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奇闻趣事>正文

稹怎么读拼音 元稹的爱情 元稹的读音

导语:唐朝着名诗人元稹的爱情‍‍‍‍‍‍‍‍‍‍‍‍‍‍‍‍‍‍‍‍唐朝着名诗人元稹除了和挚友白居易所流传百世的“元白之谊”,其爱情故事也让后人津津乐道,世人多以痴情不专情来形容他,对于元稹的爱情获得这样评价的原因及发生的故事具

唐朝着名诗人元稹的爱情

‍‍‍‍‍‍‍‍‍‍‍‍‍‍‍‍‍‍‍‍唐朝着名诗人元稹除了和挚友白居易所流传百世的“元白之谊”,其爱情故事也让后人津津乐道,世人多以痴情不专情来形容他,对于元稹的爱情获得这样评价的原因及发生的故事具体如下。

元稹画像

元稹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之一是其结发妻子韦丛,贞元十八年出身官宦家庭的韦丛嫁给了秘书省校书郎的元稹,他们婚后的生活虽然拮据,但习惯安逸高门生活的韦丛并不贪图荣华富贵,相反她任劳任怨、贤惠持家,韦丛和元稹七年的贫贱婚姻生活虽不富裕但相敬如宾、温馨甜蜜,无奈造化弄人,元和四年元稹升任监察御史,困苦生活终于熬过、幸福生活即将开始时,韦丛却因病去世,元稹悲痛交加写下了《遣悲怀三首》等悼亡诗来追思亡妻。

元稹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之二是薛涛,元稹在31岁时相识了大他十一岁的薛涛,但年龄的差异并没有阻挡他们汹涌的爱意。在薛涛自称自己已经老了时,元稹在写给她的诗中写道: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在薛涛早已忘了自己的字时,元稹对她说:当朝女诗人并不多,但洪度你是最杰出的一个。这些字字句句深深打动了韦丛,自此他们开始日日谈诗、游玩各地,这场轰轰烈烈的姐弟恋后元稹返回京城,他不仅带走了薛涛所赠之诗更带走了薛涛一生中唯一的爱情,后来他又做了乘龙快婿,而薛涛回到了浣花溪,这也是元稹的爱情痴情不专情的原因。

‍‍‍‍‍‍‍‍‍‍‍‍‍‍‍‍‍‍‍‍

元稹的读音

这个问题的矛头应该指向“稹”,作为一个明显的形声字,它的读音不麻烦,即使不知道怎么读,也会莫名其妙地读成“真”,但其实,人家读三声“珍”,这字一般很少见,但在唐代文学史中出现频率颇高,只因为唐朝有个大诗人叫元稹,这也算是字凭人贵的一个典型吧。

元稹雕像

元稹,唐朝大诗人,“曾经沧海”的男主角,“巫山不是云”的感叹者,写诗很走心,浅显易懂,但情感真挚,而这种感情真挚的诗句大多是悼念亡妻韦丛所作,也正是因为这些诗,才使元稹在唐朝几万多诗人中脱颖而出。

但元稹诗名流传,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他有一个更有名的好基友白居易。说起白居易来,从小学开始我们就把他李白、杜甫一起说,但其实白居易和元稹才是一个年代的人。白居易大元稹八岁,二人同年考取功名,结下了友谊,而且二人的文学主张也很合拍,经常诗歌唱和,绝对是绝佳的好基友。

另外元稹还和两个比较有名的女人发生过关系,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崔莺莺,因为崔莺莺这个文学形象就是出于元稹之手,而这个故事正是元稹经历的真人真事,崔莺莺也有其人,只不过,年少时的元稹为攀高枝,劈了崔莺莺的腿,现在看来,这段情史算是元大帅哥人生中的一个污点。

另外一个女人那更是声名在外,唐朝三大美女诗人之一的薛涛,当年那可是和元稹流传了一段众人皆知的“姐弟恋”,二人暧昧由来已久,但最终没能厮守一起,很遗憾,但也并不可惜,毕竟命运之手,变幻无常,薛涛没嫁给元稹,也算是薛涛的另一种美好的结局吧。

关于元稹墓志铭

元稹是公元前779-831年人,字微之,今河南洛阳人,元稹是唐朝的着名诗人,家世本来很好,是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的十世孙,元宽是他的父亲,母亲为郑氏。

元稹图片

元稹自幼便聪明伶俐,机智过人,少年时期就有才名在外,他与白居易同科及第,两个人还结为了终生的诗友,感情非常深厚。他和白居易的思想同步,想法也非常默契,两个人共同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世人称为“元白”,诗的作号为“元和体”,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也成为千古佳句,流传至今。

在白居易题写的元稹墓志铭里面可以了解到,元稹的仕途并不顺利,几遭宦海沉浮,因为他性格豪爽,处事不羁,在朝中被贬数次,郁郁不得志,只能把一腔热血放在诗上,被贬数年间,元稹和白居易作诗词多达180多首。在元稹墓志铭里白居易曾这样写到“执友居易,独知其心,以泣濡翰”,者充分体现了元稹和白居易之间的深厚情谊,白居易知道元稹死后,伤心悲痛,泣泪之下写下了这篇元稹墓志铭。在元稹墓志铭里白居易还留下了这样一句话:“心长而运短”,这句话充分表达出了元稹的郁郁不得志,没有办法舒展抱负。虽然元稹在官场上郁郁不得志,但他和白居易却在中华诗坛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他的很多诗词都被后人代代相传,流芳千古。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张骞怎么读 张骞的故事 张骞的读音下一篇:茨威格是哪国人 茨威格是哪个国家的 茨威格的故事介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