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从东汉的「 ”爵制” 看曹操称「 ”魏公”时 荀彧为何宁死也要反对

导语:从东汉的“爵制”,曹操称“龚伟”时,于迅为什么反对而不死?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导读:建安十八年五月,汉献帝册封已经位极人臣的曹操为魏公。 在此前一年,董昭等人就打算推举曹操为魏公,但此举却遭到了曹操心腹智囊荀彧

从东汉的“爵制”,曹操称“龚伟”时,于迅为什么反对而不死?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导读:建安十八年五月,汉献帝册封已经位极人臣的曹操为魏公。 在此前一年,董昭等人就打算推举曹操为魏公,但此举却遭到了曹操心腹智囊荀彧的坚决反对。曹操对荀彧非常不满,而不久荀彧也因此去世。 关于荀彧之死,历史上有两种看法,一是「 ”以忧薨”,即忧郁而死;二是服毒自尽,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领会曹操之意,因此服毒自尽。 曹操荀彧剧照 不管怎么说,荀彧之死,直接原因就是他反对曹操称魏公。 那么,荀彧为何宁死也要反对曹操称魏公呢?此事,还要从古代的「 ”爵制”说起。 一、爵制从西周到东汉的演变 我国最早的爵制,是西周时期建立起来的。周朝分封诸侯,形成了大量的诸侯国,而这些国君的爵位分为「 ”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因此也被叫做「 ”五等爵”制。 其中,诸侯国国君的位子是要由他们的嫡长子来继承的,而其余的庶子则要一律再分封出去,由此形成了卿大夫、士等贵族阶层。 因为贵族最早是由周天子封的,所以周朝的贵族阶层只有三类人:周天子的姬姓亲属,古代帝王之后,功臣之后,如姜子牙等。 久而久之,这种制度就会造成了一个大问题,即阶层的固化,贵族之后恒是贵族,而平民没有上升的通道。 春秋时的分封诸国 为解决这个问题,秦国商鞅变法时,商鞅以军功大小,又设定了二十个爵位级别,每一级都有相应的待遇。如此一来,他就打破了原来依靠血缘获取爵位的传统,使得下层的贫民也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走上人生的上升通道,成为贵族。 因为这种激励机制,秦国后来人才济济,最终用完成了统一。 商鞅剧照 西汉建立后,沿用「 ”二十等爵”,并将其分为了三个等级,最高的为第二十级「 ”彻侯”,第十九级是「 ”关内侯”,第十级到第十八级成为「 ”卿”,而九级以下称为「 ”五大夫”,每一个等级都会赐予相应的田宅。 东汉时期,列侯又被分为了三类:县侯、乡侯、亭侯。县侯待遇最优,如诸葛亮是武乡侯,「 ”武乡”是琅琊郡的武乡县,所以其为县侯;而关羽是汉寿亭侯,属于列侯中最低的一类,但因为是汉献帝封的,所以也很有含金量。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汉朝封功臣,是「 ”大者王,小者侯也”,也就是说,刘姓皇室可以被封为诸侯王,而功臣则可以被封为列侯,没有西周时期的「 ”公”这种爵位。 西汉皇帝 在西汉末年,王莽辅政时期,出现了例外。公元前16年,王莽被封为新都侯,这仍然是按照其「 ”臣子”的身份而被封为的列侯。 但就在公元1年,王莽却得到了一个「 ”安汉公”的爵位,这是「 ”公爵”首次在汉朝出现,「 ”以莽为太傅,干四辅之事,号曰安汉公。” 王莽被封为「 ”公”,确实看起来非常复古,算是「 ”复活”了周朝时期的「 ”五等爵制”。此外,他还拥有自己的封地和人口,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君一模一样。王莽此举,等于是突破了汉朝设立的「 ”大者王,小者侯”的规矩。 王莽篡汉后,又彻底恢复了周朝的「 ”五等爵制”,他规定「 ”诸侯王之号皆称公……汉诸侯王三十二人皆降为公。” 他之所以这么做,无非是想在国内搞一次彻底的洗牌,削弱刘姓皇室的力量,巩固自己的统治。 但是,东汉建立后,公爵仅仅存在了几十年就又被废除了。此后,东汉继续沿用王、侯二等爵制,公爵再未出现,直到曹操时期。 东汉疆域图 二、曹操被封为魏公的现实意义 建安十八年,曹操已经位极人臣,《三国志·武帝纪》记载:「 ”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 「 ”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这是汉朝皇帝给予臣子的最高待遇,即入朝时,不用低着头小碎步前进,跪拜时不被称呼名字而称官职,另外,还可以带着自己的剑上殿。 整个汉朝400年,仅有萧何、梁冀等人享受过这种待遇。这其中,萧何是因为刘邦特别恩宠。而梁冀则是因为权势熏天,皇帝不敢不给。 所以说,这个时候的曹操,分明是「 ”如梁冀故事”,而不是「 ”如萧何故事”。 曹操 除了任大汉丞相,独揽朝政之外,曹操在爵位上也已经是武平侯,属于列侯中最高的县侯,当时辖四个县、三万户。 按照汉朝祖制,曹操无论是在官位上,还是在爵位上,都不能再升了。 所以,要让曹家实现篡汉的战略目标,曹操就要突破这个限制,让已经被废止的「 ”五等爵制”再次复活。 在西周时期,「 ”公”可不光是仅次于天子的爵位,而且可以有自己的封国,有自己的礼乐制度,有自己的一套文臣武将班底。 曹操称魏公以后,其封国下辖十个郡共计104个县,72万户,如按照每户4口人计算,人口接近300万。而按照《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中的统计,魏国在公元260年时的人口也才443万,而吴国大约是250多万,蜀国才100万左右。 东汉州郡图 由此可见,曹操给自己加了一个「 ”魏公”的封号,不仅仅是叫着好听,他以合乎古制的方式,名正言顺的有了自己的独立王国,而且还有了自己的官吏、人民,完全可以像战国时期秦国取代周朝一样,随时取而代之。 建安十九年,曹操又有了更高待遇,「 ”天子使魏公位在诸侯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其中,「 ”金玺、赤绂、远游冠”皆是汉代诸侯王所能享用之物。汉献帝还下旨直接明确了曹操的地位在诸侯王之上。 而上几位「 ”位在诸侯王上”的汉朝人物又是谁呢?一是董卓,其入长安时,「 ”拜卓为太师,位在诸侯王上”,再上一个是王莽,「 ”元始四年加号宰衡,位在诸侯王公之上。” 曹操最终称王 董卓、王莽都是被钉在汉朝耻辱柱上的乱臣贼子,曹操竟然还要复制他们的故事,其用心不是昭然若揭吗? 曹操获封魏公,还有一个出格的待遇——「 ”加九锡”。「 ”锡”同「 ”赐”,是汉代皇帝赐给臣子的九种最高赏赐。这九种赏赐包括: 车马,衣服,虎贲,乐器,纳陛,朱户,弓矢,斧钺,秬鬯。 虽然这些东西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却都是皇帝御用之物,其形式上的意义远大于使用价值。 而历史上第一个接受皇帝「 ”九锡”的人,正是篡汉的王莽。曹操此举,当然也是违反了汉朝的「 ”祖宗家法”。 曹操剧照 三、荀彧为何宁死也要反对曹操称「 ”魏公”? 其实,说完了曹操被封为魏公的现实意义,这个问题就已经解答了一大半了。 曹家篡汉,实际上是执行了一个「 ”三步”走战略: 1、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被封为魏公,建立魏国,定都河北邺城,「 ”位在诸侯王上”,「 ”加九锡”。 2、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又进封为魏王,衣服车马同与天子级别。 3、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继任魏王,同年,接受汉献帝禅让,以魏代汉,接受两汉四百多年的统治。 可以说,曹操被封为魏公,是曹魏代汉最为关键的一环,因此,已经看出其野心的荀彧,才会拼死抵制,最后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荀彧剧照 有人会问,难道荀彧早没发现曹操有此野心吗?为何等到最后木已成舟,才出面反对呢? 荀彧与曹魏阵营中许多谋士不同,他是怀有匡扶汉室的雄心的。《后汉书·荀彧传》说:「 ”见汉室崩乱,每怀匡佐之义”。 但是,荀彧出山之际,朝政被董卓、李傕等权臣先后把持,如果迂腐的到汉廷去尽忠,那才是助纣为虐。 在乱世中,唯有依托一位能成大事的军阀,助他剿灭割据各方的力量,才能达到「 ”曲线救国”的目的。 荀彧剧照 所以,荀彧最终离开袁绍,选择了能够成就大事的曹操,并力劝其迎奉汉献帝。虽然最终效果是「 ”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客观上讲,这种策略让汉献帝结束了颠沛流离之苦,生命安全得到了保全,这也是荀彧之于汉帝的一件功德,也客观上延续了汉朝的国祚。 就像曹操说的,「 ”向使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但是,作为一位智囊、高参,荀彧肯定无法左右曹操的思想,更无法左右曹魏政权的走向。 荀彧与曹操在立场上的根本对立,也决定了荀彧必死无疑。当董昭等人劝曹操进魏公、加九锡之时,荀彧提出了反对意见,曹操于是「 ”心不能平”。而接下来,就是荀彧的死期。 所以,《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这样评价荀彧说:「 ”盖取其归正而已, 亦杀身以成仁之义也!” 结语:明知无法阻止,但依然选择飞蛾扑火,杀身成仁,荀彧,壮哉!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让县自鸣本志令》、《中国通史》、《资治通鉴》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袁术袁绍的关系 袁绍和袁术什么关系 袁术和袁绍谁势力大下一篇:「 ”汜水之战”前秦百万大军明明是可以战胜的 为什么却失败了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