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圆沙古城消失的原因是什么?圆沙古城真的没有与外部接触过吗?

导语:在继尼雅考古取得重大成果之后,考古学家们又在沙漠的中心地带,发现一座两千多年前的古城。它位于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南距于田县二百余公里处,坐标为东经81°31′,北纬38°~52°。这个点恰好在沙漠中央。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维吾尔族人称这里为“九木拉克库木”,意思是“圆沙丘”。这里的沙山的确都是圆的,这座古城的确堪称“圆沙古城”吧。这是新疆目前发现的最早古城,其下限早

继尼亚考古取得巨大成就后,考古学家在沙漠中心发现了一座2000多年前的古城。位于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玉田县以南200多公里,东经81° 31′,北纬38° ~ 52°。这个点恰好在沙漠的中央。今天边肖给大家详细讲解一下~

维吾尔人把这个地方叫做“九木拉库木”,意思是“圆形沙丘”。这里的沙丘真的很圆,这座古城真的叫“袁莎”。这是新疆发现的最早的古城,下限早于西汉。为什么要在沙漠中心建这么大的城市?哪里有城市,哪里就有国家。这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为什么这样一个规模空的沙漠城市没有任何记载,与外界没有任何联系?

到目前为止,塔克拉玛干沙漠发现的所有古城,如楼兰、尼雅、丹丹乌瑞克等。,在中国典籍中都有记载,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在典籍的指导下发现的。但是这座沙漠中心的古城并没有出现在任何历史书上。几乎无一例外,这一次之前在新疆发现的古城首先被斯文·赫丁、斯坦因、佩里奥特、珀格瓦斯等外国探险家发掘。,但是从来没有人踏足过这座古城。

斯文·赫定、斯坦和中国考古学家黄文碧都去过离袁莎不远的卡拉敦遗址。卡拉敦遗址位于玉田县北部的沙漠中,直线距离玉田县约190公里。这个遗址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比新发现的古城要晚得多。也许他们以为这是人类在沙漠中的最后一个据点,却没想到40公里外的沙海中,一座更大、更古老、更神秘的古城在默默地等着他们。

1994年,一个由许多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和探险家组成的中国和法国考古队走过了沙丘、沙梁和沙脊。一路上,他们不断发现人类活动的痕迹,一块骨头,一块陶器...它们就像是古人故意留下的路标,引导他们一步一步深入沙漠。当他们极度疲惫的时候,一团浓浓的黑色突然出现在遥远的红色夕阳中。那厚厚的黑块在眼中渐渐变得清晰放大,滚动成一条若隐若现的长条形——城墙!

城墙顶部宽约三四米,其余高度约三四米。两排垂直种植的胡杨木棍夹着一层层的红柳枝作为墙骨架,墙外用胡杨枝和芦苇淤泥,堆上牲畜粪便形成护坡。墙角有一些直角土坯。经过仔细调查,法国考古专家认为这不是真正的土坯,因为它不是由人工和粘土模具制成的,而是将河道中的淤泥切割成碎片,直接建造在残墙上。这面墙仍有473米。城市周长一公里左右,不规则,圆圆的,像个桃子。南北距离330米,东西距离270米。

城市中有六处建筑遗迹暴露在流沙中,由于风蚀,离柱基只有不到半米的距离。表面散落着一些陶器碎片、小钢片、石器、米珠和大量动物骨骼。这个城市有两个门,东和南。大门关上了,长长的门闩扔在门后。也许,当居民弃城而走的时候,他们没有忘记悄悄掩上门。也许,他们也打算将来回到家乡。

根据城墙上木炭的碳十四测定,年代大约在2200年前。这是新疆发现的最早的古城,下限早于西汉。西汉以后,袁莎没有发现任何文物。与断代相比,这座古城应该是西汉以后废弃的。

考古学家说,这种古城一般是在人类早期发现的,此后一直以方城为主。考古学家带着虔诚的心情轻轻地走进城市,突然看到一个红色的陶罐里装着沙子,静静地站在沙丘上。流沙基本上已经覆盖了古城,但这个陶罐还没有被掩埋,仿佛它的主人刚刚把它放在这里,它正在静静地等待主人的归来。考古学家第一次进入这座古城时,在流沙上发现了这个陶罐。在夕阳的光辉中,陶罐极其美丽和神秘。

一切都迷失在流沙中。一个城市不仅留下了自己的历史,也留下了名字。晚上,久久不能入眠的考古学家看着这座神秘的古城,兴奋地说:给它取个名字吧!维吾尔人把这个地方叫做“九木拉库木”,意思是“圆形沙丘”。这里的沙丘真的很圆,所以叫它们“袁莎”!

袁莎最大的谜团在于当时人们为什么要在沙漠中心建造这么大的城市。哪里有城市,哪里就有国家。这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哪里有国家,哪里就有国王。这里的统治者是谁?谁能穿过无尽的沙山入侵沙漠深处的城市?古城居民为了生存而弃城,遭受了怎样的危险?这样规模空的沙漠城市,从来没有记录过。

他们和外界没有任何联系吗?古城的文化底蕴厚达1.2米,想必是长时间积累下来的。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他们能不让外界知道任何关于他们的信息吗?

1996年10月至11月,中国和法国考古专家在袁莎及其周边发现的6个墓地中部分挖掘了20座坟墓,这不仅没有使古城看起来更清晰,反而增加了它的神秘色彩。

古城周围纵横交错的河道清晰可辨,一条河道的遗迹约一米宽,表明这里灌溉农业发达。这些通道也成为新疆最早的古通道遗存;城内冶炼渣的发现,说明这里有冶炼工业;大量的动物骨骼散落在城市中,羊和骆驼较多,其次是牛、马、驴和狗,还有少量的猪、鹿、兔、鱼和鸟的骨骼,可见畜牧、渔猎在城市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考古学家发现的20多座古墓,大部分都因为风沙而裸露在地面上,墓葬器物和人骨腐朽酥脆。在一些保存完好的人身上可以看到圆沙人的一些特征。他们穿粗、细呢子、皮衣、帽子和皮带。呢子分为平纹和斜纹,织有几何图案,有些颜色鲜艳如新。头发是棕色的。男人的头发都是编成辫子的,有的还装饰了假发。高鼻深眼,不是黄皮蒙古人种,是白皮欧罗巴人种。考古学家发现了一面带手柄的铜镜,这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中是独一无二的。

在袁莎,考古学家发现了许多神秘的圆孔。特别是城南,大概有十六个圆孔,数量最多。大大小小的袋状圆孔密集地排列在沙漠中,在黑暗中面向天空空,像一双深陷的眼睛,似乎意义重大。穿越两千年空时拍自远古的神秘“眼睛”,谁能解读?也许这个谜会在挖完沙山并对袁莎进行更完整的挖掘和更详细的研究后被解开。

这么大规模的城市怎么就消失在流沙里,再也看不到炊烟袅袅,再也听不到人的喧哗?战争洗劫了这座城市吗?虽然考古学家在这座城市发现了一些钢钹,但他们没有发现更多与战争有关的战争痕迹。

唐朝的高僧玄奘,讲了一个沙漠中失落的城市的故事。城里的居民因为不尊重上帝而招致愤怒,上帝降下了一场七天七夜的风暴来摧毁这座城市。从此,无论谁试图靠近这里,都会“暴起暴来,烟云交汇,路也就没了”。

无论袁莎是否是一个传奇的班加罗尔城市,考古学家推测,袁莎的消失可能与“风暴”有关,即环境退化。袁莎位于一条古老河流的东岸。袁莎的西墙很多地方都被水冲走了,很多地方被水严重破坏,说明那一年这里水很多。如果没有足够的水源,袁莎就没有灌溉农业。一米宽的古运河遗迹证明,这里的农业曾经有过相当的规模。

根据卫星照片,它曾经是克里亚河的一个古老三角洲。克里雅河发源于昆仑山中部,由南向北流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这条河滋润着昆仑山山口玉田县的绿洲,消失在200公里深处的茫茫沙漠中。

中科院新疆分院生物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周兴家证实,克里雅河就像古代的和田河一样,由南向北穿过沙漠,在沙漠北缘汇入塔里木河。据说克里雅河最后一次注入塔里木河是在大约1000年前,其三角洲和老河道完全荒漠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

也就是说,圆砂人生活的时代是克里雅河三角洲和河道的沙漠化时期。袁莎的荒漠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城市1.2米土层,底部有淤泥芦苇,然后逐渐有细沙,越往上沙漠化越严重。克里雅河现在正在消失,它位于塔里木河以北200多公里处,里面有大片黄沙。河流在一步步后退,人类也在从沙漠腹地逐渐向外迁徙。

环境的恶化也已经从植物得到了充分的解释。胡杨是一种生命力很强的树种,曾被形容为“千年生不死,千年死不死”。然而,在离袁莎几公里的地方,考古学家没有发现胡杨。与此同时,袁莎人几乎所有的生产和生活必需品都是从胡杨身上拿走的:筑城墙、做城门、盖房子;木桶、木碗、木梳;烹饪、冶炼等。从这个现象只能得出一个结论。过度砍伐导致——至少加剧了圆沙绿洲生态环境的恶化。

我们很难知道袁莎消失的真正原因,但我们可以想象最后一轮沙人在告别这座千年古城时的悲伤、无助和心碎的眼神。这些眼睛很深,鼻子很高,棕色头发的圆沙人在哪里游荡过?如果他们还生活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是否还会有在热血、歌曲、习俗中失去家园的巨大痛苦?

《袁莎》似乎是一则寓言,讲述了人类失去家园的悲惨经历。希望现代人能从中吸取教训,善待生活环境。善待环境就是善待自己。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芦海清 川师大割头案结果怎么样了 凶手因抑郁症逃过死刑下一篇:马加爵死了吗 马加爵宿舍如何被发现的 案发十天后才有人发现不对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