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由法令而生再由法令而消失的中牟城隍庙 由法令而生再由法令而消失的中牟城隍庙

导语:中牟城隍庙由命生,后由命亡,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城隍,《说文解字》曰:「 ”城,以盛民也”,「 ”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周易》亦有「 ”城复于隍,勿用师”之语,逐渐形成掌管一方祸福的正神。在汉朝就有祭祀城隍的民间行为,但朝廷颁布法令祭祀城隍则开始于南北朝时期,唐朝时逐渐兴盛,宋朝把祭祀城隍列为国家祀典,元代封城隍为佑圣王,明朝洪武元年把天下城隍封为四等

中牟城隍庙由命生,后由命亡,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城隍,《说文解字》曰:「 ”城,以盛民也”,「 ”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周易》亦有「 ”城复于隍,勿用师”之语,逐渐形成掌管一方祸福的正神。在汉朝就有祭祀城隍的民间行为,但朝廷颁布法令祭祀城隍则开始于南北朝时期,唐朝时逐渐兴盛,宋朝把祭祀城隍列为国家祀典,元代封城隍为佑圣王,明朝洪武元年把天下城隍封为四等神爵:王、公、侯、伯,分别对应国、省、府、县四级。洪武三年除去城隍封号,颁布祭祀城隍的详细典章制度,朱元璋此意是让城隍在幽冥中监督官民并予以奖罚。从此全国每个县都建有城隍庙,有史料记载沧州曾经筑百尺高的城隍像。地方官员到任时,城隍庙也是必须祭拜之处。清代沿用,民国时期废弃。 天启版《中牟县志》县城西部插图 中牟的城隍庙是明朝第一任县令张永泰响应朝廷法令,于洪武三年修建,由于动工仓促,准备不足,没有建筑配套设施,规模较小,神像也是泥塑。其后虽经多次修缮,并无大规模改动。至成化年间,黄河决口,洪水漫入县城,城隍庙地势低洼滞留大片积水,致使城隍庙坍塌。这片水之后竟然一直不干涸,甚至水面还会有所扩大,于是人们传言这里有龙居住,常常有人去烧香祭拜,有时官府还会在此求雨,后来也成了中牟八景之一:龙池灵应。城隍庙的主持张泰文想重修庙宇,多方募集资金及物料,又把新庙址选在南边高平处,完成基础工作,木料也运送到位时,张泰文去世。其弟子张清素接任继续施工。正殿、厢房、甬道等很快建成。接下来就是铸造神像,大家都说之前用泥塑弊端很多,不尽如人意。有人提议可以做成铜像,坚固且能保存长久,又防水及保养方便,唯一不足就是造价太高。三异乡蔡键的三十多个商人商议后表态:他们南来北往做生意,也积攒下一些钱财,城隍是保一方民众的正神,他们愿意捐资铸造一尊铜像。蔡键等人共捐白金一百多两,购买黄铜一千多斤,又从大梁请来姓张的金火匠,经过一番点火融汁、翻砂浇筑、打磨刷洗,终于铸造完毕。此像是站立状,高七尺多,比常人略高,保证大多数人在城隍像前都得仰视。张工匠的技艺确实高超,神像形体厚重,衣服、发髻等栩栩如生,通体打磨光滑圆润,金碧辉煌,受到大家一致赞许。可惜这尊铜像没有保存下来。城隍两边各有神官像一尊,前面有一个大香炉,还有一个重五十斤的铜烛台。还有一点,在老城隍庙里有一个大香鼎,建新庙时本打算铸成城隍像的,已经把它融化成铁块,因蔡键等人捐铜而放弃不用。恰在此时,新知县韩思忠到任,他得知此事后表示大力支持,并召集官吏为工程募捐。中牟名士张启不仅捐款,还在庙前立石碑,撰写《重修城隍庙记》碑文。县令韩思忠也撰写《新铸铜城隍圣像记》以示纪念。最后修建的是石牌坊和石栏杆。工程全部完工于宏治十五年。 此规模随后一直保存下来,后代没有再扩建。嘉靖四十二年起一些房间木料开始脱漆腐朽,有几间屋顶出现坍塌,但此时庙宇无专人管理。后来有个叫何来化的的道士挺身而出,历十三年的辛苦奔波,募集来砖瓦、石料、木材、白灰、钱粮等,终于在万历十二年修缮一新,并恳请中牟名士冉梦松撰写碑文纪念。天启三年知县段耀然、名士田首凤多次修缮;顺治四年代理知县汪应聘重修;康熙四十三年知县李其昂重修;乾隆十七年知县孙和相重修并立碑撰文;道光元年知县董敏善重修,五年、九年又修补,十五年知县黄元桂、二十年知县谷怀浚、二十六年知县樊琨相继重修,咸丰八年大殿及几间厢房梁、橼等年久失修而腐朽,又加上流寇破坏,几乎坍塌,在知县鲁奉尧倡议下更换一新,并撰文立碑。之后社会动荡,庙宇维护稀少。到民国时期,随着西方文化涌入,新文化运动开始,大环境的改变让城隍庙步入穷途末路。民国十七年中央政府下令拆除全国的神像,把寺庙道院改做其它用途。城隍庙的神像随之被毁,房间改成了工厂及苗圃办公处。民国二十年改做中牟县第一区区立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改做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校址。城隍庙,由法令而诞生,又由法令而废弃,结束了它辉煌的一生。城隍庙在县城西街,今老一高处,至今还有传言,一高之所以人才辈出,是建筑在庙上有城隍保佑的结果。 清代县志记载了城隍庙的鼎盛规模:庙前是用青石铺成的一条平整的甬道,两边立有石栏杆,道路尽头是一个跨路大牌坊,上面雕刻着「 ”城隍庙”三个大字,过去牌坊就是三间房组成的城隍庙大门,进去之后两边各有三间厢房,然后来到三间构成的二道门,最后这一进院子非常大,两边各有十二间的单门厢房及三间双门厢房,最后面居中的五间正殿,里面供奉着城隍神像。其它还有宿舍五大间,厨房、餐厅两边各三间。如此规模,在县城里堪称首屈一指。下图是民国二十二年第一区区立小学平面图,此小学就是城隍庙改建,此图房屋布局略相当于原来的城隍庙。 1933年第一小学平面图 明朝时,朝廷不仅下令全国都要建城隍庙,还制定了详细的相关制度,规定了祭拜的日期、人数、祭器、祭品、祭文、祭拜流程及相关数量等。每年春秋两次祭拜,上半年是三月三日,下半年是九月九日。每到祭日,由事先推举县里最有威望的里长带着几个德高望重老者,先给城隍披上一条洁白的锦帛,然后按照规定的仪式祭拜。城隍被认为是一县正神,掌管全县百姓的祸福与奖罚,所以官民大事小情都要去祭拜一下,求神灵保佑诸事如意。 民间也很尊敬城隍,呼之为「 ”城隍爷”,传说三月二十八日是中牟城隍的生日,当天会在庙里接受祭拜,满足祈求者的愿望。到这一天,全县的民众都要去城隍庙跪拜、祈祷,然后再走亲访友或购买货物;再后来又增加一些文化活动,如舞狮、舞龙、高跷、旱船、秧歌等,整个县城热闹异常,逐渐演变成全县最大的庙会,俗称「 ”三月二十八庙会”,这个「 ”庙”指的就是城隍庙,沿袭至今。 附:官方标准的城隍祭文。 祭告城隍文 开封府中牟县某乡某村某里里长某人、率领某里人民某人等、联名谨具状告于本县城隍之神: 今来某等承奉县官裁旨、遵依上司所行、为祭祀本乡无祀鬼神事。该钦奉皇帝圣旨。普天之下、后土之上、无不有人、无不有鬼神。人鬼之道、幽明虽殊、其理则一。今国家治民事神、已有定制。尚念冥冥之中,其果有生为良善、误遭刑祸、死于无辜者、神当达于所司、使之还生中国、永享太平之福。如有素为凶顽、身死刑宪、虽获善终、亦出侥幸者、神必屏之四裔。 善恶之报、神必无私。 今某等不敢有违、钦依于某年某月某日、就本里设坛、谨备羹饭肴物、祭享于本乡无祀鬼神等众。然幽明异境、人力难为。必资神力、庶得感通。今特虔诚告于神、先期分遣诸将、遍历所在、招集本里鬼灵等众、至日悉赴坛所受祭。神当钦承敕命、镇控坛场、鉴察善恶、无私昭报。为此谨具状告本县城隍之神、俯垂照鉴。 谨状。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玉皇大帝叫什么 玉皇大帝为什么姓张 玉皇大帝叫什么 玉皇大帝为什么姓张下一篇:桥的历史故事 桥的历史故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