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价格闯关 “价格闯关”:1988年全民抢购风潮

导语:“小区里的两位阿姨一直在生我的气——两天后副食的价格就要涨了!”老急归急,醋倒了,打了个盆浴;酱油,砸两个水缸;味精,买了两个抽屉..."这是姜昆和唐杰忠在1989年春节晚会上的相声《焦虑》中的台词。它生动而夸张地讲述了1

“小区里的两位阿姨一直在生我的气——两天后副食的价格就要涨了!”老急归急,醋倒了,打了个盆浴;酱油,砸两个水缸;味精,买了两个抽屉..."

这是姜昆和唐杰忠在1989年春节晚会上的相声《焦虑》中的台词。它生动而夸张地讲述了1988年全国恐慌性抢购中主人公急切心情的经历...

抢购了很多日用品

“现在看起来很可笑,但那个时候,大家总是匆匆忙忙!”60多岁的新疆乌鲁木齐公交公司退休调度员张凤仙说:“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取钱,买很多东西。没人知道第二天价格会涨多少。”

1988年3月,“价格突破”最早在上海开始,并很快波及全国,随后演变成疯狂抢购。“从冰箱、彩电、洗衣机三大件开始,盐、肥皂、羊毛、卫生纸,大家基本都是看买什么,怕明天涨价就不买了。”张凤仙说。

那一年,在南开大学读书的王新陆暑假回家,惊讶地发现乌鲁木齐也有和京津一样的抓拍场景。“商场里挤满了人,货架上的东西都卖空”王新陆说:“当时我弟弟刚满20岁,父母给他抢购了一台雪莲电视机,说是为他以后结婚准备的。”

盐囤在十几个袋子里,羊毛一买就是十几公斤,火柴整盒搬回家,先买缎面被子穿上,连卫生纸都是用几个大包准备的...对于经历过1988年抢购潮的人来说,相声里的笑话就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我妈妈每天都搬东西回家,”今年40出头的夏俊回忆道。“那时候我们还年轻,感觉很奇怪。”

“这些都是生活、吃饭、穿衣服和掩护所必需的东西。它们无论如何都会在未来被使用。一时断不了,多买。”张凤仙说。

在这次抢购鸡肉的行动中,张凤仙采取了强硬手段。她拿出所有积蓄,花了3180元买了一台中意冰箱。“那时候,我的工资一个月只有100多元,”张凤仙说。“现在3000多元就能买到一台好冰箱。但是我当时买这个冰箱的时候,得找熟人帮忙,不然有钱也买不到。”

储存货物花了几年时间

在的记忆里,1988年买风热潮过后的两三年里,她的母亲陆经常这样对她吼:“不买肥皂,用肥皂,就来我妈家拿,我妈床下堆着肥皂。”

“我1989年结婚,儿子1990年出生。当时我给儿子洗尿布。肥皂都是从我妈妈家拿走的。记得儿子一岁多就不用纸尿裤了。已经4年了,我妈的肥皂还没用完。”夏衔说。

1988年,她最小的弟弟才14岁,母亲陆果断地给家里四个孩子每人买了两条纯羊毛毯子、两条缎面被子和几块上海手表。

“一条毯子是绿色的,一条是紫红色的,另一条是白色的大花;被套红绿相间,绣着龙凤。”夏俊笑着说:“过了十几年,小哥哥结婚的时候,我妈拿出这个毯子和被套,感觉跟文物差不多。”

“我抢购了十多公斤的葡萄毛,又有多少件毛衣得用完;让卫生纸被使用。家里柜子都是,过几年用不完……”张凤仙说,到1988年底,购买卫生纸的热潮逐渐过去后,家里积压的生活用品成了许多人的烦恼。

当时的报纸报道指出:“这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物价上涨的恐慌程度,担心物价上涨会威胁到他们的基本生活。”

根据国家统计局1988年《国家统计公报》,1988年我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7440亿元,比上年增长27.8%,其中电视机、录音机、冰箱等耐用消费品增长20%至50%。

体制改革引发“价格突破”

1984年,37岁的张凤仙带着丈夫和女儿回到家乡山东探亲。今年夫妻双方单位都提高了工资。一些逐渐富裕起来的人,开始选择购买家电或者回乡探亲旅游。

价格改革始于1985年。" 1985年,我给自己买了一辆永久自行车."张凤仙的丈夫徐永泉说:“当时工资比以前高,所以物价开始上涨,对生活的影响也不是太大。买东西不方便。如果买大型家电,还是要请人找关系。”

1984年的加薪给很多人的记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扩大银行贷款的自主权和企业支付工资和奖金的自主权,这两项措施都是在1984年实施的。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军认为,当时实行改革开放6年的中国,经济开始加速增长,投资和消费的需求也增加了。

1984年9月,由《经济周刊》、《中国青年》等十几家媒体机构主办的第一届中国青年经济理论家座谈会在浙江莫干山召开,称为莫干山会议。会议提出了价格改革方案——调整与放开相结合,即“双轨制”。

“双轨制”是指国家指令性计划产品由国家统一定价和分配,企业销售的产品由市场定价。

1985年,国务院开始在生产资料部门实行调整与发布相结合的“双轨制”;同年,价格改革启动,农副产品价格调整放开。

然而,“双轨制”实施不到一年,“官崩”就在中国出现了,就像当时的一句流行语:“十亿人降九亿,还有一亿人在思考。”是指社会上出现“跨轨”的不正常现象,一张纸币就能在市场上大赚一笔。

1986年底,国务院认识到“双轨”价格造成的经济混乱,在1987年北戴河会议上决定实行“价格突破”,彻底取消价格管制。

“价格壁垒”被紧急叫停

1988年,购买货币的热潮爆发,导致世界各地银行的储户争相提取现金。统计显示,截至1988年8月,国内银行存款同比减少26亿元。

此外,抢购进一步带来了囤积居奇,使国内经济形势恶化。

今年,官方公布的价格涨幅为20.7%,比1987年的8.8%翻了一番多。其中,与居民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肉、禽、蛋、蔬菜价格涨幅均在30%以上。电视、录音机和冰箱等耐用消费品的价格上涨了50%。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紧急停止“突破价格壁垒”,对经济进行全面“治理整顿”。自1988年第四季度以来,银行存款利率大幅提高,银行一年期存款年利率一度高达10.08%。

这些政策迅速控制了价格,城镇职工生活费价格涨幅从1989年的16.3%下降到1990年的3.1%。与此同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从11.3%下降到4%左右。

国家统计局1988年《国家统计公报》显示,1988年市场价格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秩序混乱,非法经营活动增多,乱涨价现象突出。由于通货膨胀和价格过度上涨,影响了市场的稳定,一年中接连发生了几次大的抢购商品潮,导致商品短缺扩大。

1988年9月,十三届三中全会召开,随后整风工作全面展开。围绕“治理整顿”工作中心,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作出决定:10月初,国务院发布关于清理在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缩小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的通知;10月3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清理整顿公司的决定;10月6日,国务院作出关于严格控制社会群体购买力的决定;10月12日,国务院发布通知,对建筑物和厅堂进行彻底检查;10月下旬,国务院作出加强价格管理、严格控制价格上涨的决定。

据统计,从十三届三中全会到1989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布整顿经济秩序的法规、决定、通知40件,被称为“40枚金牌”。

到1990年,整顿取得了显著成效。

1992年3月,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宣布,整顿的主要任务基本完成,标志着经济困难已经过去,价格体制全面改革的条件初步具备。经过多年努力,“价格突破”终于成功。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陈寅恪生平简介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逝世下一篇:36位军事家 解放军史上36位军事家评选标准:包含十元帅十大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