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商灭葛国 商灭葛国 宗主国夏朝为何不援救

导语:为什么夏朝这个主权国家没有营救郭戈?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微信公众号|寒山喷史 《上古先汉民族史》系列 NO.82 商国灭葛 文/图/辑|寒山忆雪 话接上回,夏王癸十年的中原地震,次年的有緍氏叛离,让夏王国的实力大为削弱,商王国得以趁机恢复实力,并在公元前1567年前左右,在商王大乙的率领下,从帝丘南下,攻占夏王国的东部边境,也就是现在的河南东部的杞县一带。 这就是

为什么夏朝这个主权国家没有营救郭戈?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微信公众号|寒山喷史 《上古先汉民族史》系列 NO.82 商国灭葛 文/图/辑|寒山忆雪 话接上回,夏王癸十年的中原地震,次年的有緍氏叛离,让夏王国的实力大为削弱,商王国得以趁机恢复实力,并在公元前1567年前左右,在商王大乙的率领下,从帝丘南下,攻占夏王国的东部边境,也就是现在的河南东部的杞县一带。 这就是《竹书纪年》上记载的「商侯履迁于亳」的历史背景。商侯履,就是其他史料中记载的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和甲骨卜辞中的高祖「大乙」。 而「亳」,并不是现在的亳州。「亳」的含义本是高处的住宅,一是指高大的房屋,二是指建在高处的房屋。 在无力建造堤坝的上古时代,丰水季节时,河水肆意漫流,人们往往把村社、城邑建在地势较高的岗丘之上。其中,尤其是生活在南北黄泛区的古夷人,除了利用自然的岗丘之外,还会在平地上人工堆筑面积巨大的高台,也称作「丘」,并在丘上建立村社或者城邑。 考古发现,在龙山文化时代以及夏王国时代,北起濮阳、南至亳州的豫东、鲁西南地区,分布着很多这样人工堆砌的土丘,考古学上称之为「堌堆」。 「亳」最初的含义,便是指黄泛区的古夷人在土丘上建造的村社、城邑。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加上商族人与东夷人不同的语言习惯,亳的含义便逐渐改变,开始专指商族人的中心城邑,也就是都城。 这个亳,我们可以理解为「京」,正如后世周朝的丰京、镐京,北宋的东京、西京,今天的南京、北京一样,先商时代,也有很多个亳,比如北亳、南亳、景亳、西亳等等。 显然,公元前1567年左右,商王大乙所迁的亳,也是众多亳中的一个。因为这个亳位于此时商王国的最南部,我们姑且称之为「南亳」。 商迁都南亳之后,夏王国并没有率军前来围堵。一方面是因为中原地震让夏王国实力被削弱,暂时无力征讨商国,另一方面,则是夏王国有更加紧急的情况需要处理。 这个紧急的情况,就是岷山氏叛离了。 这个岷山可不是今天陇西高原南部的岷山。在那时,即便夏王国于陇西高原齐家文化下的古西戎人存在交流,也不可能越过他们的领地,去征讨古西戎人南侧的岷山。 况且,如果是远在陇西南端的部落方国叛离了夏王国,那么对夏王国来说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夏王癸不可能放着王都东大门外100多公里的强敌不管,而去征讨西方七八百公里外对夏王国没有威胁的方国。 所以岷山氏的位置,很有可能就在洛阳盆地周边,它的叛离对夏王国来说,属于心腹大患。因而,即便商族人南侵夏王国的东部领土,夏王国也必须先解决岷山氏的威胁。 事实上,单个的方国并不足以威胁夏王国。岷山氏叛离的同时,还联合了有洛氏、荆等部落。和前文的道理一样,荆可不是现在湖北的荆山,而是秦岭东端的某个地区,今天河南灵宝县境内就还有荆山一名。而有洛,顾名思义,是洛水流域的部落。考虑到洛水的下游就是夏王都所在的洛阳盆地,这个有洛氏,可能位于洛水上游的山谷中。 《竹书纪年》中,把征讨有洛氏和荆的军队记载为「商师」,也就是商国的军队。而此时的商王国,与豫西南山区之间隔着淮上平原,这里仍然是夏王国的领地,昆吾、韦、顾等方国镇守在此,商国的军队不可能越过淮上平原,征讨豫西南山区的「叛夏」势力。 所以这里的记载,很可能是误载。如果确实存在这场战争,那么主角也应该是无力东顾的夏王国的军队。 在夏国军队征讨岷山、有洛、荆等叛离部落时,商王国不仅在南亳站稳了脚跟,还与东方的古夷人逐渐结成了联盟。 当然,夷商联盟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迁都南亳后,商王畿的东面分别与嬴姓葛国、风姓古辛国相邻。商王大乙分别向两国示好,最终结果却大不一样。 古辛国选择与商国交好,并与商国联姻。辛国的公主嫁给了商王大乙,甲骨卜辞称之为「妣丙」。商初最有权势的卿相——伊尹,就是来自于古辛国的贵族。 而葛国则拒绝了商王国的「好意」,坚定的站在夏王国一方。于是商国在与辛国联姻之后,便出兵将葛国攻灭。这便是史载中商王大乙九次征伐中的第一征,灭葛之战。 后世的文献中,葛国被描述成不讲礼义的国家。其中记述了葛国缺少牲畜祭祀,缺少粮食耕种,商国都予以援助。但援助的牲畜和粮食都被葛国人吃掉,所以「商汤」也就是大乙,率领「仁义之师」攻灭葛国。这很明显是后世士人的附会,也有可能是商王国对葛国的抹黑。 商国灭葛之战发生在夏王癸十五年到二十二年之间,也就是商王大乙元年到八年之间,大约是公元前1567-1560年前之间。 在这之后,夏王国平定了王畿附近的「叛乱」,得以将目光重新转移到东方。 事实证明,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便经历了中原地震、有緍氏叛离、王畿附近大规模叛乱,回过头来的夏王国,依然做到了一件事,《竹书纪年》记载为,「商侯履来朝,命囚于夏台」。 翻译成白话就是,商王大乙前来朝觐夏王癸,夏王癸把大乙囚禁在夏台。 等等,商国不是开始灭夏了吗?不是南下豫东,建立南亳,联姻辛国,攻灭葛国了吗?怎么又去朝觐夏王呢? 侵占了夏王国东部的领地,挖走了夏王国的一个小弟,又砍死了夏王国的另一个小弟,在这种情况下,商王大乙还去找夏王拜码头,这不摆明了找砍吗? 更贴近真实的情况可能是,后方安定,腾出手来的夏王国,回过头来将商国暴揍了一顿,并俘虏了商王大乙,甚至把商王囚禁了起来。 新的疑问又出现了。不是说可能拥有家马和马车的商军,战斗力甩出其他军队一大截吗?不是说夏王国因地震而实力削弱吗?怎么会出现商王被俘虏的结果呢? 更奇怪的是,夏王国已经俘虏了商王,却为什么在一年之后,又将商王释放,放虎归山呢? 其中原因,我们下节继续解读。 -END- 本文为寒山喷史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作者。 看更多历史文章,请关注公众号 寒山喷史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西安历史博物馆开放时间 西安历史博物馆开放时间下一篇:中国历史的革命诗歌 中国历史的革命诗歌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