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陈嘉庚墓 陈嘉庚墓

导语:陈嘉庚墓的介绍陈嘉庚墓位于福建省厦门市集美镇。集美镇上有座小岛,因为小岛的形状像一只乌龟,因此这座小岛被命名为“鳌园”。鳌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陈嘉庚先生的心血。他花了十年,斥资65万,修建了鳌园,并将自己的陵墓修筑在这里。陈嘉庚墓宽约5.3米,长约6.6米。墓冢是龟型的,墓围是“风”字型的。陈嘉庚墓的墓围上刻有15幅壁画

陈嘉庚墓的介绍

陈嘉庚墓位于福建省厦门市集美镇。集美镇上有座小岛,因为小岛的形状像一只乌龟,因此这座小岛被命名为“鳌园”。鳌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陈嘉庚先生的心血。他花了十年,斥资65万,修建了鳌园,并将自己的陵墓修筑在这里。

陈嘉庚墓宽约5.3米,长约6.6米。墓冢是龟型的,墓围是“风”字型的。陈嘉庚墓的墓围上刻有15幅壁画,每幅画都讲述了陈老先生的人生经历。陈嘉庚墓背后是集美英雄纪念碑,前面是大海,坐北朝南。陈嘉庚墓是陈老先生生前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在当地,为自己筑墓是一种风俗习惯,而且只有年过六十的老人才能为自己筑墓。

陈嘉庚墓图片

陈嘉庚墓为什么是龟形?陈嘉庚墓之所以是龟型的,一方面是因为“龟”是长寿的象征。陈老先生筑墓时已经70多岁了,他希望自己能够健康长寿,能够为国家做更多的贡献,于是便将自己的墓修筑成龟型。陈老先生1874年出生,1961年逝世,享年88岁,是一位长寿的老人。

另一方面,“龟”在当地是一种神兽,性格坚韧,能够忍辱负重。陈老先生希望自己能够像“龟”一样,肩负起国家重任,为民族复兴献出自己的力量。陈嘉庚作为中国早期着名的企业家,每年收入不少。但是他一心为国为民,他希望能用知识来让中国变得强大,因此他将他的积蓄都用来兴办学校,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

陈嘉庚纪念馆在什么地方

陈嘉庚生前就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实业家,作为华人之表率,他一生倾力办学,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几乎倾其家产。陈嘉庚虽然已经去世多年,但他爱国爱乡的精神仍激励着世人。厦门市集美村是陈嘉庚的故乡,人们为了纪念陈嘉庚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在此修建了一座精致的纪念馆来缅怀他,这就是着名的陈嘉庚纪念馆。

建设陈嘉庚纪念馆的构想始于2000年,当时的厦门市有关部门将这个构想报告给了上级,到2003年终于得到中央批复,同意建设为华侨领袖建设一个高标准的纪念馆。2008年,历时三年修建的纪念馆终于落成,中央政协副主席为纪念馆剪彩,体现了有关部门对陈嘉庚纪念馆落成的重视。实际上,陈嘉庚纪念馆不仅是人们对先辈表达敬仰之处,也是陈嘉庚文物资料的主要收藏机构,这里收藏了大量和陈嘉庚有关的文物资料。

陈嘉庚纪念馆位于陈嘉庚公园北门以东,总占地面积10万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超过一万平方米。纪念馆的主要建筑部分是一栋三层的小楼,底层为办公区和资料区,二层和三层则为陈嘉庚事迹的展厅,这里陈列有大量的照片和文物,向世人全面展示这位华人精英的一生。陈嘉庚纪念馆依托陈嘉庚公园而建成,与公园区一起组成了一个系统的旅游风景区,作为一个风景优美的名人纪念馆,陈嘉庚纪念馆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有关陈嘉庚的故事有哪些

陈嘉庚是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他从十几岁开始经商,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成一方巨富。陈嘉庚一生坚持“诚毅”原则,尽他最大的力量支持华人华侨的发展,华人世界至今流传着许多陈嘉庚的故事。陈嘉庚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他下南洋创业、兴办教育的事迹已成为华人世界的样本。

鸦片战争以后,近代中国人掀起“下南洋”谋生的热潮,陈嘉庚的父亲就是其中的一员。陈嘉庚17岁下南洋投奔父亲,在陈父开的米店学习经营之道。陈嘉庚31岁那年,由于米店经营不顺,便开始独立经商,开始了创业之路。他最先创业的项目是菠萝罐头,取得成功之后又将经营重点转向橡胶行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橡胶园成为陈嘉庚名下的首要产业,亦使他成为一方首富。

兴办教育

陈嘉庚是着名的企业家,也是一位热忱办学的教育家,他一生节俭,但在教育投资方面则毫不吝啬,陈嘉庚兴学的故事广为流传。陈嘉庚兴办教育始于1919年秋,45岁的陈嘉庚有感于家乡教育之落后,便决心在家乡兴学育才,为了筹集建校的资金,他不惜变卖家财,8年间先后在家乡厦门兴办了多所中小学和专科院校。1921年,是陈嘉庚办学的高峰期,这年他捐资百万创办了着名学府厦门大学,为聘请教员和校舍施工,他倾心尽力,四处奔走,使这所大学成为中国名校。陈嘉庚深知教育对于强国的重要性,所以倾注了大量心血在教育事业上,他兴办教育的时间和规模世所少见,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陈嘉庚子女是谁

近代叱咤风云的商业巨子陈嘉庚子女众多,一生共育有九子八女,可谓儿孙满堂。所谓将门无犬子,陈嘉庚子女虽不及陈嘉庚一样能名留史册,但也可以说是人才辈出。

陈嘉庚一生共有4位夫人,她们为陈嘉庚育有十七名子女。陈嘉庚子女大多在商业领域施展才华,其中长子陈厥福出生于1894年,曾在北京大学攻读,早年在父亲陈嘉庚的橡胶公司做事,后转到妹夫李光前的公司任职。次子陈厥祥比陈厥福小六岁,与陈厥福一样,最初在陈嘉庚橡胶制品公司历练,上世纪四十年代迁居香港,改从银行业。此外,三子陈博爱、四子陈博济、五子陈国庆、六子陈元凯、七子陈元济均为着名企业家,而八子陈国怀、九子陈元翼则先后拿到剑桥高级证书,获得较高的学位。

陈嘉庚还有八个女儿,她们大多接受过高等教育,成年后婚配的对象多是华人界的翘楚或之子,比如长女陈爱礼的丈夫是橡胶大王李光前、次女陈来好的丈夫林聪科是潮州帮林义顺之子、六女陈爱珠嫁给马六甲首富曾江水之子曾生宝。在陈嘉庚子女的婚配对象里面,以长女陈爱礼的丈夫李光前最为着名。

李光前与陈爱礼于1920年结婚,当时陈爱礼年仅17岁,而时年27岁的李光前正值事业起步时期,陈嘉庚看重了这位年轻人的潜力,便将爱女许配给他。事实证明,陈嘉庚并未看走眼,李光前经过多年的经营奋斗,后来与他的岳父一样赢得了“橡胶大王”的美誉。或许是受了陈嘉庚的影响,李光前对公益也十分热衷,曾多次捐资扶持侨乡的教育和医疗事业,其善举至今受到人们的称赞。

陈嘉庚后人都有哪些

陈嘉庚有九子八女,他虽家财万贯却并未给他们留下些许,而是希望他们能自力更生,自己去奋斗。陈嘉庚的子女们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基本都是学业有成、事业发达,儿子中出了不少企业家、银行经理,女儿们嫁的人都是当时的英豪。通常来讲,“富不过三代”,但陈嘉庚的孙子辈也是人才辈出,长孙陈立人为新加坡儿童基金会理事长;外孙义为新加坡华侨银行总裁;孙女陈佩贞为香港集友银行副总经理等等。陈嘉庚后人现在共有300多人,主要分布在南洋、北美、澳洲等地的国家和地区。他们虽侨居海外,虽彼此相隔万里,但都心系祖国,共同秉持着嘉庚精神。

嘉庚精神,主要是“诚毅精神”。源于陈嘉庚和陈敬贤制定的“集美校训”,“诚毅”,既是集美办学的宗旨,也是陈嘉庚对后人的训诫。“诚”,就是要对国家民族忠诚,就是要以诚心待人;“毅”,贵在坚毅不拔,贵在持之以恒,贵在不畏险阻,勇往直前。诚毅精神对陈嘉庚后人影响很大,陈嘉庚的外孙李成义,一直以他为榜样,投身教育,致力于捐资兴学;他的侄孙陈忠信,一直践行、宣传着嘉庚文化;他的长孙陈立人深受陈嘉庚爱国主义精神熏陶,表示作为他的后人,要继承嘉庚精神,为祖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陈嘉庚后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们在嘉庚精神的照耀下,书写了一代又一代的传奇,现在仍然在继续着。其实,嘉庚精神影响的不单是他的后人,也可以是每一个中国人。

陈嘉庚夫人是谁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风云激荡的中国出现了许多有识之士,陈嘉庚就是其中的一位。这位着名的企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为新中国的成立与建设做出了许多贡献,被毛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然而,生活在半封建社会时期的陈嘉庚在其婚姻状况中顺应了彼时的风气,拥有一妻多妾。那么,陈嘉庚夫人是怎样的人呢?

十九世纪末,在国外学习商务的陈嘉庚遵循母命回到了家乡,迎娶了他的原配妻子张宝果。作为旧时代一名秀才的女儿,张宝果有着我国传统妇女优良的品行,一心操持家庭,让陈嘉庚能够专心地在外奔波。对于丈夫拿出积蓄办学的壮举,她一开始并不能理解,因为那些钱是丈夫辛辛苦苦挣的。但是,作为陈嘉庚夫人,张宝果也不是目光短浅之人,很快就被丈夫说服了,转而全力支持他走上了兴办教育的道路。

陈嘉庚夫人除了张宝果之外还有一位,那就是成长于新加坡的华人吴惜娘。这位裹着小脚的传统女性是在帮助父亲卖茶水的时候遇见陈嘉庚的,成婚后相继生了十六个孩子,但长大成人的却只有三子三女。

相比于陈嘉庚波澜壮阔的一生,张宝果与吴惜娘相夫教子的生活或许非常平凡,但是正是因为这两位夫人对他的支持以及对家庭的贡献,才能够让陈嘉庚先生没有后顾之忧地为国为民做贡献。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贺知章的资料 唐代诗人贺知章资料下一篇:鉴真东渡的故事 唐朝鉴真和尚一共东渡几次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