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可可西里保护区 可可西里的地理环境

导语: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总面积450万公顷。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等珍稀野生动植物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西部,总面积450万公顷。是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2014年11月,青海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申请启动。

2017年7月7日13时,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青海可可西里被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1处世界遗产。

2017年11月,青海可可西里、新疆阿尔金山、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发布公告,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随意进入自然保护区进行非法穿越活动。

历史演变

1995年,青海省政府将该地区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并于1996年公布。

1997年12月,国务院批准并公布该地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99年9月,更名为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6年4月,青海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部署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制度,提出力争在5年内建成中国的三江源国家公园。

三江源国家公园涵盖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扎陵湖、鹅岭湖、星海,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

地理环境

位置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它是一个横跨青海、新疆和西藏的高山平台。保护区西临西藏,南接格尔木唐古拉乡,北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临青藏公路,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

地质学和地貌学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势较高,受地质地貌构造控制。该地区的山脉、山谷和盆地从西北到东南呈规则的带状分布;

自北向南:昆仑山东段的博卡雷凯塔山、马兰山-大雪峰组成的大、中起伏山脉和极高山脉;乌丹湖-可可西里湖-卓乃湖藏羚羊聚集湖、库赛湖的高海拔湖盆带;

可可西里山中小起伏高山带;西晋乌兰湖-楚玛尔河高海拔宽谷湖盆带;东布尔山-乌兰乌兰山是一条起伏不大的山带。

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中部低,西部高,东部低。除南北边缘外,基本地貌类型为中小起伏山地、高海拔丘陵、台地和平原。

水文学的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羌塘高原内湖地区与长江北部水系的交汇处。

可可西里分为三个水系:东部为长江北源外流系,由楚马尔河系组成,雨水和地下水为辅,水量较少,以季节性河流为主;西部和北部为以湖泊为中心的东羌塘内水系统,位于羌塘高原内水区东北部;北部中部为柴达木盆地内部流水系统,主要为红水河,经昆仑山流入柴达木盆地。

保护区内的流域几乎覆盖了整个保护区;据统计,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107个,总面积3825平方公里,面积大于2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6个,面积小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有7000多个,因此被称为“千湖之乡”。

可可西里共有冰川255条,面积750.7平方公里,冰储量816.48亿立方米。保护区位于多年冻土带,冻土面积占保护区面积的90%以上,冻土最大厚度为400米。冰川和冻土是巨大的固体水库。

土地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三种地带性土壤:高寒草甸土壤、高寒草原土壤和高寒荒漠土壤。二是沼泽土,零星分布有草甸土、裂土、盐渍土、碱土、风沙土。

气候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于海拔高、气候干旱寒冷,形成了典型的高山气候特征。西晋乌兰湖地区有明显的相对温暖区。年平均气温-10.0℃ ~ 4.1℃,最低气温-46.2℃。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冷月在一月最高,最暖的月份在七月。年平均降水量在173 ~ 495毫米之间,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90%以上。可可西里地区受高空空强西风动量向下传输的影响,已成为整个青藏高原和我国的主要风速区之一。年平均风速分布由东南、东北向腹地和西部逐渐增大,等高线基本呈“喇叭状”。风速在8.0 ~ 3.5m/s之间。

区域范围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范围为:东起青藏公路,西至青海省,北至昆仑山的博卡雷克达克山,南至格尔木市塘沽山乡、志多县,东经89.25 ~ 94.05,北纬34.19 ~ 36.16,总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核心区在可可西里山和乌兰瓦拉山-东布尔山之间,面积1.55万平方公里。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关东军 关东军的覆灭: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始末下一篇:沙皇俄国 俄罗斯帝国的四年瘟疫战争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