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什刹海边上的后门桥 什刹海边上的后门桥 元大都水文化的起点

导语:元大都水文化的起点什刹海上的侯门桥。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 高考、中考结束,又到了旅游的旺季。 来北京旅游,有的人是第一次,故宫、颐和园、天安门等地自然是要去的。也有人则来过很多次了,对于这些北京「 ”发烧友”,自然就需要一些「 ”高阶游览攻略”,更深度地了解北京文化。 今天,我们就为您奉上北京高阶旅游指南之一——什刹海边上的后门桥,元大都水文化的起点。 什刹海,北

元大都水文化的起点什刹海上的侯门桥。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

​ 高考、中考结束,又到了旅游的旺季。 来北京旅游,有的人是第一次,故宫、颐和园、天安门等地自然是要去的。也有人则来过很多次了,对于这些北京「 ”发烧友”,自然就需要一些「 ”高阶游览攻略”,更深度地了解北京文化。 今天,我们就为您奉上北京高阶旅游指南之一——什刹海边上的后门桥,元大都水文化的起点。 什刹海,北京城内面积最大、风貌保持最完整的历史街区,素有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之称,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骚客游赏之地。 偌大一片什刹海,名胜遍地,美景繁多,荷花市场、会贤堂、银锭桥、烟袋斜街……数之不尽,那到底看什么呢? 其实要体验地道的京味文化,可以打前海东岸金锭桥往东约100米,就有一座万宁桥,老北京人称「 ”后门桥”,正处在北京中轴线上。虽说是小众景点,但来头可不小。 元代时各类物资从三千里外富庶的江南经京杭运河到通州,经通惠河,过万宁桥,便可直达「 ”海子”码头。可以说,元大都的水文化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万宁桥 元大都水文化的起点 通惠河 京杭运河的最后50里 元定都大都,以琼华岛、太液池为中心修建城池,绿水绕城,商业繁荣,人口众多,所需的物资大多需要从南方运来,但是依靠当时的海运和漕运系统,只能运到通州,剩下的50里一般是靠坝河,但其水源较少不能够满足元朝日益发展的需要,无奈之下,更多还是选择劳民伤财的陆路运输。 《元史·郭守敬传》记载:「 ”每岁若干万石,秋季多雨,运粮驴畜死者不可胜计”。 ▲卢沟运筏图 中统三年,32岁的郭守敬,被张文谦举荐给忽必烈,面见之时,郭守敬根据此前到各路考察的经历,针对华北水利,提出了六条建议,第一条就是「 ”中都旧漕河,东至通州,引玉泉水以通舟,岁可省雇车钱六万缗。” 至元二十八年,61岁的郭守敬陈奏「 ”水利十一事”,其一就是「 ”大都运粮河,不用一亩泉旧泉,别引北山白浮泉水”。 在巡察了大都的水资源状况和周围地形特点后,郭守敬认为,永定河、萧太后河、金口河、闸河等水源含沙量极大,时断时续,逐渐淤塞,不足以作为漕运要道。 重开的「 ”坝河”,水源来自玉泉水系,虽无泥沙之扰,却也水量不足,维护艰难,运量远远不能满足漕运的需求,同样也不足为靠。 而他创造性地提出,要扩大上源,「 ”一亩诸泉”,引昌平白浮泉入积水潭,经玉河南折,接闸河,打通大都城海子和通州白河的水路交通。 ▲二十四闸推定图 忽必烈对此十分赞同,次年春开工,三十年秋便完工,历时一年有余,其间征用19129名役军、542名工匠、319名水手、172名没官囚隶,总用工达285万,堪称元初水利的世纪工程。 开工之时,忽必烈还命丞相以下的朝臣全体「 ”亲操畚锸”到开河工地,举行了盛大的典礼。 通航后的通惠河,每年运粮高达200余万石,使元初大都通漕的粮食总量达300万石以上,超过元代全国粮食征收量的1/3,基本满足了元大都军民生活之需。 至元三十年的「 ”海子”,烟波浩淼,水天一色,「 ”千帆竞泊”,「 ”舳舻蔽水”,岸上商贾云集,百业兴旺,其情形好似一幅元代版的「 ”清明上河图”。 适逢元世祖忽必烈从上都北归,经万宁桥时,看到粮船云集,百业兴旺之胜景,大喜之下,为这条河题名「 ”通惠”。 ▲通惠河漕运图局部 沈喻 通惠河引昌平白浮泉水,下至通州高立庄,纵跨164里,沿途闸坝60余座,补上了京杭运河最后的50里,真正实现了京杭运河的南北通航,使得从江南驶来的漕运船可以直抵大都城内的积水潭。 如此,才有了《元史·河渠志》中描写的「 ”先时通州至大都五十里,陆挽官粮,岁若干万,民不胜其悴,至是皆罢之”,才有了积水潭「 ”舳舻敝水”的盛况。 万宁桥 通惠河的起点 万宁桥,明代时因地近北安门,常被老北京称为「 ”后门桥”。 万宁桥与什刹海唇齿相依,是通惠河的起点,也是南上船队的终点,有通惠河的第一道桥闸——「 ”海子闸”,后改称「 ”澄清闸”,可谓咽喉要道。 从千里外的江南溯流而上的船只,都需澄清闸提水放闸,方能经过。 ▲元代积水潭码头水系示意图 万宁桥和海子闸最初都为木结构,1330年改建为单孔的石质桥闸。桥两侧设有简洁古朴的护栏,两端戗抱鼓石,拱券上雕刻有石兽首,经过时间的打磨,现在已经看不清兽首的原貌了。 ▲万宁桥拱券上的兽首 古迹寻踪:绞关石 如今,在万宁桥下的河堤南岸还能看到两段残破的石块斜着露出地面,这应该是澄清上闸残留的绞关石,完整的绞关石,石头顶端有粗圆孔,是为了穿过圆木、绳索等来开合船闸的。 绞关石前的堤岸条石上有一个石槽,这应该是嵌入闸板用的闸门槽。 ▲河堤南岸的闸门槽和绞关石 同样,在河堤北岸的对应位置上也有闸门槽,不过闸门槽后仅有一块较长的绞关石,没有另一块绞关石的踪迹。 ▲河堤北岸的绞关石 只有一块 这三块绞关石,当年不知放行过多少从江南远道而来的粮船,如今他像一个残臂,早已没有了举起船闸的力量,但残破的石面留下了历史沧桑的印迹,粗壮的石臂彰显着澄清闸曾经的恢弘壮观。 古迹寻踪:镇水兽 来到万宁桥,您一定要看的,就是万宁桥下河堤南岸的镇水神兽,它和德胜桥的镇水神牛和崇文区镇海寺的「 ”镇海铁龟”合称老北京的「 ”镇水三宝”。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扩建北京城,通惠河上游玉河段被圈入皇城内,漕运船只不能再驶入积水潭,只能到达东便门外的大通桥,大通桥成了通惠河新的终点,取代了万宁桥的地位。 ▲东便门及大通桥 1924年 明清后期,后门桥还是北京南北陆路交通的必经之地,但随着时间推移,后门桥河道逐渐淤塞、废弃,桥东西两侧原河道上增加了许多建筑物,桥身下半部被埋入地下,逐渐被人们遗忘,斑驳古老的桥栏安静地卧在地安门大街旁,栏上雕刻的花纹依稀可见。 ▲万宁桥斑驳古老的桥基和桥栏杆 2000年,政府对后门桥进行了大规模修整,疏通了河道,修补了桥栏杆,恢复了桥名——万宁桥,并在桥畔建了石碑。在这期间就挖出了被埋多年的四只镇水神兽。 ▲万宁桥下的四只镇水神兽 桥东北岸的一只磨损严重 这四只镇水兽姿态不一,桥东两只趴在岸沿上,伸头成伏岸望水的姿势,据传有通过桥孔望水势的寓意;桥西两只则是用有吸盘的爪紧贴岸墙,身体的一侧挂在岸沿外,大有了解水势、保一方水运平安之意。其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只,兽身的花纹、鳞片、脊梁、牙齿都清晰可见。 ▲桥下几只镇水兽近处细节 传说龙生九子,各不相同,镇水兽就是其一,能镇伏桀骜不逊的桥下「 ”水怪”。有的称其名叫螭,嘴大,肚子能容纳很多水,在建筑中多用于排水口的装饰,称为螭首散水。 ▲故宫的螭首排水口 也有的,称其为「 ”趴蝮”,也叫蚣蝮,传说形象似龙非龙,平生最喜欢水,伴水而居。修桥之时,将其放于桥头或桥身,寓示大桥会永避水害,长存永安。 ▲万宁桥下镇水兽 如今,运行了700多年的后门桥依旧伫立在什刹海旁,依旧能承担现在的交通负荷。 静立桥旁,仿佛能看见700多年前的元朝国都中心,什刹海上,万艘粮船,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盛景。 您去什刹海都逛了哪些景点? 欢迎关注我们明天放送的短片《万宁桥 什刹海边的真古迹》 也欢迎关注我们的北京高阶旅游指南之二——逛南锣鼓巷少人知晓的北河胡同 本文图片部分源自网络,侵删。 参考文章: 王劲韬,薛飞.元大都水系规划与城市景观研究.《中国园林》 宋濂,元史·河渠志 宋濂,元史·郭守敬传 元代通惠河 京杭运河的最后50里 长人北京,万宁桥和澄清上闸遗迹——通惠河从什刹海进入玉河的通水孔道,新浪博客 跟着老北京民谣逛什刹海 西城文物大数据|元代通惠河 京杭运河的最后50里 元代奇人郭守敬 兢兢业业的科学家 德胜桥 也曾荷菱遍湖 也曾稻香阵阵 清明寻柳:柳荫街前 为何江南游子痛哭流涕?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我有一张面值5000元的阿根廷比索如何兑换成货币 我有一张面值5000元的阿根廷比索如何兑换成货币下一篇:关于广东端午节的习俗 关于广东端午节的习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