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南人嗜咸,北人嗜甘”是怎么回事?

导语:中国历史上,南北口味差异很大,有“南人咸,北人甜”的说法。这与甜党和咸党的地理分布有很大的不同。1.南方人咸?北方人喜欢甘?古代文人笔记中经常记载“南方人咸,北方人甜”的说法,揭示了古代社会饮食口味的

中国历史上,南北口味差异很大,有“南人咸,北人甜”的说法。这与甜党和咸党的地理分布有很大的不同。

1.南方人咸?北方人喜欢甘?

古代文人笔记中经常记载“南方人咸,北方人甜”的说法,揭示了古代社会饮食口味的巨大差异。

姜的《新刻宋园》中记载:

“宋明帝好吃蜜渍,吃几升...大业中,吴蜜蟹两千头,蜜汁捧四个瓮,何四爱糖蟹?迪达南方人咸,北方人甜,鱼蟹加糖蜜,方便北方习俗。”

这意味着南宋的明帝喜欢吃沾有蜂蜜的马蹄蟹,当杨迪皇帝向吴军进贡时,螃蟹里会加糖。据此,结论是“南方人咸,北方人甜”。

其实蜜蟹并不是专门为了迎合皇帝“喜甜”的口味而做的。蜜蟹主要是用来保鲜的。北魏贾思勰《齐民舒窈》中的“藏蟹法”;

“九月,带着母蟹下水。不伤死人,肚子干净一晚上。先将稀糖煮开,将活蟹放入冷糖缸中一夜。水煮蓼水培汤和白盐一定是极咸的。凉了,把一半的汁放在缸里,糖里放盐把蟹的汁拿走,然后就死了。泥封20天。出,提起蟹肚脐,托住姜末,恢复肚脐如初。瓮里有上百个坩埚,一个一个,之前是倒盐汁的。密封,别漏气,就完事了。特别忌风,但风不好,不美。”

糖蟹

螃蟹加糖可以增加美味,但更多的是利用了糖的防腐作用。糖的防腐原理和盐一样。当高浓度糖水或盐水进入食物内部液体时,会使食物内部和外部的浓度产生差异,使食物在渗透作用下脱水,形成细菌不易生长的环境,达到防腐的目的。

糖蟹也不是南方人独有的。欧阳修《新唐书》记载,唐代沧州的贡品中发现了糖蟹,江陵府的贡品中也发现了糖蟹。可见用糖蟹来证明“北方人喜甘”并不严谨。

南北朝时期,在《齐书》中很少提到糖在食谱中的使用,这有力地表明了糖在中国北方仍然不是主要的调味品。所以“北方人喜甘”的说法很难令人信服。

宋代粟实也质疑“南方人咸,北方人甜”的说法:

“宋明帝擅长吃蜜饯鲭鱼,但是古代所谓的糖蟹,怎么吃糖蟹,钟说的那种蟹会糖,躁扰等等,都叫烂蟹耳。当时沈存忠以为蜜渍鲭鱼的比例。而且人喜欢甘,所以它既不是鱼,也不是蟹,更不是糖蜜。吃蜜渍和蟑螂挺好的。是宋明帝。是北方人吗?”

可见宋明皇帝喜欢吃蜜渍鲭鱼,皇帝喜欢吃糖蟹,并不代表他喜欢甘,更不代表“北方人喜欢甘”。相反,宋代苏轼曾说:“少施而爱甜,食蜜五次,尝谓以蜜食之,煎糖也。”他还说:“我喜欢姜蜜汤,又甜又辣,让人感觉又快又清。”作为一个南方人,苏轼是喜欢甘的。

蒋芳

根据《新刻朝园》、《孟茜笔谈》和《历代诗话》三种史料的比较,关于“南咸北甜”的说法都出自同一史料,只是在著书过程中互相引用而已。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新刻朝园》“南方人咸,北方人甜”的说法中的“大底”二字。“大底”就是投机。由此可见,姜对只是推论,并未作进一步考证。因此,基于这一史料,很难持有中国古代饮食习俗存在巨大差异的说法,即“南方人咸,北方人甜”。

2.糖在烹饪中的使用

在中国古代,糖被命名为馕、糯米、糯米糖浆、花蜜、糖霜、砂糖、乳糖、蜂糖和岩糖。最早的糖产生于先秦时期,由谷物制成,相当于今天的麦芽糖。一般来说,甘蔗是在公元前3世纪从东南亚或印度东部传入中国南部的。后来逐渐成为制糖的主要原料。

学术界一直在争论中国何时可以自己制造糖。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纪敦宇和吴德多激战。他们认为糖的生产分别始于汉代和唐代,季羡林则提出“中国的糖生产应该始于三国、魏晋南北朝和唐朝之间的某个时期”。在同意的基础上,刘进一步指出,南北朝时期中国可以自己制作沙糖,唐初借鉴天竺技术,提高了产糖量,迅速增加了产糖量。

很明显,自汉代以来,用麦芽糖腌制肉、鱼、贝类就很常见了。隋唐时期,印度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大量来到中国。在异国情调的影响下,富裕阶层增加了对甜点的消费,“蜂蜜竹笋”和“蜂蜜生姜”开始流行。但是糖仍然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食物。

13世纪中叶,有两本烹饪书提到了糖的使用:一本在食物中使用了16.9%的糖,另一本使用了25%。

宋元时期,糖主要用于制作蜜饯。如上所述,糖是防腐剂。用糖腌制水果和食物可以掩盖水果的酸味和过熟的味道,防止细菌的生长,延长易腐水果的储存时间。

3.易亚遗产中的糖果

易亚遗产是对古代美食经典的模仿,包括烹饪、果脯、蔬菜、笼子、火炉、糕点、快餐、汤和药物。作者韩毅,苏州吴县人。父亲是名医,韩怡也继承父亲的事业,以医学为业。

有趣的是,《一牙一义》中的“腊鱼”和“蔬菜”记载了49种烹饪方法,并明确提到33种使用盐,约占67.35%,7种使用糖,仅占14。29%.用盐调味的比例远远大于用糖调味。

今天以苏州为代表的吴中区,经常被不吃甜食的小伙伴吐槽,因为菜又甜又腻。但从《艺雅遗》的菜肴制作工艺来看,宋元时期的菜肴烹饪中,糖用于调味的比例很小。然而,糖在糕点和糕点制作中仍然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艺雅遗》中“菜”的“糖蒸茄子”记载;

“每五十磅用一两磅盐...两磅糖,半磅醋,浸泡三个晚上,晾干...展平它。”

《酿瓜记》记载:

“把盐从水里拿出来。生姜、陈皮...沙糖拌入瓜中,用线扎好,放入酱缸中。”

《橘子》记载:

“洞庭塘南有一百个橘子,宽汤已经煮好了...用四五把刀在皮上切开,拧去核,压成干的,留下压成的果汁,两磅糖,一点盐,没有橘子...日晒,直到盐水变干”。俗话说“只用一点盐,橘子用甘草粉和汤浸泡,捞起晾干。用火抽。”

《唐翠梅》云:“关一斤……滚糖浆,待温度升高,泡一夜,沥干。然后煨糖浆,沥干水分,等到李子糖浆变暖,将李子浸泡在糖浆中...三五倍更好。”

书中还有很多蜜饯的记载,如“蜜李”、“糖杨梅”、“灌藕”、“甜豆糖”、“凉豆”、“玛瑙球”、“糖姜”、“糖炒冬瓜”、“蜜桔”等,品种非常丰富。

在糕点制作中,甜味还是有存在感的。“酥饼”的制作方法是用“糕点42,蜂蜜12,白面1公斤……蜂蜜22特别好”。“萧峰饼”是“两升糯米,捣碎成粉,……蜂蜜半……用粉饼卷成春饼状的薄皮”。“高松”使用“一桶糯米和三磅糖”。“原糖糕”用“四升粳米,半升糯米...蒸的时候用糖和粉,揉成块,排列在粉里”。

唐糕

因此,《艺雅遗》中“烹灶”、“饼饵”记载的25种糕点、面食制作方法中,有20种使用糖,占糕点的80%。糕点中糖的使用比例大于菜肴中香料的使用比例。

可以说,糖在中国虽然历史悠久,但唐宋以前并没有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主要食物之一,饮食习俗上也没有形成“南方人咸,北方人甜”的南北格局。随着制糖技术的发展,糖的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糖已经成为主要调味品之一。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夷陵惨败后 夷陵惨败后 为何刘备留守白帝城而不是回成都下一篇:骑士装备 揭秘中世纪欧洲骑士装备 一套可以买23头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