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从叶卡捷琳娜 从叶卡捷琳娜 到斯大林 迟迟未能降服的车臣为何拜倒在普京脚下

导语:从叶卡捷琳娜到斯大林,为什么长期无法投降的车臣会倒在普京的脚下?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车臣不安定的因素,其根源在于失败的经济、民族与宗教政策,期间三者又相互作用,时而沉渣泛起,形成分离主义运动。 沙俄时期 车臣在18世纪之前并不属于沙俄领土,而当时的沙皇俄国统治者叶卡捷琳娜二世对这个偏远的山区也并不太感兴趣,信奉基督教的俄国与穆斯林聚集的北高加索地区相安无事,和平共存

从叶卡捷琳娜到斯大林,为什么长期无法投降的车臣会倒在普京的脚下?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

车臣不安定的因素,其根源在于失败的经济、民族与宗教政策,期间三者又相互作用,时而沉渣泛起,形成分离主义运动。 沙俄时期 车臣在18世纪之前并不属于沙俄领土,而当时的沙皇俄国统治者叶卡捷琳娜二世对这个偏远的山区也并不太感兴趣,信奉基督教的俄国与穆斯林聚集的北高加索地区相安无事,和平共存。 叶卡捷琳娜二世 然而随着南部波斯帝国、奥斯曼帝国的不断崛起,北高加索地区作为贸易通道的战略重要性便不断凸显。 1783年,北高加索地区当时唯一的基督教国家乔治亚王国与沙皇俄国签订协议,意味着前者正式成为沙俄的保护领,而也正是通过乔治亚,沙俄终于获得了介入北高加索地区的借口与桥头堡,继而迅速开始围绕乔治亚修建堡垒及军用道路。 随着沙俄不断加强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并以乔治亚为核心展开征伐,18世纪末19世纪初,北高加索地区的穆斯林开始在宗教领袖的带领及奥斯曼帝国的鼓动之下,发起对沙俄的反抗及袭击。 进入19世纪,随着沙俄与奥斯曼帝国的矛盾冲突日益加深,北高加索地区的穆斯林民众成了大国博弈的牺牲品。1828年起,在奥斯曼帝国的支持下,伊玛目沙米尔联合北高加索地区伊斯兰各国,组成「 ”车臣尼亚”,对俄罗斯发动了旷日持久的「 ”圣战”行动。这也是「 ”车臣”这一名称首次出现在历史之上。 而新成立的车臣尼亚并不安稳,对外面对着强敌沙皇俄国,内部却同时经历着部落冲突。内忧外患之中,沙俄诈称会给予车臣地区穆斯林们自治的权利,然而在车臣尼亚归顺后,沙俄却出尔反尔,直接将「 ”车臣尼亚”兼并,设立「 ”捷列克州”。 被欺骗后的车臣民众在此后持续发动反抗与暴乱,而沙皇俄国也选择了血腥镇压,双方冲突不断,直至19世纪末开始,随着沙俄在地区推进工业建设,民众生活有了改善之后,北高加索地区才逐渐安稳下来。 苏联时期 1917年,沙俄爆发十月革命,在新生的布尔什维克政府立足未稳之时,北高加索地区趁机脱离俄国统治,成立「 ”北高加索山区共和国”。而随着新政权的稳定,1921年该「 ”共和国”在斯大林「 ”高度自治”的承诺之下,改名「 ”山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后,于1922年加入苏联。 斯大林 20世纪20年代,新生的苏联在生活生产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制度上的改革,而其中的土地改革及集体耕种制度遭到了车臣地区民众的强烈反抗,地方政府机械化的执行命令让车臣人民感觉自己再次被苏俄的「 ”高度自治”承诺所欺骗,地区形势随即持续动荡,民众与政府长期处在紧张的对峙之中。 1934年,为了缓解该地区的紧张局势,斯大林将车臣-印古什地区分割出来,成立「 ”车臣-印古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以表明其信守承诺的态度,然而这一行为非但没有获得车臣民众的理解,反而加大了其「 ”会哭的孩子有奶喝”的心态,分离主义思想在当地愈演愈烈。 1939年,二战爆发,纳粹德国看准车臣-印古什地区的分裂倾向,鼓动当地民众及政府发动反抗苏联的行动,然而由于二者体量与实力上的悬殊,车臣并未在二战中给苏联造成太大的麻烦。 在取得二战的胜利之后,腾出手来的斯大林针对车臣地区的叛变行为制定了「 ”扁豆行动”,将曾经参与叛变行为的车臣人发配置中亚地区,关进当地劳改营,撤销车臣-印古什共和国,并作为行政区并入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此外还规定当地行政机关领导人不能再由车臣人担任。 此后随着苏联战后经济复苏,车臣地区也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如19世纪末一样,在经济的稳定增长之下,车臣形势也再度安定下来。 如果至此发展下去,估计车臣一次将在不久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当地居民也将默默而平静的生活下去。但这一切,却随着苏联高层的内斗戛然而止。 赫鲁晓夫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接任苏共中央领导人,甫一上台,赫鲁晓夫便开始了对斯大林的历史清算,而车臣问题及「 ”扁豆行动”就是其中关键的一部分。 1957年,在赫鲁晓夫的主持之下,车臣-印古什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被重建,发配置中亚的车臣叛乱分子及后代获准回到家乡。 然而赫鲁晓夫的这一得意之作却未获得车臣人的谅解,反而再次激起了当地的分裂主义思想。 1958年,车臣自治的第二年,大规模暴力行动再次发生并持续整60年代。然而在苏联的高压管制及经济快速发展之下,当地局势逐渐平稳。 戈尔巴乔夫 然而苏俄领导人的又一次决策失误,再度让本已平稳的车臣局势迅速升温。在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受西方思想洗脑的他废除了斯大林时期不允许车臣人担任地区领导人的规定,车臣人时隔几十年,再次控制了国家权力,而之前被压制的分裂思想也在官方的默许之下迅速爆发。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苏联局势愈发不稳,车臣的分裂主义倾向愈演愈烈,暴力冲突再次开始在当地频繁发生。 俄罗斯联邦时期 1989年,苏联解体后,车臣人终于盼到了梦寐以求的机会,在1991年正式宣布独立,而当时被西方洗脑的俄罗斯也欣然承认了车臣的独立地位,双方签署《关于撤军和车臣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分配财产条约》,车臣在近现代史上第一次真正获得独立。 而在苏联解体之后,西方世界并未像之前所承诺的张开双臂拥抱新生的俄罗斯,而是「 ”趁你病、要你命”,持续打压,企图进一步肢解仍然及其庞大的俄罗斯。 被现实打醒的俄罗斯认为不能放弃战略位置及其重要的车臣,不然俄罗斯将很有可能丧失黑海出海口,因而在1994年不再承认车臣共和国的独立地位,发兵强攻,第一次车臣战争随即爆发。 第一次车臣战争 然而在付出惨重的伤亡之后,俄罗斯不仅没有取得车臣战争的胜利,反而首都莫斯科多次被车臣恐怖分子所袭击,无奈之下,1996年俄罗斯与车臣签订《哈萨维尤尔特协议》,俄罗斯撤军,车臣得以维持其独立地位。 1999年,车臣原教旨主义者主动袭击位于达吉斯坦的俄内务部队,时任总统普京强硬回击,发动第二次车臣战争。在这场战争中,正面战场上,自苏联解体后以逐渐稳定局势的普京火力全开,以绝对的兵力及武器优势几近摧毁车臣首都格罗兹尼,而在战场之下 ,普京利用车臣内部伊斯兰教派冲突,扶植温和派卡德洛夫,承诺在其掌权后给予高度的自治权利。 小卡德洛夫 2006年瓦哈比派的车臣武装首领巴萨耶夫被炸死后,卡德洛夫父子掌权,至此车臣高层选择放弃对抗俄罗斯,而普京也一如承诺般给予车臣高度自治权利,此后,地区重归安宁,在战争中被摧毁殆尽的格罗兹尼也开始恢复重建。 从上文对历史梳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俄罗斯与车臣的矛盾源于种族及宗教之争,但这种矛盾并非无解,反而历史上曾有相当的时间车臣地区一片祥和,居民安居乐业。 而车臣局势反复动荡的原因总在于统治当局失败的民族政策,出尔反尔的政治承诺,以及凋敝的经济状况。 而每当俄国中央政府进入强势期,国内局势稳定,民族宗教政策连续执行,经济快速发展之时,车臣局势便会再次安宁。 普京 所以俄罗斯与车臣之间并无你死我活的血海深仇,而普京的成功就在于强势的中央政府,绝对的实力优势以及良好的政治信用。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爱因斯坦图片 绝对少见的爱因斯坦的彩色老照片 真是太帅了下一篇:我国古代为什么喜欢厚葬?真实原因是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