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粟裕为何要枪毙许世友 许世友将军为何恨粟裕大将

导语:传奇名将许世友,原名仕友,字汉禹,1905年2月28日出生在河南省新县泗水店许家村一个贫苦家民家庭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2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副主任。1985年10月22日,一代名

传奇名将许世友,原名仕友,字汉禹,1905年2月28日出生在河南省新县泗水店许家村一个贫苦家民家庭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2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副主任。1985年10月22日,一代名将许世友在南京辞世,享年80岁。他死后土葬的愿望是怎么实现的呢?

因为爱嘛,不存在的,可能是仰望吧!至于做夫妻,真的不知道她因为什么。

其实我们都错怪他了,没有他,科技人才无法和国外同行交流,钱学森没有他早就作古了,多了解,别片面性。

老少配双方愿意的,有一点不明白:翁帆愿意做丁克一族?等杨公百年归西翁帆再嫁还能生?翁帆长线投资成本太高了。

来源标题:她28岁时嫁给了82岁的杨振宁,14年过去,这对夫妻还好吗?

14年前,当时的翁帆28岁,杨振宁82岁,年轻貌美的知识女性,嫁给了一位迟暮之年的耄耋老人,这段祖孙恋颠覆了全中国人民的认知,也引发了铺天盖地的舆论漩涡。

从一开始质疑翁帆的企图心,说她“另有所图”,这段婚姻“有伤风化”;到后来嘲讽她“机关算尽,却被长线套牢”......这段感情自始至终就没被看好过。

从28岁到42岁,面对外界的质疑,她和杨振宁风风雨雨,相伴相行走过14个年头,度过了一个女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

图片来源自网络

早在1956年,中央领导人就在传阅着一份关于领导人实行火葬的《倡议书》。在这份《倡议书》后签名的有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康生、刘少奇、周恩来、彭真、董必武、邓小平……不久,当《倡议书》传到许世友手中时,他不仅没有签名,还找到毛泽东,表示自己对火化的不理解。

许世友是出了名的孝子。每当做错事,他便会跪在母亲面前痛哭流涕认错。自参加红军后,他睡梦中常常因思念母亲而泪流满面。其部队两次路过河南新县敌占区的家乡,他都冒险回到家中探母。1952年许世友担任山东军区司令员,他请假回家看母亲。此时,离他1932年那次回家,母子二人已有20年没有相见了。

那天,许世友翻身下马,见自家门口走着一位老婆婆,一身褴褛,灰白的乱发犹如一堆乱草窝,脚上穿着露出脚趾的破棉鞋,身上背着一捆柴,许世友在那苍老的脸上寻找着20年前的记忆,却面目全非。还是母亲认出了儿子:“你是友德娃吧?”

“娘,我是友德啊,”许世友“扑通”一声,跪倒在老人家面前,母子抱头痛哭。许世友为母亲擦擦眼泪,站起身,从母亲那弱小的肩头卸下那捆树枝。他想到自己年迈的老母至今还过着这种艰苦的日子,实在有愧,便又“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面前,母子俩再次抱头痛哭了半个小时。

“友德娃啊,你大老远来家一趟不容易,俺替你烧水喝。”许母颤颤起身,回屋烧水。而跪在地上的许世友没有母亲发话,就一直跪在那里。

1957年冬,已是国防部副部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又一次回家。此时,许母已是78岁高龄。那天许世友到了家,许母正在喂猪。许世友在她的背后轻轻地喊了一声:“娘,俺回来看你了。”

许母回头,满是皱纹的脸上笑出了一朵花,然而,那朵花很快没有了,她说:“友德娃啊,俺已是78岁的人了,俺母子俩是见一次少一次了。”她双手颤抖着,抱着许世友痛哭起来。

许世友这位中国闻名的将军,在母亲面前却像个孩子,他陪着母亲呜呜地哭。

1959年,许母已经作古。许世友跪在母亲的坟边,喃喃自语:“娘,忠孝难全,你老人家健在时我未能服侍你,我死后,一定来为你守坟。”

1979年10月,许世友决定死后回到母亲身边,他有了土葬的想法。于是,他给大儿子许光写了一封信:

许光:

邮去现金伍拾元整,用这笔钱给我买一口棺材。我死后不火化,要埋到家乡去,埋到父母身边,活着精忠报国,死了要孝敬父母。

我今年74岁了,身体很好,活到八九十岁,也只有十多年了,你们可以先作准备。

许世友10月22日

1985年刚过元旦,许世友就交代秘书给中共中央写报告,说自己来日不多,对组织别无他求,要求中央在他死后实行棺葬,理由是自幼参加革命,报效生母不足。活着尽忠,死了尽孝,葬在老母坟边以尽孝道。

时间一天天过去,将军的病情一天天恶化,他常在朦胧中询问报告是否有了回复。

许世友的报告送到北京,中央领导和中央军委领导传阅。1949年后,除了任弼时没有火葬,还没有谁要求土葬?谁也作不了这个主。最后,报告送给邓小平,请他拍板。

邓小平了解许世友,他思前想后,最后感到许世友毕竟是许世友,全国只有一个,便在报告上批示: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1985年10月26日,中顾委副主任王震受邓小平委托赴南京军区,郑重传达邓的意见。他说:“许世友在60年戎马生涯中,战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邓小平同志签的特殊通行证,这是特殊的特殊。”

王震一连说了七个特殊。鉴于邓小平对许世友的这些高度评价,谁还能提什么意见呢?

10月31日下午,中共和国家领导人在南京向许世友遗体告别时,刚刚还是万里无云的天空瞬间突变,电闪雷鸣,持续了20分钟后,天空又是一片晴朗。有人神秘地说:“老天爷哭了,它这是为许司令送行啊!”

许世友土葬的消息并没公开。灵柩归故里的日期只在极少数高层人物的掌握和筹划之中,这越发将许世友的葬礼搞得神秘化,人们都在暗地里窃窃猜测……

11月7日23时,护送灵柩的官兵突然接到整装出发的紧急通知。护送灵柩的负责人、南京军区副参谋长范志伦11月8日零时举起右手用力一挥,朝灵柩车队低声命令:“出发。”

11月9日凌晨,车队抵达河南新县许家泵。由于事先没有通知任何人,抵达时又是半夜时分,所以,没有任何人迎接,一切都是悄悄进行的。许世友灵柩到达墓地后,早已等候在此的工兵们忙开了,除了铁锹铲土的声音,四周静得出奇。

许世友的坟茔紧靠其父母墓穴,了却了他死后尽孝的心愿。墓穴没有任何修饰。当时中央规定,不许设墓碑。由于络绎不绝的参观者的反映,一年后,王震提出,为许世友竖一块花岗岩石碑,知名画家范曾手书七个大字:许世友同志之墓。

到墓前瞻仰的人们,暗地里传说着许世友的墓穴中存放着几件宝贝。这确有其事,也是公开的秘密。为了寄托哀思,在灵柩里放了几件物品:许世友生前戴的欧米茄手表,天天收听的半导体收音机,一瓶茅台酒,一支心爱的猎枪及100元人民币。有人说,这几件随葬品有着特殊意义:酒——壮胆;枪——打鬼;钱——买路。许世友到哪里都会通行无阻。

即使放在今天,翁帆的选择依旧显得那么匪夷所思。

这场婚姻里,杨振宁是毫无疑问的受益者。翁帆的出现,使他生活上得到了稳妥的照顾,心灵上获得了温柔的的慰藉。他不必独自承受丧妻之后凄惶的孤独,并因此有了更多年轻新鲜的人生体验。

2006年,杨振宁在接受台湾《联合报》的采访时评价这段婚姻:

“一个人到了80多岁,不可能不想到他的生命是有限的,跟一个年纪很轻的人结婚,很深刻的感受是,这个婚姻把自己的生命在某种方式上做了延长。

假如我没跟翁帆结婚,我会觉得三四十年后的事跟我没关系;现在我知道,三四十年后的事,透过翁帆的生命,与我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图片来源自网络

而翁帆的人生,因为这段婚姻被割裂成为两个部分,她得到了一些,又失去了一些。

20岁之前,翁帆是父母眼中“别人家的孩子”,长相甜美,成绩优秀,人生一片坦途。但在20岁之后,她的人生走向曲折的境地,一次失败的婚姻,一场全民的舆论质疑......

从20岁到40岁,她的爱情和人生因为种种外界因素变得复杂而难以言述。

图片来源自网络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武士彟 女皇武则天的生长环境:父亲武士彟着力培养下一篇:罗绮老公 西魏悲情皇后乙弗氏:为巩固丈夫的皇位无奈出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