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萧红是什么作家 女作家萧红在爱情路上一错再错

导语: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民国女作家萧红堪称智商极高、情商极低的“第一恶业女”。她不是美女,也不是文学战士;她只想做自己,但她永远做不了自己。她的一生都在与疲惫和动荡作斗争。虽然她的文学创作部分地成就了她,但并没有完全改变她的悲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民国女作家萧红堪称智商极高、情商极低的“第一恶业女”。她不是美女,也不是文学战士;她只想做自己,但她永远做不了自己。她的一生都在与疲惫和动荡作斗争。虽然她的文学创作部分地成就了她,但并没有完全改变她的悲剧命运。无论她深爱的祖父,她所依赖的恋人——她所尊敬的吕镇顺、王恩佳、萧军、端木蕻良,还是鲁迅,都不可能成为她永远的救世主。

《我是红楼梦里的疯姑娘》

1980年,聂绀弩在《忆我与萧红的一次谈话》中介绍,他与萧红有过一次谈话:“萧红,你是个才女。如果考武则天,能考多高?很难说。简而言之,当你在唐桂辰前后,你永远不会接近毕全真。”萧红笑着说:“你完全错了。我来自《红楼梦》,不是镜中花。我就是《红楼梦》里的疯姑娘香菱。”

香菱,本名甄连赢,是甄印石的独生女。3岁那年元宵节,她在观看社火灯笼时,因对家奴照顾不当,被人贩子拐走。后来,她落入薛宝钗的哥哥“聋霸王”薛蟠之手。和香菱一样,萧红的一生也是可怜的。但与香菱的不幸不同,萧红的不幸主要源于她对“痴情女子遇心碎者”的盲目追求和错误选择。

1911年6月2日,萧红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富裕家庭,她的本名为荣华,学名为秀欢。传统生活认为她卑鄙、不吉利。她从小就受到祖父张伟珍的宠爱,但她的父亲张廷举对她更是漠不关心。1919年8月,母亲蒋玉兰去世,留下萧红和三个弟弟。同年12月,张廷举做了第二任妻子。

1925年,14岁的萧红嫁给了省防军第一任首领王的次子王恩甲。1926年,萧红上初中时,因为父亲的阻挠而辍学。她迫使父亲屈服,成为一名修女。1927年,她进入哈尔滨东部特区第一女子中学。师范毕业的王恩佳,当时是一名小学教师。他在学校看望了小红,小红也给他织了一件毛衣。父亲去世后,萧红去悼念孝。

1928年冬,17岁的萧红结识了与自己有着远亲关系的哈尔滨何西大学堂妹卢振顺。在已经结婚的卢振顺和已经包办婚姻的王恩佳之间,萧红的情感偏向于前者。1929年,祖父张伟珍去世,萧红对养育家庭没有一丝留恋。1930年,为了坚定萧红反抗包办婚姻的决心,卢振顺从何西大学退学,前往北平一所中国大学学习。19岁的萧红离家出走,与卢振顺婚外同居。

第二年春节前夕,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和经济实力的卢振顺迫于家庭压力,带着小红回家。痴情女子萧红个人依附男权家庭和个人依附男权家庭的陆振顺之间有一段没有基础的浪漫爱情。

在根深蒂固的男权社会,人们可以对“不换钱”的男人给予原谅,但不会对背叛男权社会的弱势女性表现出理解。因为私事离家的女人是没有出路的。只要她走出家门一步,门就会永远在她身后关上。萧红,一个20岁的成年女性,似乎不太理解也不太在意最明显的社会常识。和卢振顺分手后,她还是一次又一次做出盲目愚蠢的选择。

春节过后,萧红再次逃到北平,与她有着不变旧情的未婚夫王恩佳追到北平。3月中旬,小红和王恩佳回到哈尔滨。王恩佳的哥哥王大成无法容忍小红一次次离家出走,代替弟弟解除了婚约。小红代表哥哥起诉王大成与妻子离婚。王恩佳对哥哥的名誉一丝不苟,承认解除婚约是自己违背意愿的主张。萧红败诉,第二次与王恩佳分手。

萧红半年前和卢振顺一起离家出走,现在又要和未婚夫打官司,因此被视为“怪物”,成为饭后八卦的对象。她的弟弟妹妹受不了舆论的压力,于是出国留学。担任巴彦县教育督学的张廷举担心再婚的妻子管不住萧红,于是举家迁往阿城县富昌豪屯老家。富昌豪屯的这段生活,为萧红后来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今年秋天,萧红出于同情,劝叔叔不要提高房租。叔叔打了她一顿后把她锁在了一个空的房子里,并发电报催促张庭菊回家掐死萧红安葬,以免危及家人。嫂子和阿姨趁着夜深人静撬开窗户,偷偷放了萧红。20岁的小红逃到哈尔滨后,找到了当时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读书的王恩佳。他们一起住在东兴顺大酒店。

1932年春节,王恩佳把萧红一个人留在酒店。萧红卖了货,去了北平。刘振顺打电报给中学同学李,让他就近照顾他。王恩佳春节回来,发现小红不辞而别,追着他回北平。当王恩佳的母亲知道儿子和小红在一起后,切断了经济资助,王恩佳不得不和家人妥协。怀孕的小红遭遇了第二次爱情悲剧。

萧红在短篇小说《弃子》中写道:“已经七个月了,我欠了400元。王粲先生没有回来。男人当然是走了,要和女人算账……”那是她自己的真实写照。

多年来我一直是个受气包

1932年6月,在东兴顺宾馆被扣为人质的萧红向哈尔滨国际协会副刊编辑裴新元提出要求。裴、、等文艺青年纷纷到宾馆看望萧红。其中有一个叫三郎太的已婚男人,本名刘洪林,后来他的名字叫萧军,21岁的萧红给26岁的萧军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首被随意抹黑的小诗:“清溪在那边唱,这里叶绿,姑娘,春天来了!去年在北平,正是吃青杏子的时候。这一年,我的命运比青杏还酸?”

同年8月,松花江决堤,萧红去了逢云有一线希望而逃出酒店投靠的培新园。被疏散到医院分娩后,小军因为没钱支付住院费,用刀子逼着医生救人。孩子出生后不久就被送人了。

萧红出院后,她和小军开始了新一轮的婚外同居。这种被萧红称为“没有青春只有贫穷”的生活,原来是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她不厌其烦地记录在小说《上士街》中。从小军保存的照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对年轻夫妇的幸福。他们被留在哈尔滨的中心街道,在优雅而安静的俄罗斯花园,在河岸上绿树成荫的树下,在碧波荡漾的松花江里。

1934年6月11日,萧红和萧军应舒群的邀请,搬到了青岛关彝路1号的一栋两层小楼里,当时他已经是共产国际在东北的联络员和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员。11月初,两人被舒群逮捕后离开青岛前往上海。12月19日,鲁迅在梁园宇酒家做客,特别向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介绍萧红、萧军。

1935年12月,中篇小说《生死场》,原名《麦田》,以“奴隶系列”的名义在上海出版,这是第一部署名萧红的作品。鲁迅在序言中称赞:“北方人民生而坚强,死而奋斗;对女性作品的细致观察和离经叛道的书写,增添了许多明亮和新鲜感。”

所谓“越轨写作”,主要是指萧红对男女爱情的狂放描写。在小说中,当金枝被青春蛊惑与叶澄约会时,他写道:“男人都疯了!他的大手对另一个肉充满敌意,试图吞下它并破坏热肉。尽量填满血管,就像他在一具白色的尸体上跳动一样……”

随着文学创作的初步成功和经济生活的初步改善,萧红和萧军处于决裂的边缘。这时,萧军和一个叫陈娟的女人被蒙在鼓里,他和萧红的冲突越来越激烈,直到打起来。关于这件事,萧红在《幽怨》一诗中写道:“我不是女孩子,没有红唇,穿着厨房带来的油腻衣服。漂泊一生,我没有少女的美心。”

胡风妻子梅芝在《爱情的悲剧——忆萧红》中回忆,朋友在咖啡店见面时,萧红对着自己蓝色的左眼解释:“没什么,我不好,我遇到了很难的事。”萧军在一旁斥责道:“你为什么要替我隐瞒?我玩过!”

当年追随萧红的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在《萧红评论》中说,萧红和萧红的关系中,萧红是一个“被保护的孩子,管家,什么都做的杂工”。她在小军当了多年的“仆人、妾、密友、受气包”。

只想过正常的家庭生活

1936年7月,萧红在鲁迅等人的建议下去了日本。在日本写给小军的情书中,她说:“你是世界上真正了解我、爱我的人!因为这个原因,也是我自己痛苦和你痛苦的来源。然而,我们不能让痛苦永远咬着我们,所以我们必须寻求各种解决办法。”

今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次年1月,萧红回国,与萧军短暂和好。当小军遇到已婚妇女徐月华时,他们再也活不下去了。抗战给了萧军抛弃萧红最神圣、最坚韧、最宏大的理由。萧军在《从临汾到延安》中记录了两人分手前的争吵:

萧红:“你要打游击战吗?那不会比真正的游击队员更值钱。在牺牲的情况下,以你的年龄、生活经历和文学天赋...这个损失不仅仅是你自己的。我不仅为了“情人”的关系劝退了你...这是对我们文学事业的思考。”

小军:“人总是一样的...谁该等着发展他们的‘天赋’,谁该去死?”

经过多次争吵,原本想去五台山打游击战的萧军搬到了延安。萧红、端木蕻良随丁玲率领的西北野战兵团到达Xi安。丁玲回忆说,她曾劝说萧红去延安,但萧红拒绝避开萧军,丁玲到达延安后,她把萧军拖回Xi安,试图弥补他们的关系,但她遇到了萧红和端木蕻良在一起。萧红笑着对萧军说:“三郎太,我们永远分手吧!”

1938年4月,萧红和萧军正式分手,萧军的孩子恰好在肚子里怀孕。同年5月,萧红与端木蕻良结婚。主持婚礼的胡风建议这对新人谈恋爱。萧红说过一段话:“说实话,我和端木蕻良没有浪漫的爱情史。当我决定永远与三郎太分离时,我发现了端木蕻良。我对端木蕻良要求不太高。我只想过正常的夫妻生活。没有争吵,没有争斗,没有不忠,没有嘲笑,只有相互理解,爱和体贴。我深深感到,像我现在这样的人,需要更多的名分。然而端木做出了牺牲,我对此非常满意。”

后来的事实证明,在男女私情中屡犯错误的萧红,又一次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婚后不久,日军轰炸武汉,端木蕻良大着肚子离开萧红,只身前往重庆。萧红历经磨难抵达重庆,端木蕻良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她搬了几次家,最后勉强和朋友布兰科住在一起。1938年底,萧红在白朗家生下一个孩子,孩子早早夭折。

1940年1月,萧红随端木蕻良离开重庆,飞往香港。她在贫困和疾病中坚持创作中篇小说《马伯乐》和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12月,她病重,被送往医院。她被一个庸医误诊了,所以不能说话。根据罗的《萧红传》记载,萧红生前在一张纸上写道:“半生缘已冷遇...我先死,不甘心,不甘心。”

在萧红去世前的44天里,比她小6岁的罗一直守护着她。端木蕻良基本上没有尽到丈夫的职责。文学评论家李健吾得到消息,在《翠花录》中写道,印象最深的四位女作家是丁玲、凌叔华、林银辉和萧红。“最穷的‘萧红’好像是一个花蕾,还有希望长成大树,但虫子咬了根,一直挣扎着活下去……”

从1927年到1942年,萧红已经“离开”了15次以上。她曾在哈尔滨、北京、青岛、上海、东京、武汉、临汾、Xi、西安、重庆和香港等地生活过,从未在一个地方生活过两年以上。“我一直在努力生活”成了萧红的生活常态。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刘清扬 “女权旗帜”刘清扬爱得很纠结下一篇:贝鲁特大屠杀 82年贝鲁特大屠杀:一次爆炸案诱发以色列报复杀戮千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