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度对现代有什么影响

导语: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黄凯在位第七年,隋文帝设立“秀才司”,号召各州每年派三人,其中取得优秀资格者为秀才。到了杨迪皇帝时期,“进士分会”又成立了。这是中国科举制度的开端。隋朝以来,科举制度一直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因

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朝。黄凯在位第七年,隋文帝设立“秀才司”,号召各州每年派三人,其中取得优秀资格者为秀才。到了杨迪皇帝时期,“进士分会”又成立了。这是中国科举制度的开端。隋朝以来,科举制度一直是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之一。因为朝代不同,项目和选择标准也不同。比如唐代的考试方法中就有“及格经”,即考试时只露出一行经,然后考生需要背上下文,相当于现在的古诗默写。由于诗歌在唐代的盛行,诗赋自然成为科举考试的一部分,这也是唐代诗人聚集的原因之一。

明清以后,科举制度有了新的变化,考试内容变成了我们熟知的“八股文”。科举制度始于隋朝,于光绪三十一年废除。它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实施了1300多年。你可以想象它对王朝的重要性。

但是,实行科举制只是为了给帝国选拔人才吗?其实不然,为什么?我们以明代的科举制度为例。

明代的科举制度除了具有选拔人才的基本功能外,实际上还是一种“政治工具”。其实其他朝代也是如此。

所谓人才选拔,表面上看,无非是单纯关注个人能力和才华。凡是能力强,天赋高的人,必然会受到皇帝的重用。然而,这种解释终究只是表面的。如果我们想真正理解它,我们需要增加一些政治考虑。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科举制度的存在必然能够全面平衡社会中的各种利益,因为只有这样,这一制度才能得到真正的利用,并给帝国带来一定的好处。

对于中国古代这样的农业大国来说,最重要的政治问题是:各地的政治精英能否有机会参与宫廷政治?参与国家治理?中国古代虽然没有所谓的民主考量,但实际上与现代民主政治中的“代议制”原则类似,因为只要是政治,就必须具有代表性。

西汉时期,汉武帝创造了所谓的“举荐制度”,要求各郡官员向朝廷举荐一位人才。如果任何一个县未能完成这一硬性目标,该县的官员将被免职。后来他还规定每个县都要根据人口基数选拔人才。但是如果你仔细看,你会发现有一些问题,甚至认为这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呢?众所周知,推荐人才要任人唯贤。怎么能仅凭人数推荐人才呢?如果一个县只有1000人,其中人才500人,但按照基数比例只有1%,那么还只有5个人可以推荐。相反,情况也是如此。人口多的县人口多,却没有人才。怎么才能推荐呢?

简单来说,各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一,朝廷强行摊派名额,肯定会导致选人水平参差不齐。没有天赋的人可能有幸被重用,但有真才实学的人也可能被埋没。所以这涉及到我们上面提到的“政治考量”。中国幅员辽阔,每个地方都可以看到成为国家精英的可能性。因此,从汉武帝开始到后来的科举制度,甚至是今天的高考,名额都是分配到全国各地的。所以,你会发现,现在的高考,其实各地差别很大。即使分数相同,你能上的学校也大不相同。

你可能认为这完全不公平,但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考量。这也涉及到所谓的平衡问题。介绍完科举背后的逻辑,我们再来看看明朝的科举考试是如何遵循这个原则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洪武三十年发生的“南北榜之争”。

洪武三十年,朱元璋担任秀才,为明朝选拔了一些人才。这样的考试应该是公平公正的,这是理所当然的。即使有一些瑕疵,至少也是相对公平的。但是名单出来的时候,考生和皇帝都傻眼了。为什么呢?因为名单上录取的52名候选人都是南方人。就这样,北方人很感兴趣。他们欺负我们北方人,不明显。法院作弊是肯定的。朱元璋也很纳闷,于是派人去查,但最后他没有调查清楚原因。原因是什么?其实北方考生的答卷确实不如南方考生。我们看明朝以前的历史也可以发现这一点。从宋朝到元朝,南方始终比北方稳定,经济文化也更加发达。所以这个结果没有什么特别的,纯粹是正常的。

但是,这能无视北方考生的意见吗?还是这52名南方考生直接录用?单从天赋和成就来看,确实如此。但请注意,我们上面提到了一个词:“政治考虑”。

朱元璋看到这个结果后,想让主考改改,让几个北方人进来。但考官坚决反对,说这是制度,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结果如何呢?于是,朱元璋将当时明朝著名学者考官“刘三吾”流放,其他考官也被处死。甚至这个学科的顶尖学者也被处死。接着就是朱元璋自己的题,自己的主考,自己的试卷,最后一共录取了61名进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学者都是北方人,没有南方人。感觉奇怪吗?朱元璋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政治考量”。事实上,当朱元璋做出这些决定时,他有些无奈。因为这个争议,还有一个很不好的因素,那就是朱元璋的老家属于南直隶,从概念上讲,就是我们所说的南方人。所以,当初只有南方人被录取,所以在北方人的心中,才会有这样一种想法,那就是“皇帝偏向南方人”。这样一来,考试就不仅仅是公平与不公平之间的讨论,而是皇帝是否偏心的问题,甚至上升到明朝这个从南到北建立的新王朝注定要歧视北方人的地步。所以,如果朱元璋真的聘请了这52位南方考生,后续可能出现的问题不仅仅是考试本身,还有国家统治的稳定性。况且此时距离明朝建国才三十年。本质上,它经不起这样的猜疑,因为它很可能会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严重的隐患。

所以,朱元璋之所以要这么做,恰恰是出于“政治考虑”。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否则这种打法还是行不通的。所以在明仁宗后期就有了“地域定额”。

按照明仁宗的规定,科举的名额是按地区分配的,北方人占40%,南方人占60%。这样的分配既承认了南方人的优势,也为北方人预留了足够的空房间。虽然这种定额制度后来有所调整,但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清末科举制度废除。

在这里解释一下。宣德元年,明政府拿出南方榜和北方榜5%的股份,分配到“中间榜”。所谓“中榜”,除了朱元璋故里附近的一些地方,即今天的合肥、凤阳、滁州外,还有西南的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省份。然而,如果你仔细观察这个分布,就会发现一些问题。西南地区叫中邦,勉强公平。毕竟它的地理位置属于中部地区。但朱元璋的家乡距离西南诸省千里之外,民风民俗并无相似之处。怎么才能一起治疗?

原因有二;第一点是经营西南地区。当时西南地区的文化水平还很落后。朝廷通过设立中央区,向西南地区的精英们表明,朝廷把西南地区的人当作自己的家乡人,你可以像其他地区的人一样参加科举考试。不仅如此,朝廷还降低了西南四省士人的科举门槛,让他们都能参与中央政治。这样,将极大地有利于国家在整个西南地区的政治和文化融合。从而使国家的统治更加稳定。

第二点是让皇帝走出地理范围内的“困境”。

这个原因也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南北榜事件”。这一事件之所以演变成如此血腥的局面,是因为牵扯到了皇帝作为南方人的身份。如果朱元璋没有果断处理,就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所以我们说朱元璋有些难处。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朱元璋的家乡人再次参加科举考试并通过考试,那么人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想到这一层,所以基本上,朱元璋的大刀阔斧的措施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在这个时候,设立了一个“中间名单”,在制度上打开了两者的关系,让皇帝承担的指责完全消失了。

因此,我们终于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王朝从事精英政治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统治者要想方设法让所有有愿望、有能力的人参与国家的治理,获得他们毫无保留的忠诚,尽量减少不同地区、阶级、民族之间的猜忌,就要在他们之间创造权力的平衡,给他们带来安全感。所以我们说,科举制度不仅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有力手段,也是统治者维护国家平衡统一的有力政治手段。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春雨贵如油全诗 春雨贵如油的全诗下一篇:古代名剑 中国的十大名剑有哪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