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那个从未露面的女人,才是林如海送走黛玉的真实原因

导语:昨天我跟5岁的女儿说,黛玉进了嘉福。我问黛玉这么小为什么被送到姥姥家,她女儿的回答很简单。她说:“黛玉的父亲要上班,所以她没有空送她上幼儿园,所以她让奶奶送她。”。"这应该是我目前为止读到的最新最有根

昨天我跟5岁的女儿说,黛玉进了嘉福。我问黛玉这么小为什么被送到姥姥家,她女儿的回答很简单。她说:“黛玉的父亲要上班,所以她没有空送她上幼儿园,所以她让奶奶送她。”。"

这应该是我目前为止读到的最新最有根据的回答了。当时我就在想,孩子的回答一般都很幼稚,以她这个年纪的思维方式。我之前分析过林如海送黛玉去贾府的原因,并列出了几个原因,但是从来没有写过因为父亲工作忙,就把黛玉送到外婆家照顾。可见这只是孩子的想法。无论林如海工作有多忙,她都不会因为这个原因送走她唯一的女儿。只有一个真正的原因,那就是贾敏。

贾敏,虽然在书中出现过几次,只在黑暗中出现过,只在名字中出现过,从未出现过。其实,她才是林如海送走黛玉的真正原因。

根据之前的分析,贾母之所以把贾敏嫁给林如海,是因为林如海是个好人,是个合适的家庭,林家人丁稀少,所以贾敏结婚时不会生长辈的气。事实上,只有一件事说得对,那就是林如海是个好人,他可以说是年轻有为。当时贾府并不缺钱,也不缺政治资本,不需要依靠女儿的婚姻来拯救贾家。自然,他把女儿的幸福作为选择丈夫的首要条件,这也是贾和丈夫对女儿的宠爱。

由于这种独特的青睐,贾母打破了四个家庭的婚姻惯例,把女儿嫁给了林如海。后来,的幸福也说明贾的做法是对的。她给女儿选了个好女婿。婚后,贾敏和林如海感情很深,虽然不像现在的年轻人,他们彼此依恋很深。当时,贾敏去世后,林如海停止了结婚,这表明他对妻子贾敏的深爱。

黛玉是贾敏唯一幸存的孩子,林如海决定把她送到贾府,因为她想拆散自己的第二个妻子。林如海的决定源于他对妻子贾敏的爱。试想贾敏源嫁给了林家,在父母面前失去了孝顺的机会,现在英年早逝。临死前,她放不下女儿黛玉,丈夫林如海,还有另一个她无法割舍的爱人。这个人是贾府的祖先。

从黛玉进贾府、贾母搂着黛玉哭的那番话来看,贾母最疼的孩子是贾敏,如今贾敏早逝,母亲还要承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我相信没有人能理解她对黛玉的爱超越一切,这其实源于她对贾敏的爱。

正是因为生前关心贾,所以才把女儿嫁给贾府,实现了妻子的心愿。他孝顺母亲,安慰贾失去女儿的心。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在林如海失去了他心爱的妻子之后,他的精神和身体都不如以前了。此外,他无意继续结婚,把教育女儿的头等大事交给了贾,他也是最放心的。因此,在妻子贾敏死后,林如海再三考虑,决定把女儿黛玉送到贾府由祖母抚养。

纵观《红楼梦》,林如海是一个深情的人。宝玉对黛玉的爱虽然惊天动地,但面对权力和世俗,宝玉很难保护自己的爱情和亲人。因此,林如海是《红楼梦》中对爱情情有独钟的男人。

贾蓉的母亲去世,贾珍继续嫁给尤氏,贾琏的母亲去世,贾赦继续嫁给邢夫人,但林如海中年丧妻,因为难以忘记妻子贾敏,决心不再嫁人,独自在家等待女儿。

众所周知,有句话叫有后妈就有继父。也许林如海也担心再婚会伤害她的女儿,让她受委屈。此外,他很难摆脱失去妻子贾敏的悲痛,所以他不会再结婚了。再看贾蓉,他的妻子秦可卿应该快死了,书中出现了贾蓉的第二任妻子。可以看出,当时男人死了很常见,继续结婚也很常见,但林如海例外。

林如海对贾敏的深厚感情为贾母所熟知和感动。孙女黛玉来到贾府后,贾母把她和宝玉放在一起抚养。由此可见,贾母对女儿贾敏的爱已经转移到了孙女黛玉身上。这就是爱我,爱我的狗。

正因如此,贾母听说林如海病了,便叫贾琏带黛玉回家去探望,并命他带回来。"。林如海病逝后,贾琏把赵的儿子送了回来。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向贾母汇报那里的情况,并就贾母的下一步安排寻求指示。结果,戴宇成了贾府未来的永久客人。由此可见,贾母和女婿林如海早已达成共识,她将戴宇留在贾府,将来也不会离开贾府。这是宝黛订婚最早的开始,可惜戴宇未等到幸福就英年早逝了。

我相信如果黛玉不早逝,贾不病死,宝黛的爱情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只是故事可以有如果,但现实从来没有如果,所以黛玉就成了悲剧的代名词,而这就是父亲的意外结局,是他亲自为女儿安排的。由此可见,林如海不得不选择把她送到贾府,因为她深爱着自己的妻子贾敏。直到去世他才知道黛玉英年早逝,不是因为不治之症,而是因为那个。

由此可见,安排女儿黛玉进贾府的主要原因和真正原因,并不是为了让女儿嫁给宝玉,也不是为了寻求贾母的祝福,而是因为贾母深爱着自己的妻子,所以才选择把她送进贾府,安慰失去女儿的婆婆。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明太祖实行分封制,结果却适得其反下一篇:为什么西夏不向西边扩张 反而选择跟宋朝死磕呢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