昌起义爆发、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南北和谈、国民党改组,都没有在她生命中留下什么痕迹。 >杨荫榆自日本毕业之后,辗转到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1918年,她又去了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 >民国初年的学界歧视链中,英美留学生看不起日本留学生,日本留学生则看不起本土学生,有革命资历的看不起后起之秀。 >杨荫榆继续回避这一切,如速生的杨树、榆树一般,在时代的喧嚣之外,自顾自地成长。 >六 >诸人再生交集,已经到了1924年。 >学成归来的杨荫榆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她期待学生和她一样,少关心时事,多做点学问,动乱时局中,这样的要求总有些不合时宜。 >也许是路径依赖作怪,杨荫榆在美国学到的教育专业知识,拿回中国之后,变成四个字:整顿学风。一时反对者众,在女师大兼职的周树人,也向校方交还了聘书。 >这年底,不肯加入任何政党的章士钊,一改常态,进入段祺瑞内阁担任司法总长。 >1925年1月,女师大一些学生向教育部呈文,要求撤换杨荫榆,这个要求当然不会被接受。 >双方对峙了几个月之后,矛盾升级,章士钊兼任教育总长。他强硬支持杨荫榆,将“整顿学风”扩散到整个教育界,提出恢复读经,考核大学教授,合并大学,禁止学生集会。 >得到章士钊的支持,杨荫榆在武装人员护卫下,清理女师大,打伤留守学生,最后章士钊甚至下令将女师大解散。 >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周树人,因为一直暗中支持女师大学生,被总长章士钊免职,就此离开工作了十四年的政府部门。 >这两位南京陆师学堂的校友,终身没有私谊,没想到,他们最后竟然以这样的方式,成为令人惋惜的对手。 >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清代名臣熊赐履 熊赐履后人 清代名臣熊赐履 熊赐履后人下一篇:“王” 姓的由来和汉字书法演变「书品百家姓」 “王” 姓的由来和汉字书法演变「书品百家姓」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