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湖广填四川的正负影响是什么 对四川的生态环境有什么破坏

导语:积极影响300多年前,“湖广填川”给四川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给四川注入了新鲜血液。甚至四川无与伦比的号召力和同化力都来自于厚重的移民文化,这些外省移民也成为了大部分四川人的祖先。负面影响然而,

积极影响

300多年前,“湖广填川”给四川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给四川注入了新鲜血液。甚至四川无与伦比的号召力和同化力都来自于厚重的移民文化,这些外省移民也成为了大部分四川人的祖先。

负面影响

然而,“湖广填川”对四川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直接的破坏。

资源破坏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兰勇多年来研究西南地区的生态环境,曾经对当时的情况进行过推测:“清朝初期,广阔的成都平原和浅山曾经是农耕和垦殖区,但灌木林、葱郁草和次生林的覆盖率已经恢复到50%左右,而盆地内其他长期垦殖的地区此时大多被灌木和葱郁的森林所覆盖。顺治八年,四川耕地不足一万两千公顷。”陈还介绍说,从战后到移民高潮的到来,森林植被得到了短暂的恢复。“城向草俯首,村向丛林”,甚至一度繁盛的成都府,也变成了“城中杂树繁茂成林”。清初,针阔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川北巴山区。

移民入川后,四川的农垦逐渐由最初的贫瘠平原开垦向丘陵山区中部推进,然后到达丘陵山顶和山区上半部。当时山野盛行,梯田出现,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总面积达数百万公顷,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

物种消失

专家一致认为,乾隆元年,通过移民开发,将耕地范围扩大到山区和丘陵,这是耕地开垦突破传统范围的标志,但也是生态环境逐渐衰退的开始。在森林物种资源方面,一些动物群落正在减少,生物量甚至物种正在消失。明代川北常见的华南虎的消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清初虎患的记载有:“直到清初,华南虎在四川广泛分布,说明垦殖率还比较低,森林也比较茂密。”“西乡县山深林密,老虎常出。老虎在清溪、桑原浦吃人。”自乾隆年间,蜀道沿线的官线上就有老虎,但与清初相比已大幅下降。因此,随着移民的涌入,物种消失的过程明显加快。

干旱频繁

研究发现,自大迁徙以来,四川地质地貌灾害、旱涝灾害更加频繁。16至17世纪是明清时期干旱灾害最频繁的时期,尤其是17世纪的盆地东部。陈、等相关专家综合相关史料,发现大迁徙时期是流域干旱年,平均每三年左右出现一次。这与《四川历史旱灾表》的统计结论一致:16世纪每3.3年一次,17世纪每3年一次,18世纪每3.7年一次,19世纪每1.2年一次。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李煜怎么死的 南唐后主李煜为什么会被宋太宗杀死?只因宋太祖死的过于不明白下一篇:最难游戏2 史上最受争议的十大游戏,因大尺度色情暴力被叫停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