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女子将遗产留给狗 女子将遗产留给狗 这次这样的事发生在中国

导语:在某些爱狗的人眼中,狗不仅是宠物,也是自己的家庭成员,很多人对待自己的狗狗甚至比亲人还要亲,可是即便是对狗狗再好,但你见过把遗产留给狗狗的吗?就在最近,湖北宜昌三峡公证处接到了一个女子“特殊”的咨询:要怎样才能将自己的遗产

在某些爱狗的人眼中,狗不仅是宠物,也是自己的家庭成员,很多人对待自己的狗狗甚至比亲人还要亲,可是即便是对狗狗再好,但你见过把遗产留给狗狗的吗?

就在最近,湖北宜昌三峡公证处接到了一个女子“特殊”的咨询:

要怎样才能将自己的遗产留给两条爱犬?

这下子,可真正难倒了工作人员……

两条爱犬成了她的精神寄托

58岁的赵女士是宜昌城区市民,近日,她前往三峡公证处咨询有关遗产处置的问题。

赵女士称,她一直单身、独居,父母已经去世多年,也没有兄弟姐妹,平时就和家里养的泰迪和拉莫拉多相依为命。特别是退休以后,这两条5岁多的狗就成了她的精神寄托。

网络配图

湖北尚未有遗产赠给动植物的案例

最近,赵女士觉得自己身体不好,就想立一个遗嘱,等去世后委托别人把现在住的房子卖掉,然后把钱留给两只狗继承。赵女士的房子位于中心城区,有60多平方米,价值约60万元。

记者在公证处见到赵女士,她只透露自己是一家街办企业的退休工人,也没有值得托付的朋友,最割舍不下的是就是两条狗。

三峡公证处的一名公证员表示,他从事公证几十年,还是第一次遇到把遗产赠给爱犬这种诉求。

网络配图

事后,他也向省里的公证部门咨询问类似事情该如何办理。

据了解,目前,湖北省还没有一例将遗产赠给动植物的案例。

公证处:很理解,但爱莫能助

三峡公证处的主任严继宁表示,在我们国家的《继承法》里,继承人是以人为主体的,狗作为动物,无法作为继承的主体。

尽管他很理解赵女士的想法,但因无法可依,的确爱莫能助。

对此,湖北民基律师事务所的主任殷书国律师表示,这涉及到一个法律体系的问题。

根据不同民族资产的传递习惯,有些西方国家的植物、动物可以通过其他机构接受遗产,但在中国不行。

同时,这是一个民事行为,法无禁止即可为。

理论上,赵女士可以通过具有法人资质的第三方机构,签订一个财产的赠与管理和使用,来完成意愿。但现实中,不一定有人愿意这样做。

“活得越久,越觉得人不如狗。”

这本来是网友用来自嘲的一句话。

但以上这则新闻让这句话多了一条现实版的注解。

消息传开,网友们也炸锅了

这样的事情还不止一件!

老人将30万遗产留给狗, 三个儿子一分钱也得不到

一位王老太太找上社区居委,说要立遗嘱,死后把自己30万元全部分给自家养的那条哈巴狗,三个儿子一分钱也别想得到。

发生了什么,让老人做出这么惊人的决定?原来老人是被自己三个儿子伤透了心。

在三个孩子还小的时候,王老太太的丈夫就去世了,她一个人依靠捡破烂辛苦把三个儿子拉扯大。然而儿子们成家立业后,一分钱都没给过老人,老人靠在路边摆摊维持生活。后来,王老太太不幸患上肾病,急需用钱,没有一个儿子来医院看她,只有家里的哈巴狗一直在身边陪伴她。

后来,旧城改造王老太太的房子赔了30万,这个时候儿子们才纷纷找上门来要求分钱,老人被他们伤透心不愿给,他们竟把老人关在房间里三天逼她把钱分出来。

好不容易摆脱儿子的王老太太一气之下做出了把钱留给狗的决定,因为在她看来养儿子还不如养条狗!

一网友就留言:百善孝为先,养儿不忘父母恩,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愿付出的人,怎么能有人性可言,老人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是出于伤心所至!

研究发现养宠物带给人幸福感比家人还多

据澳洲网报道,一份最新的研究发现,对于很多澳人来说,养宠物带给他们的幸福感比家人带来的还多。

报道称,澳洲国民银行研究发现,饲养一只宠物狗、宠物猫或者其他宠物,在提高满足感、人生价值以及幸福感方面可以起到压倒性的作用。

不少受访者将宠物看做是最能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其次是住房、家庭、个人关系以及人身安全。

养宠物的巨大影响力令在过去5年中追踪澳人幸福状况的经济学家们感到意外。据了解,这是澳洲国民银行首次将饲养宠物当做季度幸福感调查报告中的问题。

“它清楚地表明了人们与宠物关系的深度。它似乎不仅仅是陪伴,而是一种减少压力的更深层次的关系。”国民银行行为经济学主管皮尔逊称,“宠物会完全信赖我们,这给予一种使命感。此外,宠物给予的爱是无条件的。”

据了解,约3/5的澳大利亚家庭饲养宠物,是全球饲养宠物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

对此,皮尔逊指出,繁忙的工作意味着人们通常与邻居或者上一代没有紧密的联系。调查发现,当出现情感危机时,令澳人感到可以指望的人平均只有3个人,但出现经济危机时平均只有两个人可以依仗。

此外,在对2000名澳成年人进行调查后,国民银行还发现,收入越高的人,拥有的幸福水平也最高。

“幸福感会在人们40多岁时进入低谷,这个时间段是人们感到经济压力与工作压力以及责任感最大的时候。”皮尔逊称,“幸福感会在50岁的时候开始回升,直至人们进入到80岁。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会改变对生活的看法并重新评估什么是重要的事情与成功”。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乐基儿纹身 黎明一家三口同游 黎明与现任女助理的恋爱经过下一篇:素媛原型 素媛真实事件本人照片 素媛原型事件报道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