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范蠡简介 商圣范蠡简介生平

导语:商圣范蠡简介生平范蠡是越王勾践成功复国的一个功臣,是为春秋时期着名的政治家,为越王勾践身边的一名谋士,也是一名出色的商人,为人博学多才,谦逊有礼,懂得明哲保身,深受世人好评。范蠡雕像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在三户邑,虽然家

商圣范蠡简介生平

范蠡是越王勾践成功复国的一个功臣,是为春秋时期着名的政治家,为越王勾践身边的一名谋士,也是一名出色的商人,为人博学多才,谦逊有礼,懂得明哲保身,深受世人好评。

范蠡雕像

公元前536年,范蠡出生在三户邑,虽然家贫但对从小便有大志,热爱读书,十分刻苦。

公元前516年,二十岁的范蠡遇见好友文种,两人趣味相投,在思想上也有着同样的见解,后来两人深知楚国政治腐朽,官府黑暗,他们空有一身本领却不得起用,甚是失望。

于是公元前511年,两人相约共入越国,投身于越王。虽为越王的门下,但是范蠡却没有真正发挥自己的长处,当时越国和吴国交战之猛,后越国败于吴国,范蠡和文种方被起用。范蠡提出委身求和的策略,委身求全以换来他日反攻时日,并献上灭吴九策。

公元前490年。隐忍的勾践得以反国,范蠡等人一同归返,之后用了数十年的时间在勾践身边为他辅佐提供策略,最终在公元前473年,大败夫差,使其身亡,而在公元前468年,范蠡帮助勾践重得霸业,成为一方霸主。

同年,范蠡便辞官而去,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泛舟五湖四处经商,范蠡为出色的商人,有着惊人的经商之道,所得之财均散尽以救济贫困之人,为世人所称道。

公元前448年,范蠡病逝,享年八十八岁。

范蠡图片形象如何

范蠡是春秋时期不可多得的奇才,在各方面均有涉猎,是一个难得的多才之子。他的一生跌宕多姿,在立功时辞官,在重农轻商时弃官从商,凭借自己非凡能力和艰苦奋斗闻名天下。

范蠡雕像

范蠡为人熟知的便是“三聚三散”、“三致千金”之事,而关于范蠡迁徙的原因均是为了保身,且两次均改了名字,且说范蠡改的名字均有含义。

范蠡从越国迁到齐国的时候便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鸱夷子皮,这其中含有深意,则是范蠡为了纪念忠臣伍子胥而取的,当初伍子胥被吴王夫差处死还将其尸体装入鸱夷抛入湖中。范蠡辅佐勾践灭吴国时,范蠡列了六条夫差的罪状,其中第一条便是杀死忠臣伍子胥,可见其在范蠡心中地位很重。

而且到了齐国的范蠡发家致富后,还不停的打听伍子胥的儿子,因为其改姓便找了很久,后来找到了他,范蠡不仅给他钱财还教他如何赚钱,遂伍子胥的儿子后来成为富甲一方的富翁。

也有不少学者认为范蠡取这个名字是为怀念西施。

范蠡在一次迁徙到了定陶,改名为陶朱,人称“陶朱公”,这可能与范蠡想远离朝政之事相关,他一开始远离越国是因为“敌国亡,谋臣亡”的远见。后来从齐国到定陶是为了免去被推上宰相之位,陷入政事之险,遂以“逃诛”之意取名。

可见范蠡的高超智慧和锐利眼光才可以谋得如此远见,保全性命。

伍子胥和范蠡谁更厉害

伍子胥和范蠡本均是楚国人,二人皆因为出国政治昏暗,官府腐败便另谋高就,伍子胥投靠的是吴国,范蠡投靠的则是越国,从此本无交集的两人便变成了敌对关系,各伺其主。

伍子胥画像

伍子胥是一个悲剧人物,从小文武双全,甚有谋略和胆识,但因楚太子的污蔑,他的父亲和兄长均被楚王所杀,而一代忠烈伍子胥有家不能回,有仇不能报,被迫出逃吴国,得吴国公子相助,不仅收留了伍子胥还为他报了杀父之仇,于是伍子胥便死心塌地的留在吴国报恩。

范蠡则是因不满楚国政治腐败,且一身学识不被重用,灰心之下携友人文种投奔当时广纳贤士的越国,成为勾践手下。勾践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不听取范蠡意见情意攻击吴国,遂落下会稽之辱,只能忍辱成为吴国奴仆,向吴国求和保国。

而伍子胥预见勾践的反逆之心,屡劝吴王夫差应斩草除根,不应收勾践,但夫差不听取其意见。遂在这段时间内,范蠡一直为勾践准备复国之事,出谋划策,投夫差所好,迷惑他的心理,还献绝世美人西施动摇他,使其荒废朝政。而伍子胥深知吴国将灭,遂先将儿子托福给齐国友人,自己则再劝说,后被小人诬陷,被夫差所杀。

一切如伍子胥预料,其死后十年,吴国灭,越国复出,而范蠡也因“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离开越国,后凭借超群的理财能力成为天下闻名的富翁。传闻范蠡曾在齐国找到伍子胥的儿子,不仅赠其钱财还教其致富之方,使其成为富甲一方之人。

勾践范蠡为何不能共富贵

范蠡本为楚国人,从小家贫,却喜好读书,有一身好学识和伟大的抱负,却苦于投靠无门便投奔越国勾践手下。勾践为越王,与吴国征战,广纳贤士,但为人狂傲,范蠡认为其可共患难,不可同享福。

李光洁饰演的范蠡剧照

勾践会有会稽之辱,一是因为其傲慢轻敌,二是不采纳范蠡等人的建议,方有丧国之辱。后听从范蠡建议,忍辱向吴国求和,则自己成为人质入吴国为仆,卧薪尝胆。而范蠡则同勾践一同入吴,在勾践身边一同吃苦,也为后来的复国出谋策划。

吴王夫差看中范蠡的才能还曾劝说他投靠吴国,但范蠡并不为之动摇。且说勾践被俘,越国各方面均落得残暴不堪,遂范蠡提出要发展农业,鼓励农耕,发展经济提高军事力量,稳定民心,而这一切又要做的很谨慎不能被吴王发觉。于是范蠡在建城的时候以一大一小迷惑吴王,还进献各种夫差喜欢的东西讨他欢心,以此转移注意力,还献上美人西施消磨他的斗志。

于是经过数十年的准备,待越王复国时机到来,成功灭了吴国,洗刷会稽之辱,最宠成为一方霸王。此时大家都在庆祝复国之乐,但唯独越王勾践脸色沉重,范蠡深知勾践刚愎自用的品性,对勾践来说,大臣功高盖主,范蠡等人迟早会被处死。遂向勾践辞官,勾践假意分国挽留,还以其家人相挟,范蠡连夜带着家人逃离越国,还留信给还有文种,望其早日逃脱,但文种未听,最终被勾践处死。

范蠡后代改成什么姓

范蠡为春秋末期着名的政治家和商人,虽从小家贫但胸怀大志,后至越国立下大功,但不贪图权势,深有远见,辞官离去,从此弃官从商,发挥其特长赚取万贯家财,成为天下闻名的商人。

严宽饰演范蠡定妆照

范蠡虽天下闻名,但是却一直没有纳入历史名人之册,想必和范蠡弃官从文有关系吧,当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成功复国,在普天同庆之时,认识到功高盖主的危险,便半夜逃跑了,本作为一名忠臣应誓死效力国家,奉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理念,但范蠡为了保全自己而走,不被当时制度所接纳。

再者当时的封建制度,重农抑商十分严峻,商人是一个地位非常低下的职业,范蠡弃官从商被那些文人所不齿,可见范蠡当时的果敢和决心之大。

现如今范蠡的后代改姓为“忻”,而今在浙江富阳一带得知有范蠡的后代,而关于为何范蠡后代改姓“忻”他们也给出这样的解释。一是以字答义,“忻”字拆开来,便是“心”和“斤”,这便是心中有斤两之意,代表着很会做生意的意思,也附和着范蠡因经商发家致富一说。二来范蠡起了隐居之意,便一人在屋内踱步思考,见院子里子孙嬉笑惹恼毫无烦恼,便想起了“忻”字,古时候“忻”同欣,即希望家族欣欣向荣之意。

范蠡三迁是怎么回事

范蠡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为人精明有学识,曾辅佐越王勾践复国,也懂得明哲保身,后以商致富,成名天下。一生不为权势所绊,也不为富贵而牵挂,以三迁而安稳度日,司马迁称其为“范蠡三迁皆有荣名”。

陈坤饰演的范蠡剧照

在越王勾践重振越国之时,全国上下普天同庆,而范蠡的心思如越王一样沉重,越王是为了想办法斩除这些复国功臣,免得被夺去复国之名,而范蠡则是深析越王心理,知道“大名之下,难于久居”的道理,便悄然离去,带着家人到了齐国之地。

此时的范蠡并没有很富裕,便和家人辛勤劳动赚取钱财,加上自己的聪明才智,还有儿子的帮助,没过多久,事业得到发展,家中财富便积攒到了数十万。于是范蠡的名声渐长,得到齐国人的赞叹,遂被相中其才能,于是邀其为宰相辅佐君王治国。范蠡知道自己从一介布衣升到宰相这一高位是为不易,但身居高位久受尊名,是为不祥,便留下宰相官印,带着家人再次离开,迁至定陶。

那时“定陶”被叫做“陶”,范蠡认为此地是贸易的要道,在这里必定可以发家致富,遂在此处定居。范蠡以精明商业头脑很快聚集了大量财富,而范蠡一直以来乐善好施,所得财富均会周济贫困,深得好评。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杜鲁门主义 所谓的杜鲁门主义是什么下一篇:木华黎 成吉思汗手下骁将木华黎国王简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