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向中国历史考古学界抛砖:论「 ”石峁遗址”即「 ”林氏国” 向中国历史考古学界抛砖:论「 ”石峁遗址”即「 ”林氏国”

导语:向中国历史考古圈抛砖引玉:关于以下《世茂遗址》,即《林的国家》,由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石峁遗址,距今约4300-4000年,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边缘。本文末附有一些简介,有关详细资料读者可以自行查找。 遗址鸟瞰 由于遗址内并未发现文字,所以只能推测其名称及历史。于是有专家比如沈长云

向中国历史考古圈抛砖引玉:关于以下《世茂遗址》,即《林的国家》,由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

石峁遗址,距今约4300-4000年,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边缘。本文末附有一些简介,有关详细资料读者可以自行查找。 遗址鸟瞰 由于遗址内并未发现文字,所以只能推测其名称及历史。于是有专家比如沈长云教授把这里与黄帝联系上了。然而反对的声音比如陈民镇教授显然理由更为充足,《竹书纪年》引《路史 发挥》说「 ”黄帝至禹,为世三十”。可见黄帝要比大禹早900年甚至上千年。也就是说黄帝最晚也在公元前2900年左右的时代,距今近5000年。而字耕农认为黄帝即龙山文化的开创者,详见本号前文。石峁遗址比黄帝晚了七八百年至一千年,根本不是同一个时代。那么石峁遗址到底在文献中有没有线索呢? 笔者研究发现,文献的几条记载与石峁遗址大有关系。最初的线索来自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春秋图、战国图都在榆林一带标明:林胡。林胡被赵将李牧击降,其地战国后为赵之榆中。后并入秦,属上郡。夏、商、西周三代地图该地都未标名称,是不是说林人是春秋时代才出现的?答案是否定的,其实林人很早就有了。 鹰钩鼻的造型,充分说明该部族鹰的崇拜,丛林狩猎民族的特征 以下是一些古代文献中的线索—— 《逸周书》中多处提及—— 其一,《史记解》:召远不亲者危。昔有林氏召离戎之君而朝之,至而不礼,留而弗亲,骊戎逃而去之,林氏诛之,天下叛林氏。 【按,有人认为林氏为《左传 襄公十四年》之棫林,在泾阳县一带,当年秦晋交兵之处,的确靠近骊山的骊戎。但是他们没有注意到此处前文「 ”召远”一词,就是说骊山距离林氏并不近,而是远。所以骊戎近处的棫林应该排除掉。而且能够让天下叛之,可见是一方大国。石峁遗址考古发现及研究表明,该城在当时显然属于实力雄厚的大国。时代当在周先,即商代、夏代甚至更早。】 其二,《史记解》:犯难争权,疑者死。昔有林氏、上衡氏争权,林氏再战而弗胜,上衡氏伪义弗克,俱身死国亡。 【按,上衡氏应指今榆林横山一带,因其近旁之山名横山,后来横山区县名最初即得自此山。况且此地在战国时候先后属于魏国和秦国,属于魏国上郡。上郡之名疑与上衡有关。横山与石峁遗址均属今榆林市。时代当在周先,即商代、夏代甚至更早。至于为什么叫上衡,可能是为了和南岳衡山等以「 ”衡”为名的地方进行区别。北上南下,称北方的衡山为上衡是合理的。横是衡的后起字,上衡后来就被称为横山。】 《管子 轻重戊》:公问于管子曰:「 ”吾欲制衡山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 ”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而卖之。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燕、代、秦、赵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按,山东的齐国与陕北的衡山国进行贸易,中间经过河北山西的燕、代、赵秦在关中,与衡山也有贸易间的相互影响,可见齐桓公时代,该国存在。】 石雕人像 其三,《王会解》:史林以尊耳。尊耳者身若虎豹,尾长三尺其身,食虎豹。 【按,史林或作央林、英林。根据石峁遗址考古发现的大型陶鹰以及玉雕人头像刻意夸张的鹰钩鼻看,央林、英林即「 ”应林”,指以鹰为图腾的林人。该部族并非农耕民族,也并非某些专家说的草原民族、游牧民族,而是典型的丛林狩猎民族。 最初发现的无头陶塑鹰造型,无实用价值,体积巨大,说明为崇拜的图腾 该陶鹰最初发现时头部缺失,后来发现头部后缀补完整。 后来果然发现了头部,拼接成功。巨鹰,图腾,英、应、鹰林氏 西周时候河南平顶山也有一个诸侯国叫应国,也以鹰为图腾和国名。其实这个应国在商代就有,大概与商同期灭亡,其地被周王朝分封给周族子弟。 尊耳即《诗经 召南》「 ”驺虞”篇所指,是一种已经灭绝的珍稀动物。尾巴和身体一样长甚至更长的白虎,不吃活物,只吃死去动物的尸体。这种林氏特产的瑞兽当时天下闻名。】 《淮南子 道应训》:散宜生乃以千金求天下之珍怪,得驺虞……,以献于纣。 【按,可见商末该国依然存在,只是从石峁梁迁走,仍然在榆林附近一带。当时此地林木茂密,适宜人类生存。可见该「 ”林人”为丛林狩猎民族。到了蒙恬北逐匈奴修筑长城才开始大规模破坏这里的森林和环境。详见刘明光《中国自然地理图集》第188页。】 《史记解》一篇作于穆王二十四年即公元前952年。集注引唐大沛语「 ”篇中所举亡国者二十有八,皆在唐虞夏商之世”,这话是可信的。 《尚书大传》也有类似的内容:散宜生之于陵氏取怪兽。【按,与上文所言为一事,于陵氏即央林氏、英林氏、应林氏之转音。】 《山海经 海内北经》: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采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吾。 【按,驺吾即驺虞。此地位置也与石峁大致相合。然而未说明时代。】 据孟世凯《甲骨学辞典》第333页,林:地名或某地树林。武丁时期卜辞有:呼取女,呼取女于林,二告。【按,此「 ”林”地,很可能就是上文所云之林氏。其实,此「 ”林”解释为「 ”某地树林”是不通的,因为树林是很多的,四面八方都有。而且「 ”取女”是正式迎娶,不是抓人的「 ”执”。所以只能解释为专有名称即具体一个叫「 ”林”的地方,即林氏。可见殷商武丁时期,林氏存在。】 从以上资料可以得到一个大概的轮廓:林氏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在石峁一带筑城立国。夏朝初年,林氏国因为杀了骊戎之君引发天下的讨伐,近旁榆林横山区的上衡氏与林氏激战,两败俱伤,林氏破君死。其民仍居于此区域一带绵延不绝,上述文献多有记载。后来直至降于胡服骑射后崛起的赵国,最后并入于秦帝国版图。 榆林今景 综上,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石峁遗址就是上述文献所说的林氏、林氏国、央林氏、英林氏。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林人或林胡。近旁榆林横山区一带还应当可以去寻找发现同期灭亡的「 ”上衡氏”遗址,估计规模也与石峁遗址接近,而且其民似乎更工于机巧,其器物应当比石峁更加精美。 2019年2月12日 字耕农 于广州番禺 2019年9月18日 修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麦加城 影响了历史进程的一场战役,王坚的“钓鱼城之战”下一篇:金世杰 《民初奇人传》评价怎么样?神秘感开头却绕不开“傻白甜”

文章评论

  • 大度就行

    该文提出了有关石峁遗址与林氏国的新观点,对中国历史考古学界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