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新中国经济70年·上山下乡|亲历者钱江:我把青春留在乌兰布和

导语:新中国经济下乡70年|钱江经历:我把青春留在乌兰布和。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指受过教育的城市青年)去农村或者山区工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50年代中期,一部分知青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定居农村,参加农业生产。196

新中国经济下乡70年|钱江经历:我把青春留在乌兰布和。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

(指受过教育的城市青年)去农村或者山区工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50年代中期,一部分知青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定居农村,参加农业生产。1968年12月,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有必要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大规模地开展了下乡运动。1968年,大部分初高中学生都去了农村。“下乡”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1977年和1978年,大批知青开始回城。1981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由劳动部门统一管理知识青年下乡工作,解决运动遗留问题。知识青年下乡的全国性运动基本结束。从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后期,25年后,大约有2000万知青下乡。

1969年2月22日,首都知识青年在革命圣地延安定居。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委员、延安枣园公社革命委员会副主任雷志富向入驻枣园的知识青年颁发了毛主席像章。

我把青春留在乌兰布

童年和青春熟悉江南杏花春雨,习惯武农从喧闹的小巷飘来,渗透到水乡田野和建筑里的软语。我的青春——从16岁到23岁——是在乌兰布和内蒙古西部的沙漠里度过的。

“文化大革命”中的“下乡运动”是一场席卷数千万年轻人的大迁徙。我是这洪流中的一滴水。我从上海来到内蒙古西部第八大沙漠乌兰布沙漠,成了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知青”全称“知青”,主体是当年毕业尚未毕业的高中、初中学生。“知识青年下乡”来自城市到农村或牧区从事农牧业生产。那些原本在农村上学,回到村里工作的,叫做“知青回乡”。

当年,我怀着建设边疆的热情和信念走进乌兰布。虽然我家在政治运动中遭遇不幸,但我毫无怨言地跑到了千里之外的沙漠,决心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自己,让自己成为新一代。

知青拉开了乌兰布和大规模改造的序幕

“化沙漠为良田”是乌兰布和知青们广为人知的口号,他们挥洒汗水,把青春献给了它。自1969年春以来,成千上万的知青分批进入乌兰布和沙漠东部,加入了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他们使用推土机,更多的时候是拿着铲子,移走沙丘,挖沟渠,种植防沙林带,开垦农田,种植小麦和玉米等作物。

乌兰布的春天经常是风沙弥漫,一场风沙卷来,把刚出的麦子打死了,再播;如果风再吹,幼苗死了,那就再种。到了秋天,最后攒下的小麦往往只有二三十斤一亩,比种子的数量还少。但也有成年人防护林带保护下的零散田地,每亩获四五百斤。经过几年的定居,随着防护林的改善,粮食产量逐渐增加。

到乌兰布的时候,我已经住在土坯房里了,很多两年前来的知青都住在半地下的窝棚里。然而,建设任务远远没有完成。我的第一份知青职业是团部基建排的瓦工。后来去了农业公司,用铲子挖水渠,用土筑堤是最辛苦的工作。刚去的时候,身体不太好。我双手交叉,肩膀肿胀,腰肌劳损。

特别难忘的是1975年冬天,我去阴山脚下参加河套“总渠”的发掘,这是河套消除盐碱的重要工程。有一天晚上接到指示,冬天吃的白菜到了,要马上卸下来放到地窖里保存。事实上,卷心菜已经被冷冻了,蔬菜就像一个冰块。从卡车上卸下蔬菜后,我的手完全冻僵了。卸完车,我的手完全不省人事。回到屋里,他的手先浸在冷水里,然后渐渐暖和起来,只觉得痛裂,痛得失声叫。我被严重冻伤的手终于没有后遗症,这是我的幸运。

来到乌兰布,我经历了改造自然的艰辛,经历了不得不尽最大努力用简单的工具来获得足够的温饱。

5万多名知青从京津沪来到以河套平原为中心的农牧区。他们用青春拉开了改造乌兰布的帷幕。

进入21世纪的乌兰布是大规模沙漠治理的典范。知青垦区过去的梦想实现了,成为河套粮仓的一部分。今天的乌兰布和沙漠靠近铁路和高速公路,那林湖已被建成国家4A级风景区,是沙漠观光的绝佳去处。沙漠深处的原貌是需要维护和保护的自然景观。今天乌兰布和沙漠东部是高产的工农业区,是人流量大的地方。

这里的人们常常怀恋地回忆起成千上万的知青,说他们把城市生活的理念带入乌兰布和,称他们为“乌兰布和的拓荒者”。这几年来,我多次回到乌兰布和,深深感到青春的汗水没有白流。今天乌兰布很美,知青的青春在闪耀。

自学有意想不到的帮助,通过学医获得自信

努力加深了我的想法和经历。当我在乌兰布当建都师,在泥砖的陪伴下,过了几天,我突然意识到,曾经被我抛弃的中学时代的制度学习,是无价的,却永远的失去了。要建设更好的生活,离不开科技文化。此时,我别无选择,只能自己学习,把日常工作的剩余部分交给它。

这时,我完全不认识的邱连长伸出手来,让我迈出紧急的一步。后来我找了他38年。

白天工作累了,自己学习很难。宿舍睡12个人,每人一个不到1米宽的铺位。一个木箱装着我的大部分物品,成了我的书桌。麻烦的是,工作一天的同志,睡觉前喜欢扔个扑克,参加的时候我也不好去,显得清高;去是不情愿的,因为需要时间。

有一天,下雨的时候我没去上班,同伴们正在如火如荼的打扑克。我正躺在床上看书,突然听到有人问:“你在看什么?”抬头一看,一个中年军人站在康面前。在建设兵团,士兵至少是连级军官。我赶紧起身说:“好头!”

士兵翻翻我的书,漫不经心地问:“你怎么不打扑克?”

我说:“他们已经受够了。我读书是因为上学的时候读书少。”

他问了我的名字就走了。一年后单位解散,我去了八连。连长邱崇云就是那天从雨里进屋发现我在看书的那个人。我已经忘记他了,但他没有忘记我。他叫我去八连的名字。半年后,我成了一名公司职员。

此时,我和通讯员两个人住一个房间,我有一张桌子,加快了我的学习效率。

自学条件改善后,我赶到磴口县买书。新华书店空空荡来荡去,新出版的书屈指可数。我很高兴花了27美分买了一本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的《频湖脉学解》,开始自学中医。同时,我学会了针灸,让我的四肢吃了很多苦。

半年后,是春节,军医张凤兰回到北京探亲。我在公司值班唱“空城市唱片”。新年第二天早上,木匠姜急得满头大汗,说他的小女儿凤兰胃疼得厉害,求我打电话到团部医院,请求急救。当时全公司只有我房间有一部手摇电话。我看到金吉的脸上在冒汗,我知道得很厉害,就立刻摇了摇电话手柄。

电话准备通的时候,对方回复说需要找值班医生和值班司机。如果有人被发现,他会在40分钟内到达。找不到人怎么办?他们没说。

跑回家照顾女儿的金吉,不一会儿又跑回来,说女儿快不行了,等不及了!还有别的办法吗?我鼓起勇气说:“只有一个办法。我给你女儿打针。”

我当时看了几遍李时珍的医书,就已经知道,针刺腿上的足三里穴可以治腹痛,而且自己也练过很多次。

姜一直相信我的话,现在别无选择。他说:“好吧。”我拿起注射器,跑到金吉家。只见六七岁的冯兰躺在炕上,脸色苍白,一层一层的出汗。我忘了想很多,拿出长针,用蘸了白酒的棉花擦了擦,用三根手指确定了她右腿上的穴位,然后把针放在腿上,在下面斜戳,按着医书捻着银针。

没想到祖国的传统针灸神奇伟大!打了一针后,女孩的腹痛突然缓解。一个小时后,团部的吉普车赶到,接走了姜的父女。

事后我怕一根针扎到姑娘。但是,肯定我针灸的好消息很快就从团部医院传来,给了我很强的自信心。“知识就是力量”,既然信念坚定,就坚持下去。

我在乌兰布住了6年多。1977年12月,参加中断11年后恢复的高考,成为77级大学生。我感激我的大学生活,但我永远不会忘记乌兰布的知青。广袤荒凉的沙漠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我,拥抱了我,给了我锻炼和启迪。

在我的生命中,从来没有像我受教育的那几年那样怀念过另一种生活,因为它与青春有关。

编辑:邹

《中国经济周刊》2019年第18期封面

乌兰知青知识青年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2014广东历史高考答案下一篇:曹操——三国最好的老板 爱才如命不是病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