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世界史上10大战争 感受战争的恐怖 世界史上10大战争 感受战争的恐怖

导语:世界历史十大战争!感受战争的恐怖。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TOP10.希波战争 发生时间:公元前492~前479年 发生地点:希腊境内 交战双方:希腊VS波斯 战争起因: 公元前500年,起义首先在米利都爆发,接着迅速波及到小亚细亚其他希腊城邦。波斯皇帝调动大军前去镇压。在残酷的镇压面前,起义者顽强抵抗,但终因力量悬殊而遭受失败。公元前492年夏,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欧

世界历史十大战争!感受战争的恐怖。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TOP10.希波战争 发生时间:公元前492~前479年 发生地点:希腊境内 交战双方:希腊VS波斯 战争起因: 公元前500年,起义首先在米利都爆发,接着迅速波及到小亚细亚其他希腊城邦。波斯皇帝调动大军前去镇压。在残酷的镇压面前,起义者顽强抵抗,但终因力量悬殊而遭受失败。公元前492年夏,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欧亚两洲大规模国际战争——希腊、波斯战争爆发了。 战争经过: 公元前6世纪,兴起于伊朗高原西南部的波斯帝国,经过半个世纪的积极扩张,到大流士一世继位时已发展为一个东起印度河、西至小亚细亚、地跨亚非两大洲的奴隶制大帝国。公元前514年,大流士侵占了爱琴海北岸的色雷斯一带,希腊半岛已形成数以百计的奴隶制城邦,其中雅典和斯巴达最为强大。 希波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欧亚两洲大规模国际战争。这场战争前后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结束时间为公元前449年,结果是希腊城邦国家和制度得以幸存下来,而波斯帝国却从此一蹶不振。 希波战争对历史的意义: 希腊人在战争中的胜利首先归因于战争对他们而言所具有的正义性,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巨大爱国热情,促使各邦内部和各邦之间紧密团结;同时也由于希腊重装步兵和军舰技术上的优势以及将领的正确指挥。希腊人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并为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战争进程和结局对雅典城邦制度的发展和雅典的对外扩张影响尤深,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和奴隶制的发展。希波战争所造成的希腊政治格局,对于后来希腊历史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TOP9.拿破仑战争 发生时间:1803-1815 发生地点:欧洲 交战双方:法国、欧洲反法同盟 这场战争可说是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所引发的战争的延续。它促使了欧洲的军队和火炮发生重大变革,特别是军事制度,因为实施全民征兵制,使得战争规模庞大、史无前例。法国国势迅速崛起,雄霸欧洲;但在1812年侵俄惨败后,国势一落千丈。拿破仑建立的帝国最终战败,让波旁王朝得于1814年和1815年两度复辟。随着拿破仑在滑铁卢败北,各交战国签订巴黎条约后,拿破仑战争于1815年11月20日结束。 战争经过: 拿破仑战争主要有这几大战役: 1.马伦哥战役:马伦哥会战,为法国与奥地利帝国于第二次反法同盟时期的一场战役。法军由当时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的拿破仑领军,拿破仑于此役的胜利,不仅保住了法国的革命政权,也是拿破仑毕生最引以为傲的一次胜利。 2.奥斯特利茨战役:奥斯特里茨战役又作奥斯特利茨战役,因参战方为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二世,所以又称「 ”三皇之战” 3.耶拿战役:1806年10月初,不伦瑞克公爵指挥的普鲁士-萨克森联军在耶拿和魏玛地域设防。拿破仑军队由班贝克、拜罗伊特地域向前推进,企图前出至对方的翼侧和后方。 4.弗里德兰战役:弗里德兰战役爆发于1807年,它是法军与第四次反法联盟军队在弗里德兰的决定性胜利战役。从此拿破仑胜利的光环又多了一颗明珠。 5.远征俄罗斯:1812年6月24日夜间,不可一世的法皇拿破仑,突然向俄国发起大规模的进攻。法军迅速向俄国腹地进军,很快占领了维尔诺、明斯克、波洛茨克等地。 6.莱比锡战役:、拿破仑以十八万人与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及其他各国三十万联军苦战,最后败阵。拿破仑败返莱茵河西岸,最后返回巴黎。隔年元老院宣告废除拿破仑的帝位。整场战役下来,反法联盟死伤约5.4万人,法军约死伤3.7万人。莱比锡战役是拿破仑战争中最激烈的战役。 7.滑铁卢战役:1815年6月18日,拿破仑军队同英普军队进行了历史上着名的滑铁卢战役。由于这场战役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后世的人们常常用来形容遭遇惨败。 拿破仑战争对历史的意义: 拿破仑战争在摧毁欧洲封建秩序和封建制度以及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方面,在历史上起过巨大的进步作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拿破仑战争还具有保卫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并把法国革命思想和革命制度推行到欧洲,破坏欧洲的封建秩序,动摇欧洲的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创造前提的作用。 TOP8.布匿战争 发生时间:公元前264 发生地点:非洲,伊比利亚,意大利,高卢,西地中海 交战双方:罗马共和国,迦太基 布匿战争是指古罗马与迦太基两个古代地中海世界最强的奴隶制国家为了争夺地中海世界的霸权,而展开的长达一百多年的争霸战争,因罗马人亦称迦太基人为布匿人,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被称做布匿战争。 战争经过: 第一次布匿战争: 第一次布匿战争,主要战场在西西里岛及其附近海域。公元前264年,地处意大利、西西里海峡要地的麦散那城邦由于雇佣兵起义,麦散那向迦太基和罗马两方求救。迦太基和罗马先后派兵前来干预,双方为各自利益互不相让,终于导致了第一次布匿战争的爆发。 第二次布匿战争:第二次布匿战争。第二次布匿战争是古罗马和迦太基之间三次布匿战争中最长也最有名的一场战争,前后共作战16年。罗马最终取得第二次布匿战争的最后胜利。因为这次战争始终于汉尼拔的活动为线索,所以这次战争也被称做「 ”汉尼拔战争”。 第三次布匿战争:第三次布匿战争。第三次布匿战争是古罗马和迦太基之间三次布匿战争中最后最短的战争,作战三年。 战争结果: 迦太基失败。公元前201年,迦太基人同罗马人签订了条款苛刻的和约。根据和约规定,迦太基撤离西班牙、地中海诸岛,迦太基人失去阿非利加以外的一切领地,并完全解除武装、自卫队不得赴海外作战,将整个舰队交给罗马,且任何自卫战争必须先和罗马协商等,并偿付巨额战争赔款。 战争对历史的影响: 布匿战争是罗马征服地中海世界最为关键的战争,是罗马由弱转强的重大转折,使罗马成为地中海的霸主,也是导致罗马共和国兴旺的最终原因。战争的胜利使得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和道德风尚等领域的重大变化。这对罗马奴隶占有制社会内部阶级关系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以及地中海地区后来的历史命运,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TOP7.英法百年战争 发生时间:1337年 - 1453 发生地点:法国和低地国家 交战双方:法国、苏格兰、英格兰、勃艮第 百年战争是指英国和法国,以及后来加入的勃艮第,于1337年 - 1453年间的战争,是世界最长的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116年。 战争起因: 百年战争产生的原因错综复杂,包含国家间政治、经济、社会、国际关系等各种因素。尽管通常认为百年战争始于1337年,但在此之前法国和英国早已累积多年恩怨。 1328年,查理四世去世,法国卡佩王朝绝嗣,支裔瓦卢瓦王朝的腓力六世继位,英王爱德华三世以法王查理四世外甥的资格,与腓力六世争夺王位。 1337年爱德华三世称王法兰西,腓力六世则宣布收回英国在法境内的全部领土,派兵占领耶讷,战争遂起。 这场战争除王位继承原因外,还为了争夺在法境内的富庶的佛兰德和阿基坦地区。佛兰德尔地区为了保持原料来源,转而支持英国的反法政策,承认爱德华三世为法国国王和佛兰德尔的最高领主,使英法两国矛盾进一步加深。这也是导致战争发生的一个基本原因。 战争经过: 第一阶段 1337年─1360年之间,英法争夺佛兰德斯和基恩。1340年,英军在斯吕斯海战打败法军,夺得制海权,防制法军渡海入侵。1356年,英格兰再度进攻,夺取法国西南部的基思和加斯科涅。随即在普瓦捷战役以相同战术再次获胜。法国王室则承受英军横征暴敛、国家经济崩溃、平民起义反抗等内外煎熬,情势非常不利。 第二阶段 1360年─1400年之间,法王查理五世展开报仇,欲夺回被侵占的领土。他重组军队,。他改革内政。机成熟后,突袭和游击战术攻击英军,在多场战役大败英军。1380年,英军已退守沿海域。英王担心丢失全部领地,乃与法国签署停战协定,仅保留波尔多、巴约纳、布雷斯特、瑟堡、加莱五个海港,和波尔多与巴约纳间的部份地区。 第三阶段 1415年─1429年之间,法国勃艮地、阿曼雅克两派发生内讧,农民市民也起义反抗,英然而,英法的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却于 1422年同年去逝。两方新王亨利六世和查理七世为争夺法国王位,再度交火。由于争夺王位斗争加剧,法国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处境十分困难。捐、税和赔款沉重地压在英占区的居民的身上。因此,对法国来说,争夺王位的战争已转变为民族解放战争。百年战争进入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 1429年─1453年之间,法国人民不堪英军压迫,各方纷纷反抗,1437年,法军光复首都巴黎。1441年,收复香槟地区。1450年,解放曼恩和诺曼底。1453年,夺回吉耶讷。1453年 10月19日,波尔多的英军投降,法国收复加莱除外的全部领土。1558年,法军攻陷加莱,英格兰失去在欧洲大陆最后一个城市,百年战争结束 战争对历史的影响: 百年战争的进行对交战双方的武器装备、战术思想、军事体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TOP6.安史之乱 发生时间: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 发生地点:中国北方至中原 交战双方:唐帝国内部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由于发起反唐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是中华文明前所未有的一次巨大浩劫,这场历时八年,席卷半壁江山的战火不仅成为唐朝的转折点,更是整个中华文明由开放转向保守的转折点。 战争起因: 安史之乱起于755年.结束于763年前后近八年之久.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战争经过:玄宗晚年,也就是天宝年间,已经失去了开元年间的进取心,朝政腐败,任用奸臣,如李林辅,杨国忠等人.结果导致军阀拥兵自重.安禄山就是其中之一.于是他乘中原地区兵力空虚,发动了叛乱. 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 ”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当时唐代承平日久,民不知战,河北州县立即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逃或降。天宝十五年占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史思明继承了叛军的军队,继续发动叛乱.可是他犯了和安禄山一样的错误,不喜长子,喜幼子.结果他和安一样,被儿子所杀,他的儿子史朝义所杀,史朝义继任大燕皇帝,由于史朝义杀父不被其他叛军拥戴,结果叛军内部纷争,屡被唐军所败.,直到763年,田承嗣献莫州投降,送史朝义母亲及妻子于唐军。史朝义率五千骑逃往范阳,史朝义部下李怀仙献范阳投降。史朝义无路可走,于林中自缢死,历时七年又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战争对历史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其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点∶ 一。从经济情况上看,残酷的战争严重破坏了开元盛世留下的物质基础。唐朝官方掌握的人口锐减到原来的三分之一,大量人口为了逃避封建官府的徭役赋税,纷纷投靠地方地主或者归入僧籍,因为,唐朝的佛庙寺院不需要承担赋税。唐朝掌握的财政税收大量减少,唐朝原有的财政赋税体系受到了严重冲击。 二。 从政治军事格局上看,八年的平叛战争更是改变了唐朝的政治军事格局。传统的封建君主专制体系逐渐演变成为了以长安天子为核心的中央体系和以河北为代表的地方体系并存的格局。唐朝廷在名义上统治藩镇,管理藩镇的具体事务。甚至很难自由调动节度使的的职务1,俨然成为独立王国。 三。 从国际形势上来看,边疆军队大多被调去平定叛乱,游牧民族不断蚕食我国边境,边疆形势日益危急。唐朝无法再对西北屏障安西北庭进行的有效管理,早已臣服的西陲小国也乘机脱离唐朝控制,丝绸之路被截断。游牧民族利用中央政府和安史叛军的对立长驱直入内地,严重破坏内地经济,民族矛盾上升。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中国传统乐器有哪些 中国传统乐器有哪些下一篇:十七大党章具有哪些特点 十七大党章具有哪些特点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