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李光弼:没落时代的悲剧注脚 李光弼:没落时代的悲剧注脚 力压郭子仪中兴唐室却郁郁而终

导语:李光弼:压制郭子仪中兴堂室的没落时代的悲剧注脚,以萧条告终。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唐朝的繁荣盛世靠的不仅仅统治者的过人政治才能,还要靠一群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勇士来守护国家。因而,唐朝的统治者还专门把从古到唐的武将一一列举出来,表彰他们的功劳。在这之中,与郭子仪齐名的李光弼便是被人们认为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一人。 关于李光弼是哪族人这个问题一定有很多人不了解,事实上,

李光弼:压制郭子仪中兴堂室的没落时代的悲剧注脚,以萧条告终。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唐朝的繁荣盛世靠的不仅仅统治者的过人政治才能,还要靠一群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勇士来守护国家。因而,唐朝的统治者还专门把从古到唐的武将一一列举出来,表彰他们的功劳。在这之中,与郭子仪齐名的李光弼便是被人们认为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一人。 关于李光弼是哪族人这个问题一定有很多人不了解,事实上,李光弼虽在唐朝做官,但是他并不是汉族人,而是契丹族人,那么为什么身为契丹族人的李光弼又为何会在唐朝落户并且在唐朝朝廷做官呢? 原因是李光弼的父亲本来是一名契丹族的酋长,但是在武则天时期选择归顺了朝廷,并被授予左羽林大将军一职,还负责担任朔方节度副使这一职位。李光弼的父亲还曾被封为蓟国公爵位,最后是在与突厥的战争中去世的。 军人家庭长大的李光弱,自幼喜读《汉书》,尤擅骑射。他为人严肃刚毅,治军极严。在溯方节度使王忠闹账下时,深得王忠闹器重,曾当众言道:"他日得我兵者,光弼也。"后来由于在击破吐藩、吐谷浑的战斗中屡建战功,唐廷进封李光弼为云磨将军。 时至天宝十四载,至常山,常山团练兵听说官军劲旅进入河北,发动了兵变,捆绑了史思明的旧部安思义出降唐军。 接下来,李光弼又出奇兵击退了史思明的援兵,攻下了九门三月,李光弼被唐廷任命兼范阳长史、河北节度使,在常山与史思明相持四十余日,由于兵力悬殊,他请求郭子仪支援。同年四月,李光弼率军与郭子仪的援军会师,在常山的嘉山一带大败史思明,斩首万余,生擒四千,史思明败逃。朔方军一举收复河北十余郡,切断了安禄山军队从洛阳到范阳的交通,声势大振。 李光弼本想继续出击范阳,但正值潼关失守,长安陷落,只能带兵退守太原。至德二年。 到史思明进入洛阳时,洛阳已是一座空城,只得在河阳南部修筑月城,与李光弼对峙。史思明几次派部将进犯河阳,都被李光弼用计击退。第二年,李光弼猛然出兵,大败史思明于河阳,并乘胜收复了怀州。史思明全军崩溃,不敢再战,连忙下令撤退,逃回洛阳。 据说当时李、史两军交战之际还发生了这么一个有趣的事情。在当时李光弼听说史思明从河北带来一千多四战马,每天会放到河边的沙洲吃草,于是命部下把母马集中起来,又把小马捡在马厩里,等叛军的战马一到沙洲,就把母马放出来和敌人的战马混在一起。过了一会,母马想起小马,嘶叫着奔了回来,敌人的战马也跟着到唐军阵地来了。 史思明一下损失了上千四战马,愤怒难当,命令部下集中几百条战船,从水路进攻。前面则用一条火船开路,想把唐军的浮桥烧掉。李光弼得知这个消息,令人准备了几百枝粗大的长竹竿,用铁甲聚扎竿头。等叛军火船一来,几百名兵士站在浮桥上,用个华顶住火船,火船没法前进,很快船便烧尽而沉入水中。唐军又在浮桥上发射石头炮攻击敌人的战船,把船上的敌兵打得落花流水。可见李光弼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啊! 公元763年二月,经过八年奋战,危害甚深,给国家和人们带来巨大灾难,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终于平定。 居功至伟的李光弼,却遭宦官鱼朝恩和程元振嫉妒和陷害。 同年,被逼谋反的仆固怀恩引来吐蕃兵攻入关中,占领长安,那时的帝国老大换了人,由唐肃宗变成了唐代宗,他逃到陕州后,急诏李光弼到陕州行在,李光弼却怕鱼朝恩那个阉货,不敢前往,又不敢说不去,就采取拖延战术,一拖再拖,拖着拖着就没了下文。 从此以后,拖延战术就成了他避祸的法宝,比如吐蕃军被郭子仪打败,唐代宗回到长安"老家",任命李光弼为东都留守,李光弼不但借口诏书未到而拒绝上任,还把部队带到徐州收租去了,唐代宗再诏他入朝,他更是不敢去,因为朝中有鱼朝恩、程元振——反正有那两个阉货的地方,他都不去,惹不起躲得起。 李光弼自安史之乱开始一直战斗到安史之乱结束,无愧于"战功推为中兴第一"的评价。但郭子仪被弃用、来瑱被诬陷致死等事件让李光弼彻底怕了宦官,所以在安史之乱之后,李光弼退守徐州,不管唐代宗怎么召见他、需要他,他就是不敢前去面见皇帝。这虽然是李光弼在消极的保命,但另一方面在别人看来就是拥兵自重,即便是他曾经的老部下,也这么认为他而不再敬重他,这让他郁郁寡欢,764年就病逝了,时年57岁。 李光弼身上,鲜明体现了中晚唐武将的悲剧宿命:尽心竭力、效忠王室,但在皇权猜忌防范之下难得善终。然而站在唐王朝一边,对功勋武将的监视掣肘,却也有着一番难以言传的情非得已。 李光弼战功赫赫,被正史推为平定安史之乱的首席功臣。令人扼腕的是,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的李光弼的结局却很不幸,最终众叛亲离、悲愤辞世,对此,后世多认为是皇帝猜忌、奸臣陷害所致,但有一种声音中肯指出,李光弼为人防心过重、刚而易怒,这种严重的性格弱点使其军旅生涯善始而未能善终。 史书上把李光弼与古代的名将孙武、吴起、韩信、白起等人相比,认为李光弼"雄才出将,军旅之政肃然;以奇用兵,以少败众,将今比古,询事考言,彼四子者,或有惭德"。就是说在用兵打仗方面,古代这四位有名的将军有时还比不上李光弼。人们对他的结局也深表惋惜,认为"邙山之败,阃外之权不专;徐州之留,君侧之人伺隙。失律之尤难免,匪躬之义或亏,令名不全,良可惜也"。 历史纪闻:深浅度挖掘历史故事,民间野史,古史杂谈,述古道今。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九王夺嫡:皇四子胤禛的温情绝杀—巧得康熙圣心 九王夺嫡:皇四子胤禛的温情绝杀—巧得康熙圣心下一篇:你贵姓全部顾姓顾姓的来源及历史 你贵姓全部顾姓顾姓的来源及历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