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泸州油纸伞 非遗中国:400年传承泸州油纸伞

导语:本文由新浪文化综合网编辑整理。泸州油纸伞是一种起源于中国并流传到日本、韩国、越南、琉球、泰国、老挝等其他亚洲地区的纸伞,在各地发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油纸伞。随着一些客家人搬到台湾省定居,中国油纸伞也在台湾省发展起来。除了遮挡

本文由新浪文化综合网编辑整理。

泸州油纸伞是一种起源于中国并流传到日本、韩国、越南、琉球、泰国、老挝等其他亚洲地区的纸伞,在各地发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油纸伞。随着一些客家人搬到台湾省定居,中国油纸伞也在台湾省发展起来。除了遮挡阳光,纸伞打开后形成一个圆圈,“油”和“你”是谐音,意思是祝福新人们的幸福生活。男人在16岁的时候也会因为同样的原因得到一把纸伞。

2008年,江阳区政府将“泸州油纸伞制作工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成功获得批准。

泸州油纸伞

油纸伞问世并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近400年的历史。一代又一代技艺精湛的工匠用他们的“匠心”让油纸伞成为传奇。

泸州油纸伞

泸州伞业起源于明末清初,其生产历史与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相似,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是泸州油纸伞的“黄金时代”。特别是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泸州小石码头附近的斋藤优子街是当时泸州的“油纸伞街”。鼎盛时期,泸州有大小油纸伞生产厂家100多家,员工数万人,主要集中在江阳区的蓝田、泰安、沙湾、汾水、托米、小石等地,年产纸伞2000万把。历史上,泸州主要做雨具的“大红伞”。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钢架伞和布伞的普及,实用方便的钢架伞逐渐取代了油纸伞,曾经从事油纸伞生产的人转行了。到20世纪90年代。只有少数人在生产。

泸州油纸伞

但是油纸伞作为一种耐用的中国传统雨具,在中国已经使用了1000多年。油纸伞的优点是比尼龙钢架伞更耐用,更抗风。只需要注意储存,比如不要放在过于干燥的地方。此外,油纸伞不适合长期暴露在干燥的北方地区。

随着国家日益开放,阳伞以更大的包容性迅速占领市场。与此同时,泸州油纸伞的技术也在逐渐衰退。油纸伞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利润低,很难吸引年轻人进入这个行业。2004年,只有30多名当地工匠继续这一进程。当时很多人担心泸州油纸伞会丢失。2005年10月,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泸州油纸伞再次向江阳区政府发出邀请函,当地油纸伞产业开始复苏。油纸伞业恢复后,最早盛行于云南、贵州、古蔺县、叙永县等少数民族地区,用作祭祀、祝贺、馈赠等礼器。很快就出口到日本、新加坡、韩国、香港、澳门等地区。

泸州油纸伞

在第二届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传承400多年的泸州油纸伞以平均每天数百把空的速度被抢走。差点失传的泸州油纸伞,在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立刻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油纸伞反复撑3000次不会损坏,清水浸泡24小时不会掉骨,五风行走不会变形”。泸州油纸伞作为中国唯一完全手工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几乎无一例外地继承了中国传统制伞技艺。

泸州油纸伞

据川渝交界的劈水油纸伞生产工艺第六代传承人毕介绍,“一个有经验的师傅做一把伞要半个月。”从切割到制作,一把伞要经过90多个工序,使用上百种工具。“最重要的是看天气。太阳太大就不行。”气候主要会影响伞骨的形成和纸张表面的光滑度,导致弯曲或脱壳。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功申报以来,汾水油纸伞厂伞厂百年老屋内,竹竿、彩线、半成品伞随处可见,浓浓的桐油味弥漫空。

泸州油纸伞

目前,泸州仍以传统古法制作油纸伞,其制作工艺包括竹号、剪伞架、装伞盖、上油、穿线等70多道工序。首先选择坚硬有弹性的竹子,晒干,通过锯、划、刨、刮、钻、拼装、穿线、串联等方式制成伞胚。然后把石板上印的传统图案装在伞面上,用天然桐油涂抹,在伞骨之间插上五色丝线,装上手柄,就完成了一把油纸伞。

泸州油纸伞

近年来,泸州从事油纸伞加工的企业、作坊或个人越来越多,过程中也发生了一定的创新。很多厂家都采用了电脑彩印雨伞,这正在成为泸州重要的旅游产业。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甄嬛传作者 《甄嬛传》作者起诉网易侵权案开庭审理下一篇:蜜月旅行去哪里 《赘婿》宁毅带苏檀儿去哪里度蜜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