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参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国所谓的“参战”是怎么一回事

导语:也许我不知道1917年3月14日,北京政府宣布从此正式与德国断绝外交关系,并宣布收回天津和汉口的租界,停止向德国支付赔款和欠款。这一决定是由参议院和众议院投票决定的。国会研究部追随段,主张绝对“加盟”。1914年7月,国际

也许我不知道

1917年3月14日,北京政府宣布从此正式与德国断绝外交关系,并宣布收回天津和汉口的租界,停止向德国支付赔款和欠款。这一决定是由参议院和众议院投票决定的。国会研究部追随段,主张绝对“加盟”。

1914年7月,国际形势突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去不去打仗?如果开战,你会打哪一边?这些问题对中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中国一开始选择置身事外

1914年8月6日,北京政府宣布中立,希望欧洲战争不会伤害中国。为了防止列强在中国争杀,北京政府还颁布了《中华民国域外中立条例》24条:“交战国不得侵占中国领土领海或在中国领土领海内进行战争;在中国的陆海各处,没有人可以依靠它作为攻击敌人的基地。所有交战国的军队、军械和物资不得通过中国的领土和领海。违反前款规定的,应当听从中国官员的解除武装。”“如果交战国破坏中国的法律法规,如果中国用各种手段阻止,就不能算是挑衅行为。”

显然,中国政府的规定完全符合国际法中的中立国原则。如果各方都按照国际法原则行事,中国的主权应该得到保护。

那么,选择中立有什么好处呢?

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来看,中国保持中立是自然选择,符合中国国情。

第一,战争与中国没有直接关系。无论德国或奥地利或英国或法国,都没有人性或正义。他们都是侵略中国的强盗。中国不需要为大国工作。此外,参加战争对中国没有直接好处。

第二,中国力量薄弱,没有力量加入任何一方战斗,也没有力量阻止任何一方在中国肆无忌惮地行动。

第三,害怕与西方大国开战。近代以来,在反抗列强侵略的战争中,中国屡遭列强和国家的挫败、挫折和屈辱,使中国人对西方列强产生了潜在的恐惧和回避。

然而,参与战争和中立都需要能力。由于中国没有实力参与战斗,中国很难通过中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在弱肉强食的时代,中国置身事外只是一厢情愿。

当时欧战双方虽然都有少量军队在中国,但由于中国距离欧洲战场较远,不会对战争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中国对战区的限制得到了战争双方的认可。按理说,欧战双方都有这个意向,看来远东战争是可以消除的。然而,中国限制战区的希望遭到了日本的反对。此时,大国卷入欧洲战争,无暇东顾。日本希望战争尽快烧到亚洲,并借此机会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8月7日晚,日本内阁通过了参战决定。8月8日,也就是中国宣布中立的第二天,日本舰队在德国租界胶州湾沿岸出现了声势浩大的阵势,准备趁火打劫。8月15日,日本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限制其在8月23日前将胶州租赁土地交给日本。8月23日,日本向德国宣战。9月2日,日军在远离胶州湾的山东半岛北岸龙口登陆。

为了限制战争在中国的蔓延,软弱的中国政府再次让步,被迫在自己的领土上划定战区,以限制日本的活动范围。9月3日,北京政府注意到各国部长的声明,将龙口、莱州以及连接胶州湾的周边地区划定为“战区”。

然而,日本对此充耳不闻。登陆日军沿铁路西进,占领济南,控制吉焦铁路,最终于11月7日攻占青岛。

面对中国的抗议,日本甚至警告中国政府:“中国的任何抵抗都将被视为援助日本的敌人,中国必须为由此产生的所有严重后果承担责任。”至此,中国政府的一切努力化为乌有,避免战争的愿望终于化为乌有,陷入了“中间而不立”的境地。

从中国政府来看,英法俄对抗德奥意对中国利益影响最大,充满变数。当时日本对山东的觊觎是显而易见的。

据当时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说,袁世凯曾预言日本可能通过战争夺取胶州湾和胶济铁路。为了避免这一结果,袁世凯向英国驻华大使朱尔典提出,他想参加战争,并愿意提供5万军队与盟军一起围攻青岛,以收复胶州湾和吉焦铁路。然而,朱尔典认为与中国合作是多余的,并拒绝中国加入战争的请求。当然,狡猾的日本对中国的意图有着敏锐的眼光,甚至坚决反对这一计划。

为什么日本强烈反对中国参战?因为如果中国开战围攻胶州湾的德军,会阻碍日本攻占青岛进而控制山东的企图;与此同时,长期亲英美的袁世凯政府,也将与英美走得更近。这显然不利于日本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日本外相加藤高明警告中国驻日公使卢:中国是中立的,没有理由准备战争。加藤高明还欺骗鲁于宗说:“这是为了永远维护东亚和平,他没有侵占土地的野心,他是真心对中国表示友好,所以我先宣布一下。我衷心希望中国政府真诚信任日本政府,有幸推动真诚的商业。”

因此,被英国的反对和日本的胁迫蒙蔽了双眼,再加上云南的国防运动爆发,袁世凯急于安定下来,不再考虑参加战争的问题。

中国第一次参加战争的想法已经死了

随着战争的进行,英法俄盟军意识到战争在巨大消耗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结束,他们在赢得战争时面临许多困难。因此,为了聚集更多国家对抗德国,驱逐德国在中国的利益,协约国想敦促中国参与对德战争。

1915年11月7日,英国公使朱尔典和俄罗斯公使库彭西向中国提出,希望中国向盟国提供武器出口,条件是他们要借钱给中国,帮助中国扩充军火库。

得到消息后,日本惊慌失措,几乎用尽一切手段和力量阻止中国参战。日本驻华公使易立即被命令向中国外交部提问。北京政府畏首畏尾,不敢正面回答,甚至回复日本“经调查,此事不实,英俄未提出任何建议”。后来虽然承认俄罗斯曾希望中国能向其提供武器,但因为阻碍中立而拒绝。

面对日本的询问,为了避免在关键时刻失去日本的支持,英国也表示没有与中国就参与战争进行谈判。随后,日本向英、俄、法三国政府宣称,日本在中国处于特殊地位,西方三国必须征得日本同意后,才能在中国问题上采取行动。最后,协约国不仅拒绝中国直接参战,还让日本主导协约国的远东政策。

中国第二次参战的尝试也以失败告终

1917年初,德国宣布,无论是交战国还是中立国的船只,都会遭到德国潜艇的攻击,这就是所谓的无限制潜艇战。德国扩大战争的政策损害了美国在海外的利益。1917年2月3日,美国宣布与德国断交,并向中国通报了这一情况,希望采取一致行动。美国的这一举动将中国参与战争的话题摆到了桌面上。

这一次,日本改变态度,敦促中国与德国断交。中国向德国抗议的当天,日本外相告诉中国驻日公使,没有必要先提抗议,也没有必要等德国对抗议的回应。相反,它可以直接宣布外交关系,并强烈鼓励中国尽快加入战争。

为什么日本从根本上改变了对中国参战的态度?

第一,袁世凯死了,中国政府的实权掌握在军阀段手中。段是亲日派。如果中国开战,日本可以通过段加强在中国的势力。

第二,日本得到西方列强的承诺,继承德国在山东的利益,它赞成中国参战,以换取列强的进一步承认。

列强单方面支持中国参战的时候,中国发生了一场大辩论,外交官、政治家、军事将领和各行各业都参与其中。虽然众说纷纭,没有达成共识,但主流意见还是建议中国应该参与对德战争,从小角度着眼,以应对日本,在战后和平会议中占据一席之地;从长远来看,就是加入国际社会,走向国际化,让中国在世界新秩序中有发言权。

1917年8月14日,经过大约半年的斗争和争论,中国政府向德国宣战。此时距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18年11月11日还不到一年零三个月。

虽然中国是参与国,但没有向欧洲派遣作战部队

1917年9月14日,中国政府正式宣布愿意出兵法国参战,提出中国可在6周内向法国派遣2万至3万名士兵。然而,由于日本没有为盟军派遣一兵一卒到欧洲战场,日本也不希望中国出兵。在包括日本在内的西方列强的极力阻挠下,中国最终没能出兵参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向欧洲战场派遣了大量劳工,为盟军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因为中国没有出兵参战,所以被称为“不战而屈人之兵”。至于盟友,有人嘲讽中国是“理论斗士”。参加巴黎和会的日本代表甚至指责中国“不出兵、不宣战、不邀请、不设席位”。

中国虽然没有出兵参战,但却“以工代兵”,向欧洲战场派遣了大量的工人,向同盟国的一些国家输送了大量的粮食,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都说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一个特殊的战争国家,但是作为战胜国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对待,中国的战争目的根本没有达到。这是一个屈辱的战争国家和屈辱的胜利国家。

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一直扮演着极其恶劣的角色,是列强中欺凌中国的第一恶,也是中国最危险的敌人。一战爆发后,日本借对德宣战之名攫取山东权益,实现了扩张野心。在中国参战问题上,日本的一再阻挠是中国参战的最大障碍。中国试图通过参战来解决山东问题,为一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日本在巴黎和会上受尽屈辱,未能收回山东主权。在今天的中国,我们仍然应该警惕日本。

面对战争,任何主权国家都应该有权选择去哪里。但是,中国参加一战不是自己决定的,而是被大国控制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战争的道路是曲折的、艰难的、漫长的,让人心酸、叹息、深思。我们必须永远记住,弱国没有外交,在国际事务中没有发言权。历史告诉我们,富强是硬道理,软弱被欺负,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只有成为强国,才能维护领土主权和国家统一,才能与世界各国平等相处,才能在世界舞台上拥有应有的地位。

中国参战虽然包含了跟强随大流的因素,但在巴黎和会上并没有得到平等的对待,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然而,中国的选择本身是积极的、开创性的。

第一,通过参加战争,废除了与德、奥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为近代中国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打开了先河;二是停止或推迟庚子赔款等向德国借的利息支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广义而言,中国获得了进入国际社会的入场券,首次以战胜国身份参与国际关系体系的重新布局,成为国际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与国际社会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制度联系。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典故出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下一篇:假面饭店凶手究竟是谁 《假面饭店》剧情简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