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文史百科>正文

扒一扒古代“高考”的前世今生

导语:高考临近,这几天成千上万的考生将为自己的命运做出自己的选择。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今已有40年。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作者想和官员们一起回顾一下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中国古代社会真正成熟的人才选举制度,应该出现在秦汉时期。在此之前基本采用世袭制,也就是说上层阶级

高考临近,这几天成千上万的考生将为自己的命运做出自己的选择。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今已有40年。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作者想和官员们一起回顾一下中国古代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社会真正成熟的人才选举制度,应该出现在秦汉时期。在此之前基本采用世袭制,也就是说上层阶级靠血缘维持。像百里溪、孙帅这样的人,在做奴隶的时候就被君主审判,这种情况极其罕见,也不具有普遍性。这是光武起义在陈胜的惊天动地的一句话,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子”!

▍“王子会更好!”《史记·陈涉世家》中,司马迁记载了陈胜起义时的话。强大而高贵的人生来就比别人高贵吗?王侯将相都是自己辛辛苦苦得来的。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应该敢于站出来。这表明陈胜不愿意面对自己的命运,不满意和面对不公平的命运。网络映射

秦汉以来,世袭制度基本被推翻,只有皇室和贵族才有世袭特权,其他人都要靠自己的能力去争取。这个制度叫“从乡镇选人”,就是让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人才。与以往的历史相比,这是革命性的。毕竟给了中下层难得的机会,也给了国家额外的吸纳人才的机会。

但必须承认,汉初政权一直掌握在贵族手中,所以仕途还是被贵族集团垄断。直到汉武帝,才逐渐形成了一套可行的定期选拔人才的制度,即“孝诚”制度,即汉代地方郡县和国家每年向中央朝廷推荐一到两个人才,然后经过一定的考核,推荐的人才就可以被聘为官员。因此,这些官员大多是知识分子。没有硬性的贵族血统和政治背景,以文人为中心的统治思想开始逐渐成型。这种制度为中下层建立了一条通向上层的上升通道,虽然这条通道还是比较狭窄的。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比如曹操出生在孝廉,每一个读书人都应该清楚的知道曹操的家世很好,但是他不能世袭,他要靠这个制度才能获得孝廉的资格。凭着自己的出身和在黄巾起义中的军旅经历,他逐渐成为政治明星,为他日后叱咤风云的一生奠定了基础。

魏晋时期,氏族家庭基本掌握了国家权力,掌握了从乡镇中进行选择的权力。评价体系是无效的,因为孝顺和诚实来自家族。他们在评价士人、选拔官员时,强调士人的划分和家族等级,形成“上品无寒,下品无族”的局面。比如王燮两家,就是当时最有威望、最有权势的两家。

▍科举制度实行于隋朝第三年,一直持续到1297年光绪三十一年举行最后一次进士考试。网络映射

直到隋唐,这种情况才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隋文帝统一全国后,觉得世家大族垄断了仕途,对统治极为不利,于是果断改革,废除九品中正制,创设科举制度,这是一次很大的改革。这一改革对后世和中国历史都是极其重要的。

隋朝的科举制度比起汉朝的选乡守孝制度,进步了一大步,因为在推荐选举中总是有很多“信任的人走后门看人家”。但是通过考试的方式并不能完全避免这种可能性,反而可以大大减少“黑箱操作”。

唐朝继承隋制,将科举制度化并逐步完善,继续降低科举考试门槛。一般非家族的人,包括穷学生,都可以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可以说“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在隋唐时期就应该叫了。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钱穆先生对汉唐选举制度的评价很到位。“汉代的选举是在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种方式,唐代的公开选举是在家庭特殊阶层中开放政权的一种方式。唐朝的开放范围比汉朝更广,更自由。”这给了最底层的人,包括很穷的人,一个获得绝对权力的渠道,一个机会,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虽然我们知道这条路还是很艰难的。

宋朝的科举制度在唐朝的基础上更加细化。由于宋朝经历了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宋太祖以武力赢得了天下。为了维持统治,宋太祖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治国安邦,重视科举,爱护知识分子。政府也积极创办学校教育。“学而优则仕”这句话在宋代就有所体现,并对考试内容做了详细的规定。

所以在宋代,大批大文学家大量涌现,任用的高官基本上都是文人的基本代表,如王安石、司马光、范仲淹、苏轼等。,他们都是一代作家。范仲淹也获得了最高奖。用宋朝宰相文彦博的话说,就是“与文人共治天下”,而“士”的地位是前所未有的!于是,从底层到统治阶级的通道被进一步打开。

▍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立的一种考试制度,它允许学者参加人才选拔考试,是他们学习好、成为官员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在中国传统社会后半期的政治运行和教育模式中起着关键作用。网络映射

明代,随着君主集权的加强,科举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当时程朱理学成为正统。为了加强君主集权,据明,科举命题取自朱的《四章句注》,其中规定试卷应以程、朱理学的观点“代替圣人之言”指导作文。同时规定卷子要写八股文,科举逐渐成为统治者控制知识分子、控制思想文化的工具

明朝中叶以来,科举越来越重要,造成了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阁的局面。结果,大量朝廷官员成为朱成理学的附属品,大量知识分子一心想出名,知识单一,思维僵化,退隐之风盛行。“读书”成了走向繁荣的敲门砖,由此产生了《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忠居”笑话。

到了清朝,科举制度成了社会毒瘤。科举已经失去了选拔人才的目的,成为控制思想的手段。考生可以通过背经典、背八股文等方式晋升官职,让考生注重找章拣句迎合考试,而忽略对正义的理解,不关注社会的变化。到清朝末期,这一制度已经成为改革政治和发展科学文化的主要障碍。

1905年,在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下,国内民主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清政府不得不下令废除有1300多年历史的科举制度。但清政府无力进行改革,各种封建社会弊病逐渐使这个王朝走向灭亡,也使有着两千年历史的封建社会走向灭亡。

科举制度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沧桑。虽然到了后期,这一制度成为控制思想的工具而被废除,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制度确实为底层人民通向上层建筑搭建了一条通道,它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

任何制度都必须适应时代和形势。没有一个千年不变的好制度,有利也有弊。科举制度也一样。只有实事求是,审时度势,才能改变体制的不良部分,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许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玄奘成佛了吗 西游记中玄奘最后成的是什么佛下一篇:魔鬼塔 世界上最壮观的14个自然风景:火山喷泥浆 海水泛荧光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