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毛体书法 论毛体书法

导语:关于毛体书法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论毛式书法毛泽东对书法有浓厚的兴趣,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的书法被称为毛体,独特而优雅,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是20世纪中国十大杰出书法家之一。爱古人的字帖毛泽东从小就在书法领域努力,从不疲倦。11岁开始学习欧阳询楷书,后又来学

关于毛体书法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论毛式书法

毛泽东对书法有浓厚的兴趣,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的书法被称为毛体,独特而优雅,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是20世纪中国十大杰出书法家之一。

爱古人的字帖

毛泽东从小就在书法领域努力,从不疲倦。11岁开始学习欧阳询楷书,后又来学习王羲之的圣旨。即使在战争年代,我也随身带着金和唐的字帖,在狭小的空间里观察临时书房。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一套金堂小楷始终与毛泽东同在。除了工作繁忙,他还一点一点地用时间写作,经常看法语帖子。这一时期,毛泽东的书法创作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主要是以扫草为主,恣意用笔,苍劲有力,笔力笔直,气势恢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再也没有留下书法拓片,把临时拓片作为工作后休养生息的一种方式。我在1949年和1957年两次访问苏联,带了一套完整的“法贴三溪堂”。当你游览全国各地时,你也应该带上书法字帖。他对书法的热爱可以说已经到了痴心的地步。1958年,毛泽东要求田家英“向故宫博物院借一些草书”,其中包括“法贴三溪堂”。1959年,他向黄炎培借了一本《王羲之古拓》,约定借一个月。那一个月,毛泽东一拿到就看了空,一个月后就派人去还了。

毛泽东并不注重版本是否珍贵,而是注重分析各家之长,反映各家之风,观察各家之笔、结构、章法,吸取各家之精华,丰富自己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中,毛泽东酷爱草书。草书方面,毛泽东最喜欢怀素。读怀素的《自我叙事帖》《论书帖》《苦笋帖》不厌,放不下。1974年,日本外相大平正芳访华时,毛泽东在书房接见了他。经过亲切的交谈,他被特别赠送了一份《怀素自拟录》的原件。

秘书田家英曾发现一本怀素题词集。毛泽东走到哪里都带着它,因为阅读太多,书页都碎了。他周围的工作人员问他为什么更喜欢这个职位。他笑着回答:“这个人是我的同胞。”如果把毛泽东的草书与怀素的自传相比较,很多字不仅形似,而且神似。但他并没有坚持下去,他勇于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毛身”。就像他经常对秘书说的:“如果每个人写的字都和字帖或某人的字一样,那么书法就会停滞不前,发展不起来。”

毛泽东去世后,工作人员对他的遗物进行了整理,发现收集到的东西最多的是碑文,包括拓本和影印本600多种,其中仔细阅读的有400多种,包括王羲之、智勇、怀素、欧阳询、张旭、米芾、宋徽宗和宋高宗。孙、怀素的“二王”帖和草书帖,经常被他所评论。

“毛体”草书自成体系

延安时期,毛泽东经常阅读晋唐时期的法帖。他的草书风格可以从给柳亚子、杨开智、李淑一、马叙伦等的书信中看出。但是由于战争环境的限制,传世佳品非常少。《沁园春·雪》《七法·解放军占领南京》《七法与柳亚子先生》也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手书,至今尚未脱离曹彰的形式。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的草书仍以字母和碑文为主,但他对以前的碑文并不满意。他在1953年2月23日写给柯清时的信中说:“建议《新华日报》改头换面,原头太尴尬。”如果书法没有明显的提升,又怎么能看出来是“太崩”了呢?1954年,夏锁所写的《浪淘沙北戴河》被评为“敲草书门,准备进屋”。

1958年10月16日,毛泽东在给秘书田家英的信中说:“请给我各种草书字帖,包括一些拓本、于右任千字文和草屏歌。此外,请向故宫博物院负责人询问是否可以在那里借一些草书。如果可以,你应该打开一份文件,这样你就可以一件一件地归还。”这封信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他应该有意识地创造草书艺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的草书艺术蓬勃发展。这里我们不妨考察一下他这一时期的草书。手书诗词《清平乐·六盘山》《七法·长征》《满江红与郭沫若同志》《秦怡的鄂娄山关》等。,而诗和书是鲜明而相辅相成的。还有大量的书法古诗词,如王昌龄的《从军去》、李白的《庐山送鲁虚舟》、白居易的《琵琶行》《长恨歌》、颜遂成的《三纵帮》等,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它控制草书线条的能力令人惊叹。

从毛泽东写给田家英的信中可以看出,王羲之和于右任也是他研究的对象。王羲之是帖学的创始人,他的草书《十七帖》被后世医家奉为典范。于右任是碑学大师,长期浸淫于汉魏碑刻之中。虽然他晚年致力于“标准草书”,但他一生的主要成就是碑学。在《铁学》和《铭》之间,毛泽东并不厚此薄彼,而是兼收并蓄,取长补短。毛泽东还说:“继承和借鉴绝不能代替你自己的创造。”因为深知对艺术创作的无知,他非常注重具有个人特色的艺术创新。

节选自200702集

编辑:君。

以上内容由本站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玉琮 玉琮下一篇:青铜镜 中国古代青铜镜的神秘用途种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