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他8岁中进士 他8岁中进士 官至宰相只留下两首诗 瞧不起李白的王维任其驱使

导语:他8岁时是一名学者,只留下了两首官方给首相的诗。鄙视李白的王维让他开了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1 中科大少年班知道的人很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办至今,培养了好多科技人才,对于超常儿童的培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一度时期,我国很多高校都效仿中科大,纷纷办起少年班,但后来都纷纷停办了。现在我国仅存三所大学还在开办少年班,除了中科大,还有东南大学少年班、西安交大少年班。

他8岁时是一名学者,只留下了两首官方给首相的诗。鄙视李白的王维让他开了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1 中科大少年班知道的人很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办至今,培养了好多科技人才,对于超常儿童的培养,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一度时期,我国很多高校都效仿中科大,纷纷办起少年班,但后来都纷纷停办了。现在我国仅存三所大学还在开办少年班,除了中科大,还有东南大学少年班、西安交大少年班。 很多高校停办少年班,是因为超常儿童青少年的教育是比较复杂的,并不是让他们学习知识文化会考试就行,还涉及到他们心理成长交际行为等。对于超常儿童的培养,并非全都是成功的,「 ”伤仲永”也并不鲜见。即使是中科大少班,也是如此,比如被称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 ”三大神童”的宁铂、干政和谢彦波,就是失败的例子。 第一神童宁铂当时全国尽人皆知,跟副总理下过棋,丁肇中看重,结果是出家为僧。干政更令人唏嘘,不知躲到哪里,淹没在红尘之中,怎么都不愿融入社会。谢彦波算是最好的,当了中学数学老师,过着平常人的生活。 其实,早慧儿童自古有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天才、神童,这是客观存在,不承认也不行。但是,早慧儿童是否继续出众,在于后天的教育,一旦教育不当,就会「 ”伤仲永”而「 ”泯为众人矣”。不过,我们不能不承认,由于早慧儿童天生比别人有着超常的智力,成功的概率比一般人要大得多。 2 今天,我们跟大家交流的,就是一位超常儿童的故事。我国早在唐朝时期,就特别重视超常儿童的教育问题,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我们知道,隋朝设立了科举取士制度,这个制度无疑是伟大的,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即使到今天,我们的人才选拔制度,还有科举取士的影子。 唐朝时,继承和改进了科举取士制度,其中有一项创举,就是设立了童子科,就是专门针对早慧儿童的。这个制度规定,10岁以下儿童,如果符合一定的条件,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在这样的制度下,很多官宦之家,就特别注重孩子的教育培养,一些早慧儿童得到早起教育,脱颖而出。唐睿宗、唐玄宗时代的裴耀卿就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位。 裴耀卿的父亲裴守真,曾任大唐宰相,宁州刺史,裴耀卿从小就显得与众不同。开始时,并没有有意教他读书识字。两岁时的一天,裴守真在竟然在书房,看到儿子拿着本书在看,那是一本《论语》。裴守真开始以为是儿子拿着书当玩具玩的,也没放在心上,没想到一份公文处理完毕后,儿子还在那里翻看论语。 这引起了他的注意,于是询问儿子在看什么,儿子竟然摇头晃脑地读了一篇「 ”子曰”,裴守真这才意识到家里出了神童。从那以后,他就开始教儿子读书。裴耀卿记忆力超强,达到了过目不忘的程度。就这样,在裴耀卿八岁时,参加了童子科考试,一举重了进士。 从此裴耀卿开始了12年的待官生涯,平时读读闲书,跟父亲谈谈学问,谈谈读书以外的人情世故,还跟随父亲游山玩水。这12年,其实比比读书增长的才干要多得多。其实,这12岁,就是补上了裴耀卿社会交往这一课,提高了他的情商。没有这12年,会不会伤仲永是很难说的。 20岁时,裴耀卿被任命为秘书省正字、相王府点签。这相王是谁?名叫李旦,就是后来的皇帝唐睿宗。李旦非常器重裴耀卿,让他在相王府担任学直,也就是王府顾问,李旦有什么不懂的,直接就去问他。这地位,简直就是相王的教师爷啊。 李旦当了皇帝后,裴耀卿自然也就受到重用。睿智驾崩后,玄宗上位,对裴耀卿更加器重。唐玄宗是个最有争议的皇帝,前期,他抱负远大,励精图治,大唐蒸蒸日上,达到唐朝的鼎盛时期。但后期好大喜功,任人不察,把个好好的大唐王朝,弄得土崩瓦解,乌烟瘴气,走向衰落。 3 唐玄宗开元13年,举行了历史上着名的泰山封禅,这时候的唐玄宗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特别喜欢讲排场,不再体恤人民疾苦。封禅所经之地,迎来送往,花费巨资。而中央并不拨付,都由地方自己筹措。裴耀卿当时在济州当刺史,正是皇帝泰山封禅经过时间最长路途最长的地区。 裴耀卿此前的职位是长安令,在天子脚下,对于迎来送往是太熟悉不过了。很多官员,都是把迎接皇帝当作一次发财的机会,肆意收刮民脂民膏,这时候的皇帝,即使有人告状,也是睁一眼闭一眼,因为皇帝自己心里有数。 但是裴耀卿是个清官,他召开干部大会,明确这次迎接皇帝的一个总原则,就是两个「 ”必须”:必须让皇帝满意,也必须不加重百姓负担。这可是个两难的事情,参会的干部都议论纷纷,只有一个人旗帜鲜明地支持刺史。这个人就是大诗人王维。 此时王维正在济州当司库,也就是管理仓储的。王维当初可是阔过的,进士科状元,在长安做太乐成,也就是皇家乐队领导。唐玄宗、岐王、薛王、宁王和玉真公主都特别喜欢他,常常是岐王府酒宴还没结束,公主府的侍从已在空车等待。三王一帝一公主,都把他当宝贝。 但是,因为岐王违反宫廷规定,在王府里观看只有皇宫才可以表演的黄狮子舞,唐玄宗大怒,对岐王不忍下手,就拿王维撒气。而那个玉真公主本来是想向哥哥为王维求情的,但是,因为王维拒绝公主而另有所爱,公主因爱生恨,也就不管他了。 就这样,王维被贬来到济州。王维大力支持裴耀卿出乎所有官僚的意外,因为在裴耀卿之前,王维跟前任刺史就会打哈哈,连诗都不写,更谈不上干事了。前任刺史整天喝得醉汹汹的,王维根本瞧不起这样的人。 4 裴耀卿来了以后,王维看到了一个干吏的形象。这裴耀卿确实不负少年神童的名头,走到哪,公事办到哪里。即使是出行游玩,路遇喊冤叫屈的,立马就在当地办案,行事果断,来济州时间不长,深得老百姓爱戴,民间都把他神话了。 王维21岁中状元,而15岁即到长安,虽然没有功名,却在三王一公主府邸来往如同寻常,因为他是全才,诗词书画没有不精通的,特别是他演奏音乐,把玉真公主听到痴迷的程度,由痴迷王维的音乐,而痴迷王维,爱上了王维。 当时的王维,真的有资格瞧不起人,就连李白,王维都不会正眼瞧的。王维那么年轻就中了状元,在长安街夸街,威风到了极致,走动王府极为寻常。而李白呢,把那些地位比王爷不知低了多少的官员的门都敲坏了,就是为了求得人家推荐。王府对于李白来说,只能在外面远远地望望。何况,李白除了有几首诗有点名气,连科举考试考场都不敢进。 李白后世的名气比王维大,但在当世,跟王维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这是事实。而且,当时王维的诗,一点也不比李白差。后世李白才声誉鹊起,这跟诗中表达的文人怀才不遇容易引起共鸣有关。就诗的艺术性而言,诗仙一点也不比诗佛强,这也是事实。 话扯远了,我们再扯回来,裴耀卿把王维当成了心服,跟他商议接驾大事,共同定下了,让州县官绅出钱,给荣誉,不多向百姓征费的方案。官绅们虽然心里不舒服,但没办法,何况刺史给予名誉奖励呢,据说,还要报朝廷进行嘉奖,也就认了。 就这样,裴耀卿圆满地完成了迎接皇帝的重任,而没有加重百姓负担。其他各地,民怨沸腾,而济州百姓都在歌功颂德。这些,朝廷当然知道。所以,后来裴耀卿官运更加亨通,直至做到宰相,成为一代名臣。裴耀卿在于实务,很少写诗,全唐诗只留存两首,分别是《敬酬张九龄当涂界留赠之作》、《酬张九龄使风见示》,从诗题就可以看出,他都跟什么人交厚了,都是张九龄这样的名臣。此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也。 王维因为这次事情,名声更显,裴耀卿、张九龄等人都特别看重他,所以才有后来的被重用。 故事到这里应该结束了,但还得多扯几句。裴耀卿离开济州调往朝廷后,那个整天喝得醉汹汹的刺史又回到济州,听说了王维在裴耀卿任上的表现,非常生气,处处找王维的茬,想给王维小鞋穿。但他没想到的是,王维当场就跟他拍了桌子,然后一封辞职信仍在他脸上,飘然而去。辞职走人了! 朋友们对于神童名臣裴耀卿有何看法,对于大诗人王维连李白都瞧不起这件事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四川广汉兴隆历史人物 四川广汉兴隆历史人物下一篇:山东德州怎么样 山东德州怎么样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