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契丹灭晋后南唐能够趁机成功入主中原么 这个难度恐怕有点太大 契丹灭晋后南唐能够趁机成功入主中原么 这个难度恐怕有点太大

导语:契丹灭晋后,南唐能否顺利进入中原?恐怕难度有点太大了。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前言 公元936年即后唐废帝清泰三年,石敬瑭自立于太原正式掀起了反唐的大旗。在契丹骑兵的帮助下石敬瑭犹如神助,一路势如破竹,数月之后唐亡。 第二年位于淮河以南的杨吴在大权旁落数十年后也迎来改朝换代的一天,齐王李升代吴,国号唐。建国后的李升一方面大力发展国内的政治文化经济,一面睦邻友好,而对

契丹灭晋后,南唐能否顺利进入中原?恐怕难度有点太大了。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前言 公元936年即后唐废帝清泰三年,石敬瑭自立于太原正式掀起了反唐的大旗。在契丹骑兵的帮助下石敬瑭犹如神助,一路势如破竹,数月之后唐亡。 第二年位于淮河以南的杨吴在大权旁落数十年后也迎来改朝换代的一天,齐王李升代吴,国号唐。建国后的李升一方面大力发展国内的政治文化经济,一面睦邻友好,而对于北方的晋国,在点到为止的打了一场败仗后南唐也转入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积极防御的国策。 但相安无事「 ”相敬如宾”并不等于冰释前嫌无所作为。在敌我双方实力还存在一定差距的情况下,于等待中寻找出手的时机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一、雄心:驱兵向北还长安,南唐两代帝王愿 ①烈祖:和睦四邻以待中原之乱 改朝换代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对万千的普通百姓还是周围的强弱邻邦来说都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特别是对周围国家来说,新旧更迭往往会带来影响深远的连锁反应。 而作为一个新生政权的创造者,南唐烈祖皇帝李升即位后显然并没有把同样立国的未久且占据中原的石晋放在眼里,或者说没有将其放入外交政策里的优先选向,这从他派遣使者向吴越,荆南,南汉,闽四国通告登基这么重大的消息,而独独不向石晋,马楚两国遗书就能窥探一二。 △南唐及其邻国疆域图 为什么呢?说到底还是唐皇始终将晋国视为不共戴天的仇敌,有朝一日身为唐室后裔且雄心勃勃的他是要领兵向北收复长安,恢复大唐曾经荣耀的。 那么既然是敌人,在做好开战准备以前相安无事就好,彼此间没必要强颜欢笑,这恐怕就是李升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但皇帝的深谋远虑总有一些臣下不理解还自作聪明的上书言事,后来南唐着名的五鬼之一冯延巳就曾对李升提出自己的建议。 他说:「 ”陛下您若想实现中兴大业首先要考虑的是西灭马楚,东亡吴越,南并王闽三国。” 《十国春秋·南唐世家·烈祖本纪》载:冯延巳常言兴王之功,当先事于吴越、闽、楚三国。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就是要烈祖皇帝先「 ”清君侧”,铲灭周围碍事的邻邦,实现南方的基本统一。正所谓「 ”攘外必先安内”是也。 这显然违背李升制定的淮河以南睦邻友好,淮河以北积极防御的国策。对于臣下的不理解烈祖皇帝并没有生气而是耐心做出了解释。 △南唐的开国皇帝:烈祖李升 他以说:「 ”武则天临朝称制后,徐敬业在江淮之地起勤王之兵,兵锋所指势不可挡。然而却不能顺应人心向西直取洛阳,反倒率军南渡寻求割据自立。天下的有识之士因此知道他不能够成就大事。” 《十国春秋·南唐世家·烈祖本纪》载:上曰:「 ”......近徐敬业起江,淮之众,锋锐不可当,不能因人之心,直趋河洛,而反游兵南渡,自营割据,识者知其不能成事矣。” 这句话其实就已经否定了割据政权存在的意义和现状,也就是说会以徐敬业为前车之鉴而南唐不会步其后尘。 对于先行攻灭马楚,钱吴,王闽三国完成南方的基本统一建议,李升也从另外几个角度一一作出批驳。 △通过图片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南唐所处的地理环境 《十国春秋·南唐世家·烈祖本纪》载:钱氏父子,动以奉中国为词,卒然犯之,其名不祥,闽土险瘠,若连之以兵,必半岁乃能下,恐所得不能当所失也。况其俗怙强喜乱,既平之后,弥烦经防。惟诸马在湖湘间,恣为不法,兵若南指,易如拾芥。 这里从「 ”道义”,「 ”地理民俗”,「 ”民心”三个方面对三国的情况做出了分析:钱吴臣服中原王朝占据道义制高点,倘若贸然征伐则师出无名;王闽地处岭南土地贫瘠且民风彪悍,攻之不易且守之更难,得到的和付出的完全不成正比,这对南唐来说更是劳民伤财有百害而无一利。 到最后只有位于西边的马楚具备攻灭的条件,原因是其在国内肆意妄为而丧失民心自取灭亡,如若发兵则如探囊取物。 恐动四邻之兵,徒得尺寸之地,而享天下之恶名,我不愿也--《十国春秋·南唐世家·烈祖本纪》 总之在条件成熟之前他和他的国家必须爱惜羽毛,在周围邻国中保持一个好的名声。 当然除了以上的客观原因外,还有其深远的现实考虑。 ......是我之存三国,乃外以为蔽障者也--《十国春秋·南唐世家·烈祖本纪》 马楚,钱吴分列李唐东西,虽然其臣服于北方的中原王朝,但毕竟还是独立的主权国家,王闽位于李唐东南是其名副其实的后院,所以只要小心交好就不至于令国家陷入四战之地,如此李升就能免去后顾之忧安心发展经济军事以专心对付北方大国。 △烟雨江南 至于什么时候算时机成熟,李升的标准答案是:对内经济富足对外兵强马壮且中原王朝发生大的动荡,南唐能够趁虚而入以四两拨千斤之势巧取,而非豪夺。 数年国内殷足,兵旅训练...而中原忽有变故,朕将起而为天下倡--《十国春秋·南唐世家·烈祖本纪》 这就是南唐烈祖李升立国以来胸怀大志却隐忍不发和睦四邻背后隐藏的雄心。 然而,上天终究还是没有让这一代贤君等来将兵北伐恢复故土的机会。 升元七年二月,服食金丹过量的孝高皇帝病亡,临死前还一遍遍嘱托侍立榻前的太子李璟,要延续自己的治国之策做一位守成之君。且叮嘱其要以自己为前车之鉴,放弃长生不老之想,远离方士金丹之乱。 「 ”他日北方当有事,勿忘吾言”是兢兢业业治国的烈祖皇帝留给继任者的最后一句话。 ②元宗:先皇一语成谶,嗣君心念北伐 带着对太子的千斤嘱托和万般期望李升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第二年晋国的儿皇帝石敬瑭也一命呜呼,随着新皇出帝石重贵的即位,烈祖的遗言也逐渐成为现实,后晋对待契丹王朝的态度发生了天翻地覆截然不同的变化:只称孙不称臣。 北方两个大国的矛盾因此骤然升级,战争已然不可避免。同时,和晋国真刀真枪打的火热的契丹虽然与南唐相隔万里,但两国却互动频繁保持着相当热络的关系。这对壮志未酬的李璟来说是个好消息。 但是李璟并没有心思去帮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契丹,除了两国你来我往大局未定外,也因为他的后院也起了火。保大二年五月,此前烈祖皇帝遣使调解过的王闽政权风波再起,朱文进弑杀其君王曦自立,闽国自此爆发内乱。 △王闽政权的内乱随着钱吴的加入令南唐后院局势愈发棘手和复杂 消息传到南唐国内元宗皇帝迅速下令调兵遣将进行平叛,原本能够早早结束的战争却因为唐将内部互相争功彼此掣肘而一拖再拖,使南唐自建国以来首次陷入战争泥潭中并且随着钱吴的加入战争形势有越来越复杂之势。 就这样一直纠缠不休的打到了保大四年十月,福州仍然没有打下来。但是后晋却再也撑不住了,同年十二月在叛将们的反戈一击中晋出帝自杀未果遭到俘虏,晋亡。 契丹虽然紧随其后入主中原却没有长久住下来的打算,也就是说,在契丹走后中原地区会陷入一段时间的权力真空期。这对苦苦等待了十三年且有意北还的南唐来说无异于天赐良机。 二、失机:后院失火久不能平,无力北顾错失良机 保大五年正月,契丹遣使金陵通报灭亡晋国的消息,同时提出两国在边境上举行会盟,一乃巩固前朝之好,二乃协助唐皇入主中原。 吾主欲与唐继先世之好,将册君为中原主--马令·《南唐书》 正月,契丹以灭晋来告捷,且请会盟于境上,辞不赴--《十国春秋·南唐世家·元宗本纪》 面对送上门的肥肉元宗皇帝却出乎意料的拒绝了,难道他不想恢复盛唐时的祖业了么?非也!咱们再来看看马令《南唐书》对此是怎么记载的: 嗣主叹曰:闽役惫矣,其能抗衡中国乎?--马令《南唐书》 闽国的事儿前前后后打了四年还没处理干净这对李璟来说是一块心病,所以南唐在面对契丹送来的肥肉时根本就没有胃口去吃。但是你没胃口吃下的肉,别人则在争着抢着吃。等到福州这事处理的差不多了,机会也白白丧失掉了。 △因为后院起火久未平定导致南唐无力出兵中原,让刘知远迅速填补了契丹人走后的权利空白 就这样,从保大五年二月到五月,四个月的时间里刘知远一路顺风马不停蹄的赶到汴州彻底填补了契丹撤退后中原地区的权力真空。而留给南唐元宗皇帝的只是一声「 ”乃眷中原,我之故地”的空叹。 三、困境:南唐兵锋若据中原,悍将契丹能否压制 这是南唐距离梦想最近的一次然而却遗憾的与其失之交臂。时光不能倒退历史不能重来,但我们可以做出合理的假设。 倘若南唐在契丹的帮助下成功占领了中原恢复了北方,那么它能否消化掉这千万里的疆土么?我想不会容易,除了野心勃勃的刘知远外,李璟面对的问题还有直接导致后晋灭亡的骄兵悍将,以及未来可能存在的契丹国的讹诈。 ①骄兵悍将难制 彼时杜重威,李守贞,张彦泽三人还在,且手握重兵割据一方,个个都不是好对付的善茬儿。倘若南唐兴兵中原能不能迅速的彻底的降服此三人这还是个未知数,能则最好,一旦不能则会令李璟及其国家迅速陷入到进退两难的战争泥潭中无法自拔。 ②契丹潜在的讹诈 前面说了契丹和南唐交流相当频繁,这从侧面也验证了两国关系的紧密。但是两国之间真的有这么「 ”纯真”的友谊么? 都说患难见真情,让我们把历史的的时针往后倒退几年:五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中原王朝对契丹侍之最恭的君王非「 ”儿皇帝”石敬瑭莫属。 为了寻求契丹出兵夺取政权石敬瑭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想必大家都明白:以长者之身认晚辈为父的低贱,以国家一十六州土地,百姓为献礼来成就一己私利的狠毒,以及传之万代的千古骂名!这个代价于人于国于民族来说,不可谓不沉重。 如果上面那个例子还不能说明什么,那就再让我们把历史的时针向前拨。后周三征南唐期间,陷入困境的李璟在兵临城下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遣使段处常漂洋过海前往契丹,寻求契丹发兵从后方牵制后周以解本国之围。 李璟及段处常原本以为这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结果呢?段处常摆事实讲道理追前情思旧谊说破了大天,但契丹国主水米不吃油盐不进就是不出兵,愤恨交加的段处常以契丹无信抱着必死的决心时常在契丹朝堂上对其群臣严加指责,最终病故于北方的草原之中。 关于此事其中原因书中记载的极其直白:契丹虽通本国,徒持虚词,利南方茶药珠贝而已--《十国春秋·南唐世家·段处常传》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契丹人绝不是突然变得奸诈猴贼的。耶律家族不远万里与南唐交好有着很强的目的性,就是为了进行贸易互通有无。 用现在的话来说,契丹对南唐王朝来说存在极大的贸易逆差,南唐可以不要契丹的牛羊驴马,但契丹却离不开南唐的茶叶草药以及珍珠宝贝。 这种情况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而为了源源不断的得到这些生活的基本物资契丹一定会想方设法不择手段去攫取,甚至是不惜以武力进行讹诈。 要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南唐在契丹的帮助下得到了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不仅李家欠契丹一个极大的人情,其国土也与耶律家族的势力范围接壤,没有了「 ”燕云十六州”的庇佑,擅长舟师作战的唐军很大程度上不是契丹军队的对手,倘若契丹借此对南唐进行骚扰打压李璟估计要吃不了兜着走,到时候可就进退维谷骑虎难下了。 四、掣肘:南方诸国相制衡,岂容李唐一家大 这就是南唐如果成功占据中原能否守得住的最后一个原因。彼时在趁乱兼并消灭马楚和王闽后,南方地区除了南唐仅剩南汉和钱吴和无足轻重的弹丸之地荆南。 △位于东部的钱吴始终是南唐除了中原王朝外最头疼的敌人 钱吴自唐末以来就是毫无原则的中原王朝坚定的马仔,谁强就臣服谁。但在南方诸国中,其面积虽然不是最大,但凭借鱼米之乡的地理优势实力绝对不弱。它与南唐,南汉互相制衡谁也吃不了谁,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南方政治体系。所以它们绝对不会允许出现一家独大。 一旦南唐趁着契丹之势「 ”崛起”,钱吴绝对第一个不答应。趁着南唐国内防守空虚捅刀子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五、尾声 以上种种分析只为说明论证,对于南唐来说入主中原收复长安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镜花水月之奢望。虽然壮志在胸,怎奈无论底子再好终究是割据一方体量不上称的小国。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前路不仅沟壑纵横而且困难重重,恐怕是所有不安现状的二流国家的悲哀......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哪些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哪些理论成果下一篇:遗忘的老照片 遗忘的老照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