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历史解密>正文

日本封建习俗 日本佛教历史讲解

导语:日本封建习俗与佛教历史密切相关。封建习俗在日本长久以来一直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佛教作为主要宗教信仰之一,深深影响了日本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本文将从封建习俗和佛教的角度,探讨日本社会的传统文化与宗教信仰的交织关系。

目录导航:

  1. 日本封建习俗
  2. 八世纪以来日本绘画的时代特征
  3. 想要了解日本历史,有没什么书可以推荐
  4. 日本禅学的精髓
  5. 日本历史上有没有农民起义
日本封建习俗

一、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形成

武士道是日本历史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精神,平安时代随武士团逐渐产生,到镰仓幕府时代兴盛和发展起来,最终在江户时代正式理论化。

武士道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但始终与中国的儒家思想和佛教密不可分。平安时代后期,朝廷势力渐衰,地方上庄园领主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各庄园主纷纷建立自己的武装,以保卫和侵占土地。地方行政官为保自身利益,也建立直属武装。于是,各地逐渐出现了以战斗为业的武士。最初是武士团,武士团是相对封闭的集团,其中主要的关系是主从关系和家族关系,规范着两种关系的,是“忠”和“孝”。

武士家族的特色是父权强大,因此这就出现了“忠”与“孝”互相矛盾的情况。“忠”“孝”何为重?对此,镰仓时代的武土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与规范,因此,武士道也没有形成统一清晰的理论。室町时代,儒家的道德观逐渐成为理论化的武士道的重要内容,强调无条件“忠”和“孝”。进入江户时代,武士的社会机能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山鹿素行“士道论”和“卓而独立”的思想对武士集团影响巨大,武士道精神此时形成。

总体来说,最初的武士道倡导忠诚、信础 义、廉耻、尚武、名誉。然而,武士道是封尸 建幕府时代政治的产物,并没有吸收到儒家的 思想和佛教的真谛,只是用到了某些极为表的 面的东西。日本民族固有的神道教,给武士最 道提供了儒家思想和佛教不能提供的信念 这种信念导致武士道的人格容易出现极端的两重性,如,自狂却自卑;信佛却嗜杀;礼貌却野蛮;科学却迷信;欺软却顺强等。

二、日本人的“守灵”习俗

日本的丧葬习俗十分繁缛,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守灵”。中国人对“守灵”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因为这是中国的一项古老习俗。古人认为,人死后会在三天内回家探望,因此亲人们要在灵堂内守候三夜,等待死者的灵魂归来。如果说中国人守灵是在期待与死者的最后一次“团聚”,那么日本人守灵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呢?

据中国古籍《魏志·倭人传》和日本古籍《古事记》《日本书纪》记载,远古时代的日本人在亲人死去后是异常喧闹的,他们不仅不会将死者立即埋葬,而且还会围着尸体通宵达旦地跳舞号叫,且锣声不停,鼓声不断。更为夸张的是,当亲人们想吃饭的时候,还会抱起死者的头喂其汤饭;想睡觉的时候,则会睡在尸体旁边。他们会像对待活人一样对待尸体,仿佛他并未死去。如此看来,日本人这样做的目的应该是希望将死者唤醒。

日本人为什么认为他们可以将死去的人唤醒呢?这是因为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死亡有“真死”和“假死”之分。呼吸停止、身体变凉都是“假死”的表现,只有尸身腐烂才是“真死”的征兆。也就是说,当人停止呼吸、身体变凉以后,日本人并不相信他是真的死去了,他们相信通过大声地呼叫和喧闹可以让这种“假死”的人重新活过来。所以,在人死去以后,亲人们会在一旁不停地喧闹,直到其尸身开始腐烂,人们才会离去。

“守灵”即是在日本人这种古老的习俗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虽然不同于远古的“围尸喧闹”,但两者间的渊源关系确实不容否认的。其实,无论是中国人的守灵还是日本人的守灵,都是要表达对死者的缅怀。至于其最初的意义,可能已经不再重要了。

三、日本人都有大海情结

日本是一个岛国,四面临海,日本文化就是在大海的包围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也许是因为地理环境的关系,很多日本人都对大海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反映在日本文化上,便是日本人的大海情结。那么,日本人的大海情结是如何形成的呢?

早在绳纹时代,日本人就与大海结下了不解之缘。了解日本历史的人都知道,在绳纹时代以前,日本人是以打猎为生的。到了绳纹时代,日本人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的生活重心由森林转向了大海,开始捕捞海里的鱼类。人们在绳纹遗址上发现了大量的渔具,其中包括鱼钩、鱼叉、鱼标等,非常丰富。至此,日本人实现了由猎人向渔民的转变。

除了在近海捕捞之外,绳纹人还制作了木舟,驾舟出海捕鱼。在绳纹遗址的贝冢中,发现了海豚、鲸鱼、鲨鱼等鱼骨化石。 这些鱼类是不可能在岸边或浅滩被捕捉到 的,如果不是绳纹人出海捕捞,又怎么可能不得到呢?

由此看来,自绳纹时代起,大海就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对日本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大海里的鱼 类为绳纹人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而绳纹人也 因此成为出色的渔民。此外,绳纹人出海捕 鱼也拉开了日本人远航的序幕,并开启了日本封闭的大门。自此以后,外来文化源源不 断地经由大海传入日本,日本人也远航到其他国家,实现了各国之间的物资交流 可以说,日本人的大海情结产生于绳纹时代,并就此根植于日本人的血脉之中,一直维系到今天。

四、每逢新年,日本人都会家门口放一棵松树

新年是日本最重要的节日,相当于中国的春节,但节期在阳历的1月1日。每到新年,全日本都会笼罩在一派喜庆祥和的氛围之中。如果在这一天来到日本,还可以看到一种奇异的现象,那就是每家每户都有一颗“门松”。如果说贴春联是中国人庆贺春节的传统方式,那么摆“门松”是不是也是日本人喜庆新

八世纪以来日本绘画的时代特征

日本画(Nihonga),指日本的民族传统绘画,明治维新(1868)以后才广泛使用这个概念。其时,随着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东渐,日本兴起了洋画;与之相对,称基于传统材料和技法的民族绘画为日本画。

日本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漫长而复杂。它有两大特点:具备2000年以上延续不断的历史;在古代和近代先后受到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的强烈影响。日本画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古坟壁画中得到发展。飞鸟时代,中日绘画交流,尤其是来自中国的画工传播了先进的中国绘画。奈良时代起,因唐朝绘画的影响而产生了唐绘。平安中期以后,出现了日本画的第1阶段──大和绘。大和绘采用唐绘的材料,开始确立植根于日本风土人情的画法和风格,产生了绘卷物、绘草纸等门类。镰仓至室町时代,南宋水墨画传入日本,雪舟将其发展为民族化的汉画。安土桃山时代,狩野派吸收大和绘与汉画的长处,创出金碧辉煌的障屏画,形成日本画的第2阶段。

因为日本佛教真言宗及天台宗在8世纪及9世纪的发展,宗教画中特别是以曼荼罗为主题的画作成为主流。

不同样式的曼荼罗中以金刚界曼荼罗及胎蔵界曼荼罗为主题的最为普遍,并主要以挂轴或庙宇壁画的形式表达。当中早期的著名例子有京都南部醍醐寺的五重塔壁画。

想要了解日本历史,有没什么书可以推荐

历史类:坂本太郎《日本史》、汪公纪《日本史话》、王忠和《日本王室》、郑彭年《日本崛起的历史考察》、《大国崛起:日本》、南开大学的日本历史文化系列图书(其中南开版《日本史》可能比较难找到实体书,就下txt版的)

文化宗教类:叶渭渠著《日本文化史》、叶渭渠主编《樱花之国》、《东瀛艺术图库》系列(共5本)、王勇主编《日本文化大讲堂》系列(共4本)、茂吕美耶《传说日本》《物语日本》《江户日本》《平安日本》、戚印平《日本早期耶稣会史研究》、杨曾文《日本佛教史》

日本禅学的精髓

禅宗文化作为日本文化的精髓在日本本土设计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向人们展示了一种简单、纯朴、自然的生活方式,让人们能够回归生活的本质,去享受生活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与启迪。

这种文化让人们能够通过设计感受到自身的情感变化,在繁杂和一成不变的生活中找到一种归属感从而回归到生活的本质。

这种设计文化已经对其他品牌产生了影响,成为了很多知名设计公司学习研究的对象。

1.

禅宗文化

禅宗的起源。 禅宗文化起源于东方,是一种富有东方特色的哲学思想。早在唐代时期,禅宗就作为佛教一个独立的宗派出现,它通过修禅与静悟...

禅宗文化与设计之缘。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全世界爆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

日本设计中的禅意 现代工业设计起源于西方,20世纪传入东方。

无印良品中的禅宗思想。

1.日本禅宗的世俗化体现了日本文化现世本位,注重现实的思想

日本古老的信仰认为万物的存在是有秩序的,万物为人类所利用是其自然道理.虽然日本也有彼世信仰,但日本人认为人死去后虽然去彼世,但是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来.这也就是日本本土信仰的现世特色.

日本文化的现世特色直接影响到日本禅宗,使其世俗化,使禅宗思想在日本成为被社会各阶层广泛接受的文化.受“世俗化”的影响,日本禅宗摆脱了苦思冥想的修禅方式,走出禅房寺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茶道,武士道以及建筑文化等.

2.日本禅的清寂思想体现了日本文化朴素的审美观念

神道以白色为洁净之色,以其为神仪的象征.白色在日本文化中象征着和谐,并且在很大程度上统领与影响着日本人色彩的审美意识,从而塑造了日本朴素清寂的审美意识.这一点从日本的古代诗歌《万叶集》、《源氏物语》等作品中也可以看出.

日本禅房讲求清寂,“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朴素意境是日本禅宗所追求的.

另外,茶道与禅宗的有机结合,集中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修禅方式和日本文化朴素的审美风格.茶道与禅宗结合,尤其注重茶室的意境经营,讲求了清寂的审美意境.

3、禅宗的不立文字,注重直观把握禅意的思想符合了日本人讲究意会的文化风格

镰仓时代禅宗传入日本时,日本阶层已经崛起.禅宗直接影响了日本的武士道思想.日本武士阶层注重为君主效忠献身的精神.武士阶层注重单纯直观的思想.禅宗讲求“顿悟”,这对于武士阶层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调和方式.

日本历史上有没有农民起义

首先,农民的界定是什么?如果只是从事农业生产的话,江户时代以前的武士也会从事农业生产的,他们算不算农民呢?再者,起义的界定又是什么,只是反抗统治者?还是推翻统治者?

日本历史上,最接近农民起义的便是战国时代的“加贺一向一揆”了,在这场动乱中,加贺国的守护富樫政亲被害,加贺国失去了最高统治者,进入了由地方中小领主一同共治的局面。

富樫氏本是加贺国的地方豪强,是镰仓幕府时期加贺国守护北条氏的家臣,镰仓幕府灭亡以后,继任者室町幕府提拔了富樫氏,将守护职位赐给了他们。

到了室町幕府中期以后,日本京都爆发了“应仁·文明之乱”,日本从此进入了战国时代。在应仁·文明之乱中,日本各地的守护都汇集到了京都,分成了东军、西军两个派系展开激战,当时加贺国的守护富樫政亲与弟弟富樫幸千代为了争夺守护职位,也分别加入了东、西军作战。

当时日本佛教诸宗派之一“净土真宗(一向宗)”在加贺国传教,一向宗的僧人们在各地都建立起了名为“道场”的机构,信仰一向宗的武士、商人、农民们都会以道场为中心,分别聚集在属于自己的道场内。一向宗的道场,最终成为了左右加贺国局势的一颗重要棋子。

同世俗权力中有纷争一样,一向宗的内部在传教的过程中也分裂为了“本愿寺派”与“专修寺派”,本愿寺的寺院与道场站在了富樫政亲的一边,而专修寺的寺院则站在了弟弟富樫幸千代一边。最终,本愿寺支持的富樫政亲取得了胜利,将弟弟驱逐。

不过,富樫政亲很快就开始警惕起加贺国的宗教势力,便联合原本的敌人专修寺想要驱逐本愿寺的势力,结果本愿寺发起的“一向一揆”击败了富樫政亲,逼迫守护富樫政亲自尽,加贺国自此进入了由一向宗寺院与地方领主公治的“百姓之国”。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一向一揆自治的加贺国有着“百姓之国”的头衔,但是绝对不是民主共和制度。富樫政亲死后,加贺国实质上的“守护”其实是本愿寺下派到加贺国的僧官,这些僧官的权力虽然并没有守护那么大,与地方武士也没有缔结主从关系,但是却能够靠着“道场”将加贺国给牢牢控制。所谓“百姓之国加贺国”,本质上只是一个驱逐了大领主后,由中下层领主与寺院共治的国度,这些地方领主与寺院都属于地主阶级,阶级矛盾依旧存在,治理国家更是与百姓没有关系。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lishi/577408.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英国1944教育法案的目的是什么 英国历史会难学吗下一篇:欧版化妆品与国内专柜区别 欧洲历史美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