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李善长和刘伯温 李善长、朱升和刘伯温谁才是朱元璋的第一谋臣 为什么

导语:李善长、刘伯温和朱升同为谋臣,他们在朱元璋的集团内把握着不同使命,起到的作用都是不尽相同,在建国初期和明朝建立后发挥的功绩各有千秋。大明建立封赏功臣时,朱元璋的分配计划不是谁的功劳大,就给谁分的官职高权力大,而是综合各方面因素,还要按他的核心成员和非核心成员,平衡文臣武将各方势力,相互制衡接顺序来封功封职。三谋士为朱元璋助力李善长

李善长、刘伯温和朱升同为谋臣,他们在朱元璋的集团内把握着不同使命,起到的作用都是不尽相同,在建国初期和明朝建立后发挥的功绩各有千秋。

大明建立封赏功臣时,朱元璋的分配计划不是谁的功劳大,就给谁分的官职高权力大,而是综合各方面因素,还要按他的核心成员和非核心成员,平衡文臣武将各方势力,相互制衡接顺序来封功封职。

三谋士为朱元璋助力

李善长:

定远人,从小爱读书,智慧谋略超人,通晓法家学说,公元135年朱元璋平定滁州时,闻讯当地有一位才识高德的人,就前往拜访李善长,之后李善长识得朱元璋能够成大事就去投奔,得到朱元璋器重,分他掌管文史书籍,当时李善长已经41岁。

朱元璋刚开始向李善长询问,“四方战斗,何时定乎”怎么平定天下之事,李善长以效法汉高祖开创对化而行之。作为参谋的李善长,一边帮朱元璋出谋划策,一边做好军队的物资供应,还要考察、观摩、推荐有才之士。

朱元璋把李善长比作汉朝萧何,两人的作用基本相同,朱元璋带兵前线打战时李善长就在后方留守,处理后勤保障和政务事项。需要大的行动和制定方略,少不了李善长的出谋划策。

李善长

刘伯温:

名刘基,青田人聪明伶俐善于好学,11岁就考中秀才,被家乡人称为神童。精通。诸子自家,懂天文地理,兵法赋学,还拥有一本天书“奇门遁甲”据书中所记,他懂得奇门八卦,占卜很灵。

朱元璋当时寻找刘伯温时就已“堪定天下之机,措安黎庶之道”,他具有如何安定天下,管理百姓生产都有独特的一套。

在平定陈友亮和张士诚时,刘伯温就献计平定要按“先汉后周”。设计动机是先攻打难打的陈友谅所部,张士诚就会按兵不动,而先要打张士诚,陈友凉定会要趁机攻击,左右为敌、更难应付。打败陈友亮可以扫除天下最大障碍其它,其他部队就好对付,攻打遇到困境,产生撤退投降之人,刘伯温定下铁律,退者斩杀无赦,然而在军中奠定了地位。

刘伯温

朱升:

休宁人,小勤奋好学考取秀才,进士,后着书多部《墨庄率意录》等。当官几年后辞官回家开学馆及务农。,朱元璋一路攻城略地,包围徽州府城,为了百姓受害,朱升冒危险说服守将福童开城归降。

,朱元璋攻击婺源长久不下,听说有一个隐士很出名,就微服寻找朱升隐士,已求大策。朱元璋在询问现在时局该如何行动时,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粒、缓称王”等策略。根据当时的时局来看,元朝虽然是腐败不堪,镇压一般的起义军是没有问题,前期有些及早称王建立小朝廷的都一一歼灭,这就是枪打出头鸟。

朱元璋就是以这些计策作为隐避,及时的保存了实力,暗处扩张范围,后来的有力反击和歼灭强大势力的陈友谅和张士诚所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最终把元朝灭亡。

朱升画像

朱元璋为三谋士封赏

朱升:封号翰林院学士兼东阁学士、嘉议大夫、知制浩街、同修国史。朱升作为朱元璋的参谋,参与政议,给朱元璋似写圣旨,又当他的老师。手握特权,但是不直接决策,要通过一些委婉的手法去施行,不会引起朱元璋的忌惮。

刘伯温:封号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诚意伯”,36功臣中排名是倒数第一,正二品无实权官职。根据刘伯温的功绩应该是封侯,却没在这个行列,主要原因是刘伯温原来给元朝当过十几年的官员,又非核心成员。跟李善长官职悬浮很大,两人所处立的集团不同,李善长、徐达、常遇春等人同组为安徽集团的核心,是朱元璋的小伙伴最信任的心腹,都被委以重任。

李善长:封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左柱国、太师、左丞相、韩国公,位列明朝开国六公爵之首。作为朱元璋的宠爱,李家已经是仅次于皇家第二大门豪,朝野上下,人人敬功,权高位重。李善长后来就变了初心,开始蛮横跋扈,排除异己、没有做过可恶之事,专权独政是明朝最庞大的官僚体系——淮西派。

在这时期李善长已经感觉到自己的危机,就向朱元璋辞职隐退,回家乡养老。真是祸不单行,受胡惟康案牵连,后有人揭发朱元璋再次审案时,想要借此机会处理李善长,,76岁的李善长与了妻弟侄儿,七十余口一起被斩,尽管他手执丹书铁卷,终难逃一死。儿子李祺一家四人得以幸免。

所以说,李善长和刘伯温的谋略才能不分上下,朱元璋征讨天下时,对一些战略方针和政策制定刘伯温擅长于李善长。参与政议的李善长主要是后勤供应,地方安扶,治国方针建国后才以使展。朱升作为朱元璋的秘书长,最大贡献就是制定三个政策,处理的事务繁忙,还要兼修国史,建国后早早退隐。吴伯温在几年后也选择退役,始终没逃过朱元璋的忌禅被杀。

建国后李善长是最大的受益者,位高权重,享受荣华富贵,下场也是最惨的一个。

刘伯温是明太祖朱元璋手下第一谋臣,为其出谋划策打下大明江山功不可没。但晚年凄凉,儿子被奸臣所害屈死、他忧愤而亡。李善长官居明朝宰相、一朝重臣,晚年更惨被以谋反罪全家被杀,只剩长子因是驸马而得以幸免。朱升大明开国功臣之一、官居翰林学士,三位中结局最好晚年着书立传寿终正寝安享晚年。

李善长、朱升和刘伯温都是朱元璋的开国元勋,而他们之中,孰高孰低呢。

官职

朱升 1368年被招致皇城应天府继续充当谋臣,所处地位与“开国元勋”不相上下。李善长 1368年明朝开国,朱元璋初封六公之一,爵位韩国公。官职左丞相,百官之首。

刘伯温 1369年鸡鸣山立功臣庙,为二十日后补充加封爵位诚意伯。官封御史中丞。

功绩

先说朱升,朱元璋听说朱升堪比诸葛亮,微服从连岭出石门,亲临访问大计,朱升提出三个计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高筑墙”就是巩固自己的根据地;“广积粮”就是要有充分的给养,要有经济实力做支撑;“缓称王”就是不要过早称王,枪打出头鸟。这便是后来天下闻名的“九言策”。这“九言策”是明王朝开邦定国的国策。朱元璋所以在龙凤十年之前,自称吴国公,直至打败陈友谅后,才改称吴王,就是采纳了朱升的建议。之后在朱元璋攻打徽州、婺州、处州和鄱阳湖大战及和陈友谅、张士诚多次的交战中,朱升在军事上提供了大量的谋略。其中在鄱阳湖大战中,朱升以先发火器、次发弓弩、再短兵击之等计,大败陈友谅,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

在朱元璋建国后,请朱升为“顾问”,虽无爵位,却与元勋同等。

但在1369年,朱升便以71岁高龄告老还乡,对于明朝开国后的稳定,没有过多功绩。

李善长之于朱元璋,就像萧何之于刘邦。李善长是第一个对朱元璋提出反对元朝的人,又为朱元璋策划了夺得天下的蓝本。在建立明朝的过程中,虽无战功,却圆满完成了后勤工作。朱元璋攻城略地,所过之处都是李善长出台政令,安抚百姓,治理国家,与萧何的作用是一模一样的。在朱元璋统辖手下大臣,制衡武将的方面,李善长也积极出谋划策,给了朱元璋很大的帮助,这又是张良的功绩。

朱元璋在评价李善长时说:“善长虽无汗马劳,然事朕久,给军食,功甚大,宜进封大国。”所以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大封功臣,李善长位列第一,在徐达之前。

明朝建国后,李善长位及左丞相,百官之首。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李善长在职期间协助稳固了明王朝的根基,随后因胡惟庸案受牵致死,但更多是朱元璋对权臣的清理,但是功绩并不被抹杀。

刘伯温曾任元官,1359年,刘基投靠朱元璋,开始辅助朱元璋平定四方,建功立业。刘伯温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陈友谅兵强,很多人劝朱元璋投降或者退守,在内部看法不一的危难紧急关头,刘伯温寥寥数语,点破形势,议定决策。

明朝建国后,任御史中丞,监督百官,不徇私情。自知能力不及,屡辞丞相之职。建议实行的卫所制度,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对于巩固中央集权起到了重要作用。儒学思想对明初的学风产生了直接影响,其融会理学诸派,又以儒道互补,体现了明初思想的特征,影响了明初学术思想的走向。

结语

由此可见,三人比较:朱升提出开邦核心国策,但年岁过大,建国后退隐;刘伯温开国前功绩不多,后期对明初文化风向起了很大影响;李善长开邦稳定后方,建国后稳定朝政,虽争议颇多,但实属明初第一谋臣。

PS.关于刘伯温神话一说

因为朱元璋起兵时,为掩盖出身卑微,大量编造个人神话,自称外祖父是宋朝皇帝的随扈,通巫术,以凸显自己才是反元的正宗。为了称帝,他自称此前一年曾受道教天神指点,受赠“绛衣、冠履、宝剑”等神物,理当得天下。

为了让这些神话变得更丰满,朱元璋进一步将“刘邦与张良”的故事也搬了过来,而刘基曾仕元,在江浙名声甚大,当时流行谶纬之学,刘基恰好是此中高手,种种因素,使他最接近张良的角色,恰好能衬托朱元璋真命天子的形象,而刘基也善于就坡下驴,经常编造一些天象的吉言给朱元璋打气。在朱元璋发布的诏书中,经常引用相关语言,并刻意突出刘基的“先见之明”,说他是当代的诸葛亮,表面看,二人已是如胶似漆。

但事实上,刘基在明王朝建立中功劳不大,明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封公者6人,封侯者28人,其中并无刘基,后来他只是被封了个象征性的“诚意伯”。朱元璋为政过苛,群臣敢怒不敢言,往往转而赞颂那些已经逝去、尚未被污名化的名臣,如徐达、常遇春等,刘基因此得利,加上刘基后代又是编文集,又是找名手立传,使刘基身后的名声越来越大。

朱棣篡位后,对朱元璋时期的政策多有否定,后来明孝宗赐给“诚意伯刘公庙”一块“翊运祀碑”,让刘基神话从此有了皇权的加持。

明清是中国小说、戏剧特别发达的时期,既然皇帝都同意宣传刘基,民间艺人们自然会把平时不太敢说的内容统统附加到刘基的身上,刘基的故事越传越神,变成了全能型的人物,甚至还位列仙班。

朱升被朱元璋赞誉为“九字真言定天下”,朱升是朱元璋开创事业的启发者,朱元璋非常尊敬他。朱升不是常伴君王侧的谋士,但是他的话能够影响君王一辈子,是相当于“国师”级别的人物。李善长不是谋臣,他是类似萧何,荀彧,耶律楚才一样的搞经营,后勤,内政方面的人才。功臣榜李善长居第一,可见朱元璋对他的肯定。如果是朱升是朱元璋制定方略的设计师,李善长就是实施方案的建筑师。刘伯温是全职的谋士,但是他的到来只是锦上添花,因为当时朱元璋已经完全崛起,有没刘伯温,朱元璋都能鼎定天下,刘伯温的话,朱元璋并不是很愿意听,因为朱元璋已经开始在树立个人权威,就是不论好坏无论对错,都是我说了算。刘伯温也是非常郁闷,这是他后来早早告老归隐的原因。

我的答案是:朱昇。

原因分析:

1.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刘伯温为朱元璋制定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策略,为朱元璋平定天下、创建大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开国功勋之一。

2.李善长对朱元璋的事业是全方位投入,作为淮西勋贵,他出谋划策、后勤保障和人才推荐的能力是很强的,借助朱元璋的力量,实现了治国平天下的主张,建立了很多功勋。

3.朱昇为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锦囊妙计,虽然只有9字,却是一字千金。九字国策决定江山,朱昇作为明朝第一谋士与战略家,比李善长、刘伯温更具有大局观!

一家之言,姑妄听之。

李是萧何,朱是隆中对的孔明,刘犹如张良+陈平,第一应李,可惜不得善终

李善长——丞相,刘基——御史中丞,至于朱升不了解!

刘伯温

李善长

刘伯温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长征时的故事 来说五则长征途中发生的感人小故事下一篇:斯大林格勒现在叫什么 如果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国全面胜利 对苏联将是怎么样的打击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