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萧红的简介和作品 民国四大才女之萧红的三个男人 是创作灵感源泉

导语:简介 萧红,1911年6月2日出生于黑龙江呼兰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求学。她接触到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其受到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0年,萧红因为反对包办婚姻而逃离家庭。和中学同学住在一起后被抛弃,怀孕了。她被困在一家旅馆里,尴尬地向报纸投稿。于是,

简介

萧红,1911年6月2日出生于黑龙江呼兰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8年在哈尔滨求学。她接触到五四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尤其受到鲁迅、茅盾和美国作家辛克莱作品的影响,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0年,萧红因为反对包办婚姻而逃离家庭。和中学同学住在一起后被抛弃,怀孕了。她被困在一家旅馆里,尴尬地向报纸投稿。于是,她遇到了报社的小君,两人相爱了。萧红也走上了写作的道路。萧红一生遭受冷遇。她作品中最成功的小说是《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国小说百强之九。

萧红被誉为“三十年代的文学女神”,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命运最悲惨。她也是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个性的作家。她一生拒绝付出,拒绝平庸,这不仅体现在她对传统社会的抗争和对爱情自由的追求上,也体现在她的文学创作上。无论是题材的选择还是手法的运用,萧红都拒绝有成功的方法,另辟蹊径,坚持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萧红第一次如此生动地将人们的生活状态、习俗和文化带入文坛,使文坛变得陌生而无限新奇。

一生

小红童年不好,母亲早逝。父亲张廷驹有了第二任妻子后,继母梁雅兰与萧红兄妹并不亲密。据黑龙江大学小红研究中心副主任叶君介绍,他的父亲张廷举在当时担任呼兰小学校长、大众出版社社长、省教育厅书记。小红妈妈去世后,家里变坏了。张廷举既不能兼顾工作,又不能兼顾家庭。她心情不好,对孩子态度不好。这些都给小时候的萧红留下了影响。

小红在家里最喜欢的是她的祖父张伟珍。叶君说:“她经常和爷爷在后花园玩游戏,种花、种菜、拔草、捉蝴蝶等等。这个后花园就是后来出现在《呼兰河传》里的大花园。奶奶去世后,小红搬到爷爷家,爷爷教她读诗。祖父给了她无忧无虑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成就了她未来的文学想象。”

小学时,小红的作文经常被老师表扬。叶君透露:“同学们记得她的一篇作文《雨》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复杂的家庭环境导致萧红的性格叛逆,懂得反抗。张廷举曾为萧红定过婚,劝她小学毕业后放弃学业结婚。小红想上中学,逼着父亲做出让步。叶君恢复了当时的一些细节。“萧红在家被动奋斗一年没有结果。据说如果家里不答应上学,就会效仿小学生,成为呼兰天主教堂的外国大妈。”

1928年,萧红在哈尔滨读中学时,展现了自己的文学才华,在学校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叶君说:“萧红在校刊上发表的作品是一首名为《吉林之旅》的诗,原文不存在。大意是记录全班同学在吉林春游的感受和热闹场面。在此期间,她喜欢阅读鲁迅、茅盾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美国作家辛克莱的《屠宰场》也对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记者提到萧红中学时深受五四运动和新文化的影响,参加了五卅运动和1928年反对日本修铁路的学生游行时,叶君说:“在五卅运动中,萧红参加了为支持五卅运动而举行的募捐和慈善演出。当时,她还在慈善剧《傲霜分行》中扮演一个小女孩。1928年,游行中散发了传单。”

萧红并没有放弃读初中的想法。当时她遇到了一个表妹,叫卢哲顺。他当时是哈尔滨何西大学的学生。遇到萧红后,他鼓励萧红去北平读书。萧红和刘哲顺在北平求学期间,因为陆家断绝了经济来源,不得不回到哈尔滨。在一些书中,叶君认为他们对彼此有好感似乎是不真实的。“萧红当时和王恩佳有约,萧红的初衷是去北平读书。陆到北平后,提出同居,被萧红拒绝。”

1931年1月,萧红寒假回到呼兰,被软禁,与家人断绝关系。二月底,小红去了北平,不久未婚夫王恩佳追她到北平。3月中旬,小红和未婚夫离开北平前往哈尔滨。

两个人住在一起。萧红怀孕后,王恩佳消失了。王恩佳的人物形象很负面。叶君介绍:“王恩佳是哈尔滨三宇小学的老师。和小红谈恋爱的时候,在哈工大夜校读书。小红和王订婚之初并没有恶感。这两个家庭互相适合。不过,王恩佳有一些婉的习惯。后来萧红无意中发现自己有抽烟斗的坏习惯,心里有些恶感。萧红话里的王没有负面评价。应该是本性善良的人。最后,他把小红遗弃在东兴顺酒店。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材料可以解释这是怎么回事,所以这是一个谜。”

小红当时很大,只能住东兴顺酒店。酒店老板强迫小红还债。“因为他欠了400大洋,”叶君解释道,“老板看不到还钱的希望,就声称要卖给道外圈还债。”

萧红和萧军的爱情和分手的故事已经讲了很多遍了。许多人认为萧军救了萧红,但在叶君看来却不是这样。“萧军在萧红面前确实有‘救世主’的优越感。事实上,1932年从东兴顺大酒店逃出来,并不是源于对小君的营救,而是源于哈尔滨的水灾,萧红最终被红十字会的难民船救出。但是,离开东兴顺大酒店后,小君确实接受了怀孕的小红。并开始同居。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君是有拯救的力量的。”

萧红和萧军出版了《迷航》,这是一本藏书。他们很崇拜鲁迅,经常和鲁迅通信。看完他们的作品,鲁迅邀请他们去上海。到达上海后,在鲁迅的指导下,萧红出版了小说《生死场》

萧军在八月出版了《国家》。他们的作品被鲁迅收录在《奴隶系列》中。在叶君看来,《生死场》描绘的是东北农村的荒野。是萧红极具天赋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生死场》取材于萧红被软禁在阿城张家地主庄园的那几个月的故事。“从某种意义上说,与抗战的关系不是很大。小说写的是东北农村底层人民黑暗的生活状态。”

作为卢蒙的弟子,叶君说:“萧红延续了鲁迅的自由主义立场。她认为作家属于全人类。作家的写作总是面对人类的无知。萧红晚年的《马伯乐》明显继承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有学者指出,鲁迅的《阿q正传》是一部“精神胜利法”,而马伯乐的马伯乐是一部“精神失败法”,这里面就有传承。”

萧红和萧军在上海的时候,感情已经破裂了。两人相识一年,萧军回青岛,萧红去东京。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萧红遇到了她人生中的第三个男人,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根据叶君的回忆,萧红和端木蕻良是在上海七月筹备会上认识的。“萧军一开始和端木关系还算友好。但三人在一起,被怀疑有“瓜田李霞”之嫌,关系恶化。端木真的很欣赏萧红的文采。至于最后在一起,就比较复杂了。小君和萧红关系的破裂,有着必然的关系。”

与萧军分手后,萧红爱上了端木蕻良,在当时的文坛上饱受诟病。叶君说:“当时,左翼文坛的人们普遍不喜欢端木蕻良。萧红和端木结婚后,立刻被友情封杀。以前和她、小军一起来来去去的作家朋友,大多都没有来来去去。”

萧红和萧军于1938年2月在Xi正式分手,萧红和端木蕻良于1938年5月在武汉结婚。当时,萧红怀上了萧军的孩子。如上所述,萧红怀上了王恩佳的孩子,被萧红收养到一个家庭,但萧红和萧军的孩子在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叶君说,孩子的死因仍然是个谜。“1938年秋,带着小君的孩子出生在重庆江津白沙镇。分娩三天后,萧红悄悄对前来探望的白朗说,孩子昨晚因惊厥而死。前一天,她向布兰科要止痛药。说他牙疼。布兰克给了她药片。孩子的真正死因仍不清楚。”

小红在重庆逗留期间患了肺结核。她在同一时期写了很多回忆鲁迅的文章,1940年初随端木蕻良来到香港,这也是萧红人生的最后一站。

萧红在香港呆了一段时间,但是当战争蔓延到香港的时候,萧红的病情变得很严重。至于萧红的死因,叶君解释说,他是误诊致死的:“洋河医院的医生认为,萧红的咳嗽伴有肺结核是由于喉咙有肿块,需要做手术。端木玉向他解释说,肺结核患者是不能做手术的,但对方却一意孤行。虽然手术成功,但没有发现结节。由于战时缺乏医疗和药物,小红的病情迅速恶化。如果不是手术,小红应该不会死在香港。”

在萧红写的很多故事中,罗是最后一个陪伴萧红的人,甚至他们之间还有爱情。但解释说:“罗和萧红在一起44天,但我觉得他们之间没有爱情,因为没有材料可以说明罗一个人的说法不靠谱。端木蕻良要跑医药费。萧红躺在病床上,怕端木自暴自弃,端木已经八天左右没有和萧红在一起了。让萧红对他感到不满和失望。萧红去世时有端木蕻良陪伴。罗那天回宿舍去了”

萧红临终时留下遗言:“我将永远活在蓝天碧水里,把‘红楼’的一半留给别人写。半辈子都遇到了冷眼...它不甘心,也不愿意先死。”关于“白眼”和“半个红楼”,叶君认为“白眼”不是具体的指称。指的是萧红的苦难。“半个红楼”有很多解释。首先,冯雪峰想写一部关于红军长征的小说。但是我没有完成。小红和她的朋友想完成合作。我觉得这有些牵强。“在我看来,‘半个红楼’指的是萧红失败的写作计划。临终前,她还说我所有的不幸都是因为我是女人。从东京回来后,萧红的女性意识被大大唤醒。"

主要工作

小说:《跋涉》、《生死场》、《桥》、《牛车》、《旷野呐喊》、《马伯乐》、《呼兰河传》、《牵手》、《小城三月》、《萧红的短篇小说》

散文:萧红散文,忆鲁迅先生,《萧红书信集笔记》,《萧红文选》,《萧红散文选》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天意弄人 朱祁钰痴心不改立杭氏之子为太子 怎奈天意弄人下一篇:植物工厂 探访中国首家植物工厂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