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取暖 没有暖气 古代人靠什么捱过寒冷的冬天

导语:随着连续两天的降温、雨雪,北京的朋友们已经感受到了寒风的寒冷。但是,当天气只有4℃左右时,最糟糕的是没有暖气,所以我们不得不用被子或厚衣服来御寒。既然不能靠暖气,那就来看看古人是怎么不暖气过冬的。取暖器作者:二进2015年

随着连续两天的降温、雨雪,北京的朋友们已经感受到了寒风的寒冷。但是,当天气只有4℃左右时,最糟糕的是没有暖气,所以我们不得不用被子或厚衣服来御寒。既然不能靠暖气,那就来看看古人是怎么不暖气过冬的。

取暖器

作者:二进

2015年北京的第一场雪确实比暖气来得早。南方小伙伴们还没有入冬的时候,连续两天降温、雨雪,北京的小伙伴们感受到了寒风的寒冷。但是,当天气只有4℃左右时,最糟糕的是没有暖气,所以我们不得不用被子或厚衣服来御寒。既然不能靠暖气,那就来看看古人是怎么不暖气过冬的。

事实上,早在旧石器时代,北京人就已经知道如何使用和控制火。考古学家曾经发现,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既轻便又保暖。在这一时期的住宅遗址中,还发现了燃烧的土面和有火的灶坑。可以推断,当时的人们主要是靠烧火取暖。

春秋时期,用器具烧炭取暖,器具的名字叫辽炉。炉子上通常装有一个木炭簸箕,用于转移火种和添加木炭。然而,这个时候的人已经变得聪明多了,御寒保暖的方法不仅仅是烧炭。

在古代,它经历了几个升温和降温的过程。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气温远低于今天武汉等地,明清时期的传教士甚至在华中地区留下了零下18度的观测记录。此外,楚国降雨量大,湿度高,身体感觉寒冷。在那个时期,冬天的不适感不亚于北方。为了御寒,楚人选择在冬天吃一些健康的食物来补充热量。平民通常用锅烹饪食物,而贵族使用陶器或铜鼎。虽然材料不同,但都是用器具下面的木头和木炭生火。做的食物有点像我们今天吃的火锅或炖菜。在食物的选择上,我们会选择一些温热的,比如生姜、羊肉和狗肉。楚人除了吃饭之外,还喝冷饮取暖,当时的人们早就发现了酒的这个特点。

当然,古人也知道,除了火可以保暖,他们还可以依靠光。利用太阳能不是当今人才的想法。很久以前,人们发现光可以保暖后,在盖房子的时候,总是让房子的门朝南,这样阳光就可以直接照进房子里。为了防尘御寒,人们在屋顶上也有竹制的天花板或地板。

秦朝时,贵族和宫殿里出现了“壁炉”和“火墙”来取暖。考古学家在咸阳宫遗址的浴池旁发现了三个壁炉,其中两个用于浴室,三楼接近最大的一个,应该是秦皇使用的。壁炉中,木炭主要用于御寒,排烟口放在室外,避免木炭中毒。此外,在秦兴乐宫遗址中,还发现了火墙的做法,即两块管状瓦片互锁在一起,在墙内包裹一根管子,与炉子相连,已经有了耐火发热的雏形。

汉武帝时建立温室大殿,位于正殿北面。冬天,他为皇帝而活。大厅里有各种防寒保暖的专用设备。《西京杂记》记载:“温室堂上满是花椒和泥巴,墙上挂满锦绣,以肉桂为主。它有一个带火和羽毛的云母屏风,地面覆盖着西方的毯子。”未央宫温室殿是大臣朝臣议政的重要殿堂。被称为“椒房殿”的皇后宫,主要是通过撒辣椒和泥来加热。当然,在以后,“焦芳”几乎成了皇后的名字和后宫中女权的象征。

这些取暖方式只有贵族和皇帝才能享受,对普通人来说是奢望。如果大多数人有一些条件,他们会在家里设置一些简单的耐火材料。这和我们现在还能看到的东北地区的耐火性是不一样的。起初,人们用泥土作为支撑天然石板的洞,点燃后,他们还可以防止火逸出并引起火灾。后来,人们把它和炉灶连接起来。条件较好的人有时会选择在土炕里烧一些木炭取暖。为了防止中毒,他们会弄另一个烟囱来消除炭烟。然而,人们只能做一个简单的装置,远离壁炉和皇帝的火墙。

你可以依靠耐火性在室内保暖。出门就得靠衣服。只是唐宋以前没有棉花,也就没有棉衣了。穿什么可以保暖?当然,贵族们可以穿皮草服装,这种服装是由珍贵美丽的动物毛皮制成的,如羊皮、狐皮、貂皮等,具有极好的隔热效果。可惜这些普通人买不起。在棉花普及之前,人们只能靠亚麻御寒。古人用饭团或旧丝绵填充长袍保暖,但效果很差。

唐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鼎盛时期,经济、科技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因此取暖设备也得到很大的改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西凉国有煤百余种,各长百余尺。它的木炭是蓝色的,像铁一样坚硬,它的名字叫瑞坦。在炉子里燃烧,没有火焰,只有光。每一个都可以燃烧十天,它的热气引人注目,难以接近。”当时,似乎连宫里的木炭都感到非常自豪。到了唐代,人们还发明了手炉,在椭圆形的铜炉中点火,或者有炉灰的余温,炉子上盖一个罩。

在宋朝,官员和皇帝使用的木炭更复杂。据《宋史·食货志》记载,“京西、陕、河东运炭至京师,俸禄按斤1713万,按秤百万”。不仅如此,贡炭还得做成野兽的形状。到了南宋,就更醉了。宋高宗甚至要求进贡的木炭必须是“核桃鹌鹑鸽子色”。炭火是用来烧的,不是用来玩的,但是要质感和颜色就很可笑了。

至于军队,由于宋朝战乱不断,统治阶级非常重视边防军的温暖和温情。除了工资,还会给衣服和炭火,根据不同的身份会有所不同。负责镇守都城的皇军自然会得到更好的奖励,物资也是上等货,偶尔还会赐酒。相反,在边境最需要保暖的士兵,条件却很差。对于那些驻扎在北方苦寒之地的士兵来说,生活是极其尴尬的,他们甚至穿着纸甲取暖。至于一些地方厢,他们主要是负责工程建设、河堤修复、物资运输和地方治安事务的士兵,条件更差。

说到纸衣服,人们可能会想知道如何保暖纸做的衣服。其实对于当时一些穷人来说是无奈的。唐宋时期,农田多用于种粮,大麻种植相对减少。这时,造纸术开始发展,穷人不得不从中取材。这时,专门加厚以加强御寒效果的纸衣被称为“纸裘”。原料一般用厚实结实的皮纸缝制,质地坚韧,揉皱后经久耐用,还能防风御寒,透气性相对较好。另外,成本便宜,所以简直是寒门学者外出的首选。

在宋代,还有一种特殊的保暖器具叫“唐婆子”,也叫“Xi夫人”、“唐卧”、“焦婆”,类似热水瓶。一般来说,它是一个椭圆形或南瓜形的瓶子,由锡或铜制成,顶部开口有一顶帽子。睡前将热水倒入这个开口并放入被子中。不容易损坏。大多数人家里都有,结婚的时候会当作礼物。有些人甚至会世代相传。直到清代乃至近代,唐婆子仍是人们家中的“取暖神器”。

对于长期处于寒冷环境中的蒙古人来说,显然比华南中原地区的人更需要保暖。古代蒙古人的主要居住地是蒙古包,蒙古包是用木头和毛毡建造的。毛毡基本上是由羊毛、骆驼和牛的皮绳和马的鬃毛尾巴制成的。这样建造的蒙古包温暖,携带方便,非常适合草原游牧民族的迁徙特点。蒙古包通风保温效果非常好,抗风能力强,可以根据人口增减,也可以根据室外温度的变化改变厚度。蒙古人也用火取暖,但他们生火的材料是牛粪和马粪,而不是木炭。人们夏天从牛、马身上收集粪便,晒干后储存,冬天焚烧取暖。粪便不易熄灭,污染小,燃烧效果与木炭无异。

到了明代,手炉的样式开始变得多样而小巧,可以放在袖子里。明朝时期,人们越来越懂得享受和养生。除了放炭灰取暖,他们还在手炉里放了一些香薰和药材。手工炉逐渐成为贵族们演奏的艺术品,其材料和工艺也逐渐精进。

明清两代的皇宫都选在北京,御寒是个大问题。在建造皇宫时,建筑师们想尽一切办法让皇帝和后妃保持温暖。比如,他们会在宫墙中建造空心的“夹心墙”,也就是俗称的“火墙”。在墙下挖了一条消防通道,在寺庙外的门廊下设置了加火的木炭口。在木炭口点火后,热空气会瞬间提升整个夹层墙体的温度。

明清时期,“火取暖”开始流行,尤其是在北方少数民族中。耐火性是北方住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子周围是炕,外面是石头做的。空,从顶部靠近门的两端钻孔。因此,烹饪产生的烟雾不会溢出。经过康洞到达房屋四周后,从屋外的木烟囱里出来。所以严冬的雪季,房子也感觉暖和,不用挖洞也能过冬。”这种耐火性是随着满族人的进入而传入皇宫的。

清宫内有一暖阁,是根据耐火原理改造而成的地下火道。在《谈宫女》中,慈禧太后身边的宫女回忆说:“宫里的建筑都是挂空,就像现有的建筑都有地下室一样。冬天用铁车,烧木炭,推地下室取暖。人们在房子里就像在温暖的木筏上。”

为了保证供暖,宫里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机构负责供暖事宜,这个机构叫“节薪部”。这个职位的官员虽然职权很少,但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因为他可以侍候命令,被称为“近候牌”。这个部门在康熙以后改名为建设厅,隶属于内务府。

此外,吸烟笼将安装在室内。熏笼的来历很难考证,但东汉《说文》中有关于熏笼的注释。在《宫词》一诗中,自诩为唐代易的人写道:“美人未老先破,熏笼斜倚至明。”吸烟笼分为锅和笼两部分,制作精美。这个巨大的吸烟笼有数百磅重,一米多高,有些甚至有青铜镀金和珐琅。太和殿、中和殿、包和殿、干青宫、坤宁宫都有吸烟笼。吸烟笼有大有小,外观华丽。

关于暖气有两个有趣的记录。对于以农业为主的古代社会来说,冬天是休闲的时候。人们经常围坐在火炉旁聊天,享受家庭的幸福。而北方少数民族则围坐在火炕旁,俗称“妻儿热炕”。

唐宋时期,由于诗歌的蓬勃发展,大多数诗人晚上也围着火炉说话,但他们更容易唱反调,直到清代仍在文人雅士中流行。有时候这种聚会还要安排赏雪探梅花的主题,很有意思。

另一个记录是关于唐玄宗的弟弟范丽的。他非常提倡人体取暖,不喜欢火的灼热感。于是他把手放在年轻女孩的手里,用体温温暖自己。玄宗的另一个兄弟王诜也不甘示弱。冬天,他会让丫鬟们完全围着他坐,说能御寒,还叫“妓女圈”。至于这些女人是否穿衣服,我们不知道。当然,还有更严重的。杨不仅用“妓女”,每次出门还会选择体型较大的人排队走在前面,给他“遮风挡雨”,这叫“肉阵”。

纵观历史,在供暖等问题上,也分为三、六、九类。有钱人可以挑木炭的颜色,用精巧华丽的器具,穷人只能抱怨说“朱门酒肉臭,道路冻死人”,穷人只能抱怨说“有千栋楼住,天下人皆大欢喜”。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肖申克的救赎经典台词 《肖申克的救赎》经典台词汇总下一篇:入侵阿富汗 为了完成国际主义义务:俄罗斯官方为何对入侵阿富汗开始正面评价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