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康熙寻父秘密藏在五台山灵峰胜境匾额中?

导语:2000年5月1日“黄金周”,我们组织我们去山西五台山旅游。沿着108级陡峭的石阶,我爬到了灵九峰的菩萨顶。只见三门四柱七檐的木牌坊上挂着四块蓝底镀金匾额。从牌匾上方镌刻的“康熙帝御笔宝”印章可知,“灵峰盛京”二字是康熙帝题写的。其中,“丰”字的写法与现在的汉字不同

2000年5月1日“黄金周”,我们组织我们去山西五台山旅游。沿着108级陡峭的石阶,我爬到了灵九峰的菩萨顶。只见三门四柱七檐的木牌坊上挂着四块蓝底镀金匾额。

从牌匾上方镌刻的“康熙帝御笔宝”印章可知,“灵峰盛京”二字是康熙帝题写的。其中,“丰”字的写法与现在的汉字不同。一、左右结构改为上下结构,写成“风”;第二,“封”字下面的“封”字,由三横线变成了二横线。

网络映射

在现代汉字标准化之前,一些左右结构的汉字通常可以写成上下结构。如:一般易、胸易、时期易、稿易、略易、皮易、棋易、群易、裙易、澄明等,这就是“丰”字写成“丰”的情况。但特别让人费解的是,“丰”字下面的“丰”字不知为何不见了。

导游告诉我们“皮”字少写了一横,是康熙皇帝在五台山留下的错别字。说起这个错别字,还和一个重大历史事件有关,那就是“清宫四大疑案”之一的顺治出家之谜。

然后导游生动地解释:顺治皇帝24岁就去世了,宫里传来的消息是死于天花,但乡亲们却另有说法,顺治是被感情所困,去五台山出家了。有一次,康熙借五台山拜佛之名,悄悄打听父亲下落。他在灵九峰接近菩萨顶的时候,遇到了一个相貌不凡的和尚。康熙上前迎接,和尚自称姓“八夷”。下山后,康熙反复吟诵“八情”,恍然大悟:“父”不是“八情”?原来,我遇到的和尚是我爸爸!康熙急忙上山找父亲,但“八错”不见了。康熙很是失意,所以写《灵峰圣境》碑文时,故意在“凤”字下少写“凤”字一横,意思是“父子不相识,人生有悔难尽”。

网络映射

应该说这个康熙寻父的故事真的很感人,但显然是一个爱管闲事的人编的。根据牌匾信息可知,康熙是在嘉曲年仲夏,即康熙三十三年题写牌匾的。此时距1667年康熙亲政已有27年。康熙27年后去找父亲,显然不合理。事实上,从康熙二十二年开始,康熙帝曾五次登临五台山,瞻仰文殊造像,赐碑文、匾额,利用五台山佛教作为怀柔蒙藏民族实现安定团结的工具。据历史学家仔细考证,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顺治皇帝死于天花。再者,康熙写的“为”字根本不是错别字。

其实古人写“封”字的时候,“封”字的下半部分,可以写成三横线,也可以写成两横线。比如王羲之在《圣教序》中写的两个“峰”,都是横的;康熙的书法受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的影响很大,董其昌的“丰”字也是这样写的。

那么,为什么“峰”字可以写成两条横线呢?从以下“峰”字形的演变可以看出,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峰”字是两条横线,在甲骨文的竖画下有一个圆点;只是在《小篆》演变成三横的时候。所以两横线的“丰”字可以说是古代汉字的“遗物种”。

网络映射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证据,就是康熙御笔所写的杭州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碑中“峰”字的写法,与五台山“灵峰盛京”牌匾并无二致。按照导游上面的逻辑,康熙是不是也去杭州找父亲了?“丰”的写法似乎完全是康熙个人的写法习惯,根本没有什么深意,不能过度解读。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揭秘真实的“昭君出塞”:没那么传奇 作用有限下一篇:千古骗局:埃及金字塔内根本没有木乃伊!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