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王阳明有多牛 连皇帝都想抢他的功劳

导语:王阳明到底有多厉害?就连皇帝也想邀功。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王阳明,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他开创了「 ”阳明心学”,被称为「 ”千古一人”。 而他之所以取得这么大成就,主要都归功于他「 ”没有自知之明”。 想做

王阳明到底有多厉害?就连皇帝也想邀功。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王阳明,一个响当当的大人物。他开创了「 ”阳明心学”,被称为「 ”千古一人”。 而他之所以取得这么大成就,主要都归功于他「 ”没有自知之明”。 想做圣贤?没有自知之明! 王阳明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种天才。 相反,他五岁才开始说话,十二岁才开始入私塾读书。这启蒙教育来得也忒迟忒迟了。 虽然王阳明上学上得晚,但一点都不妨碍他给自己立个远大的人生目标。 一次,他和私塾先生在那里探讨人生。 先生认为,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是考上科举,在朝为官,功成名就。 王阳明听了,表示反对。 他说,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是「 ”做圣贤”! 纵观华夏数千年,能被称为「 ”圣贤”的有几个? 对此,他爹王华气不打一处来。书还没读,就想做圣贤!简直没有自知之明! 但王阳明显然对「 ”自知之明”这四个字不感兴趣。 之前明英宗因为一场野炊似的亲征被瓦剌给抓过,所以王阳明觉得熟读兵书很重要。 15岁的时候,他就写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奏疏,说自己想好了征伐鞑靼的良策,还打算将其呈献给皇上。 对此,他爹气不打一处来。嘴上还没毛呢!就在这里写奏疏谈天下事!简直没有自知之明! 为了让王阳明安份一点,王华决定快点给他娶个老婆,就和自己在江西的一位故友订了门亲事,在王阳明17岁的时候正式成亲。 结果在成亲那天,大家找王阳明找了一整天都没找到。最后还是他岳父在附近的一所道观里发现了他,原来王阳明和那个里面的道士聊得聊得太嗨,直接忘了自己要结婚这回事。 对此,他爹王华气不打一处来。就你这不走寻常路的主,知道给你娶个媳妇有多难吗!居然还能忘了!简直没有自知明! 但王阳明觉得无所谓,要做圣贤者,不拘小节。 18岁的时候,他遇到了娄谅,接触到了朱熹的「 ”格物致知”,瞬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觉得自己离圣贤又近了一步! 「 ”格物致知”简单点说,就是只有与事物亲密接触,才能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 王阳明在家狠狠拜读了朱熹的所有着作,然后就下定决定要开始「 ”格物致知”了。 他首先开始「 ”格竹子”,和一片竹子死磕了七天七夜,什么都没格出来,自己还病倒了。 这一次失败,简直让王阳明怀疑人生啊!于是,他开始认为朱熹的「 ”格物”论是有问题的。 嗯,这在当时真的是很没有「 ”自知之明”。 想做好官?没有自知之明! 怀疑人生的王阳明,听老爸的话,去考了乡试,然后认识了胡世宁、孙燧等一批优秀的朋友,自己的学业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但他学着学着,就跑去研究军事了,而且还射得一手好箭。 如此一来,进士自然也没有考中。 内阁首辅李东阳安慰他说:「 ”你这次虽然不中状元,下一次科举必定会中状元,试一试为下一次科举作个状元赋。” 王阳明二话不说,提笔就写,洋洋洒洒一整篇。朝堂上的元老们无不惊讶于他的天赋才能。 于是就有人开始酸他了,这人,没考中进士还写这么嚣张的状元赋,简直没有自知之明。 结果第二次考科举,王阳明又没中。老爸王华怕他不好想,特别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 对此,王阳明的回复是:「 ”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 估计王华心里是千万匹草泥马呼啸而过,这孩子,什么时候能有点自知之明! 后来,王阳明自然还是考上了科举,在朝为官。但他并不是一开始就混得那么如鱼得水。 那个时候太监刘瑾作为八虎之首,权倾朝野,陷害了不少忠良。 王阳明十分不服,上书据理力争,要求把关押的那些大臣给放了。 刘瑾一看,你算哪根葱?也想来出头?简直没有自知之明。 就把王阳明打了四十大板,贬到贵州龙场当龙场驿栈驿丞,还连累他爹王华也一起贬出了京城。 刘瑾是个斩草除根的人。他见王阳明出发去贵州赴任了,就派人半途去杀他。 王阳明假装投河,躲过一劫。 天空一声巨响,真理闪亮登场 到了贵州之后,王阳明觉得这样不行。 自己明明是要做圣贤的,结果却混得这么惨,必须扳回一成,就开始悟道。 结果有一天,天空一声巨响,真理闪亮登场,王阳明终于悟到了四个字:心即是理。 简单点说就是,与其去研究世间所有的外在的东西,还不如向你自己的心问个究竟,心灵是一切问题的本源。 比如有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外出游玩,朋友指着一朵花对王阳明说:「 ”你常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可是你看这朵花,春天它自然就开了,冬天它自然凋谢,怎么说你的心能控制它呢?” 王阳明答道:「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然后,王阳明还提出来了着名的「 ”知行合一”。这里「 ”知”是指良知,也代表内在的知识、内在认知,「 ”行”是指实践。 简单点说就是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 举个栗子。 王阳明在庐陵当知县时,抓到了一个江洋大盗。 那人一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架式,铡刀落地碗大个疤,十八年后还是一条好汉。 王阳明也不和他讲那些大道理,只说天太热,请脱下衣服说话。大盗爽快地脱了衣服。王阳明又让其脱内衣,大盗照做。接着王阳明要求大盗把内裤也脱掉,大盗摇头不同意。 这时王阳明才说:「 ”你连死都不怕,却怕脱掉内裤,说明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啊。” 大盗一听,差愧难当,当场认罪。 这就是让大盗把他对廉职的认识,运用到现实中来。 那么,如果不断提升自己的「 ”良知”?要靠「 ”致”。也就是说要懂得主观的去思考探索,并有这种独立的思考行动能力。 这样,你的学问和行动就会一致,不会去做无用学问。因为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举个栗子。 有一次王阳明的学生给他抱怨说,老师我犯了错误您为什么不提醒? 王阳明答,那你怎么知道自己犯了错误呢? 学生说,这是学习后知道的啊. 王阳明说,这就对了,我教导你学习,就是为了让你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啊,你怎么老指望别人提醒呢? 可见其颠覆性的思维。 开挂的人生,由此启程 把人心研究得如此透透的,王阳明的开挂人生也开始了。 他去剿匪,也是先稳在那里看形式,摸清楚了有内奸,就故意放风,引蛇出洞,然后一网打尽。 还实行「 ”十家牌法”,每十户为一组,互相监视,如果发现谁家有问题而不上报,就十家连坐。弄得土匪连家都不敢回。 他带兵去攻匪寨,也是先稳在那里一动不动,完全不打,反正耗得起,直接把匪徒饿个半死。 匪徒被他这样折腾,实在没辙,只得跪下唱征服。 看到没?和之前没有自知之明的愣头青,杀伤力完全不一样! 他去南昌平叛。手上连8000人都没有,却大肆宣传自己有16万精兵,还自导自演无间道,送信让宁王马上带兵去攻打南京。 摸不清真假的宁王果然死守南昌按兵不动。 王阳明趁机迅速招集了几万人,然后还是稳在那里一动不动。 宁王一看,丫的中计了!这货就是没人!赶紧去打南京!于是就带着部队风风火火地出发了。 结果宁王前脚刚走,王阳明后脚就把南昌拿下了,断了宁王的后路。 宁王一看,丫的中计了!这货就是演的!南昌不能丢!于是又带着部队恍恍惚惚地赶回来。 经这么一折腾,叛军还没开打就乱了阵脚,每天赶路赶得苦哈哈的。最后王阳明再略施了几个小计,就活捉了宁王,平复了叛乱。前后总共花了四十多天。 这一下,让王阳明成了当时最火的实力偶像。好多迷弟慕名而来,问他兵法秘诀。 他就说了八个字: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简单点说,就是稳住就能赢。只要你稳得住,就一定能等得到时机。 不过,这事最后为了满足当朝皇帝明武宗的奇葩爱好,王阳明只得把宁王放了,让武宗再来抓了一次,然后功劳就归了武宗。 但王阳明对此毫不在意,他选择激流勇退,向朝廷称病,跑去搞起了讲学。因为他的人生目标是做圣贤嘛! 从此,阳明心学开始得以广泛传播。 明朝中后期,王阳明的心学影响了大批文人。封建礼教被反复吊打,社会风气空前开放。中国自春秋战国后再次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诗词歌赋文章书画,全都满血复活。西方的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也都被广泛引进。 正如曾国藩所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这位没有「 ”自知之明”的人,最终于还是达成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成了千年一遇的圣贤。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有两夏子,一个有情、有趣、有用、有品的公众号,每天让你意想不到。 本期编辑:小龙夏 ❖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中国版图的形成历程:清朝打破华夷之辨 将广大游牧地区纳入中国下一篇:悬梁刺股的主人公 悬梁刺股的主人公是谁 孙敬和苏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