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只用五万年征服地球 远古人类为什么喜欢说走就走的旅行

导语:征服地球只用了5万年。为什么古代人类说要离开就喜欢旅行?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智人二十万年来多次打开走出非洲的通道到达欧亚大陆,五万多年前到达澳洲,一万五千年前的最近一次冰河期,经由白令海峡陆桥到达了北美洲,

征服地球只用了5万年。为什么古代人类说要离开就喜欢旅行?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智人二十万年来多次打开走出非洲的通道到达欧亚大陆,五万多年前到达澳洲,一万五千年前的最近一次冰河期,经由白令海峡陆桥到达了北美洲,后来又经由巴拿马陆桥到达了南美洲。所到之处,当地原本没有天敌的、几吨重的巨型动物都很快灭绝。 对人类迁徙的动机,目前有两种天壤之别的解释: 一种是战略化的,认为这是咱们人类的伟大长征、伟大征服,这种解释很励志但毫无依据,几万年间的迁徙不曾有一张作战地图,或者继承了某祖先「 ”愚公移山”的遗志; 另一种解释是自然化的,认为远古人类跟动物一样,只是被动地跟着气候和食物跑,跑来跑去就占满了地球。 自然化的解释就是事实吗? 远古人类的迁徙并不「 ”自然” 在人类之前,地球板块基本成型后,大型陆生物种短短几万年占满地球各大洲,这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甚至连会飞的鸟类也不这样。 再往前找陆生动物迁徙的线索,1亿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各大陆板块还基本相连。恐龙离奇灭绝后,两种哺乳动物开始登场——有袋类和原始胎盘类,它们一边竞争同时大陆也在分离。板块分离后,欧亚非大陆上的胎盘类哺乳动物胜出,而美洲和澳洲大陆上有袋类哺乳动物胜出,它们各自独立进化,互不干扰。遇到冰期白令海峡陆桥打通后胎盘哺乳动物登上北美洲,到第三纪末期巴拿马地峡陆桥开放时侵入南美洲,几乎消灭了南美洲的所有有袋类,这个过程历时了千万年,而且一直到不了澳大利亚。 总之,到达新大陆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何况穿越高纬度的白令海峡陆桥需要猛犸象、剑齿虎等耐寒物种才有可能,而再穿越巴拿马地峡陆桥到达南美洲,却又需要另外一种耐热物种才做得到。 远古人类可能不愁吃穿 借助语言,人类脑子可以「 ”装软件”,还会用工具、会用火,一下子就成了「 ”全天候物种”。狮子上不了山,老虎去不了草原,只有人,才是所有动物的共同天敌,在所有的生存环境中人类分别击败了竞争物种。森林、平原、高山、大海、湖泊、河流,甚至冰天雪地,都可以是人类的栖息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佛挡杀佛神挡杀神,就是这么霸道。 火拓宽了人类居住空间,寒冷气候下可以用火取暖,燃起篝火随便一个地方也可以临时安营扎寨。不仅如此,拓宽了人类的食物来源,加以适当烹饪可以吃的食物种类很多。 远古人类的密度会不会超过环境的供养能力呢?同样根据美国人口参考局的数据,一万年前人口只有500万人,之前几万年间每年平均增长500人。这个数据不可能太准确,就按照500万人口估算人口密度。 当今社会残留的狩猎采集社会人口仍有20万之众,而他们占据的土地地处偏僻、微乎其微,从这个角度看500万人口是超低密度的分布。但是,这个算法存在问题,因为当今狩猎采集社会人口大都生活在温暖多雨、动植物资源富集的地方,而地球上大多数地方并没有如此优越的条件。假设地球上只有1/3的陆地适合生存,地球表面积约1.5亿平方公里,那么每100平方公里也仅有10个人,因此人类的分布密度依然不高。还可以参考的数字是:肯尼亚保护区的狮子密度达到每100平方公里17头,澳大利亚的袋鼠密度更是达到了每100平方公里600只。 会不会人口波动幅度很大,导致周期性的缺吃少穿呢?这也不会,研究表明远古人类成年女性生育期短、婴儿哺乳期长、婴儿成活率低、成人寿命短,导致自然增长率很低。 因此,用动物迁徙的理由去解释远古人类的伟大迁徙是牵强的,还是要回到社会线索看远古人类为什么那么喜欢拖家带口的旅行,哪怕是踏上风险重重、九死一生的未知旅途。 没有天敌、衣食无忧也就意味着没有饥荒,低密度生存状态也使得不会有大规模瘟疫和战争。那么,他们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背井离乡冒险旅行,动机本源是什么呢? 注定了的「 ”不安分” 动物社会内部冲突不断,但它们是安分的。我们曾经分析过荷兰博格斯动物园处于半野外状态的黑猩猩社会,衣食无忧也没有实现和平,性和权力的争夺还是使得它们对同类痛下杀手,然而社会终究是稳定的。野外的黑猩猩也依靠暴力威慑和「 ”政治”维持秩序,并不比动物园凶残,因为它们离不开同伴、离不开家园。(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穿越者 老照片拍到未来人 穿越者似乎拿着数码相机下一篇:2012各国代表队举祺的是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