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秋访嵩阳书院 秋访嵩阳书院

导语:以下松阳书院秋游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作者简介曾纪信,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厦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图书30余部,多次获国家、省、市奖项。主要作品有文化历史散文《千年家国梦》、《历史之刃》、《千古巨变》、长篇小说《楚庄年谱》、《风流驼哥》、长篇传记《明末袁宏道传》、《大明虞传》等。一个松阳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四大书院”理论起源于南宋,是对北宋四大

以下松阳书院秋游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作者简介

曾纪信,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厦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图书30余部,多次获国家、省、市奖项。主要作品有文化历史散文《千年家国梦》、《历史之刃》、《千古巨变》、长篇小说《楚庄年谱》、《风流驼哥》、长篇传记《明末袁宏道传》、《大明虞传》等。

一个

松阳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四大书院”理论起源于南宋,是对北宋四大最具影响力的书院的称谓或赞誉。一般公认的有应天书院、松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或松阳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始建于南宋,因朱、陆九渊的“鹅湖会”而闻名于世。另外,应天书院日渐衰落,于是有人把四大书院列为松阳书院、岳麓书院、鹅湖书院、白鹿洞书院。无论如何,松阳书院始终在“四大书院”之列,可见其地位一直得到大家的认可。

在这些书院中,我去过岳麓书院、石鼓书院、鹅湖书院。一直很期待去松阳书院的旅行,机会来了。

在细雨中游过拥挤的少林寺,在永泰寺太素厅吃午饭,然后马不停蹄地奔向松阳学院。

查票后,一群人慢慢地走着,走了十来分钟,但一座新建的牌楼出现在他们面前,上面写着“下山”四个大字。这就是所谓的礼仪之门,它提醒学生们,来到这样一个庄严神圣的地方,要注意打扮,言行举止必须符合儒家礼仪。

进仪门是松阳书院的地盘。在导游的带领下,一行人参观了左边的大唐纪念碑。我从前面爬上台阶,刚踏进松阳书院大门,就被一阵音乐吸引住了。原来第一庙门前正在举行一场祭孔诵经的表演。规模不大,只有五个人,一男四女,穿着淡蓝色的古装,头戴蓝色的儒家王冠,手捧经卷,在背景音乐中诵读孔子和儒家经典。驻足观看,颇符合儒家礼仪规范,演员面无表情,表演单调。虽然聊胜于无,但并不吸引人,所以他们搬去参观庭院风景。

松阳书院多次被毁。今天的建筑,经过当地政府20多年的修缮和维护,基本保持了清朝原有的建筑格局和环境风貌。松阳书院的建筑似乎相当令人满意,中轴线上排列着五个庭院,其次是第一寺庙、讲堂、道观和图书馆;左右两边的房间原是朱成寺、书屋、学宅。现在大多是陈列室,展示松山文化的文物图片和松阳书院的历史变迁;画廊的墙上镶嵌着古代文人的铭文和留言。这些铭文多为原创,书法作品各有艺术特色,弥足珍贵。

院内建筑,青砖灰瓦,格局紧凑,典型的硬山中原民居风格。同时有一种朴素、庄重、典雅的感觉,也能感受到儒家朴素、中庸、平和的思想。里面种了一大片竹林,郁郁葱葱的竹子似乎起到了过滤灰尘、洗涤心灵的作用,将外面嘈杂的世界隔开,四处奔波的人们顿时安静下来。一瞬间只觉得微风吹过,鸟语花香。在郎朗的书声中,我仿佛与时代背道而驰,眼前是一片盛世。作为一个学院,它的历史太长了。1500多年前,北魏太和八年,这里有一座寺庙,因位于嵩山之阳,故名松阳寺。又叫松阳寺、天凤冠宫、奉天宫等。它是佛教和道教的活动场所,唐朝也是皇室的宫殿。五代周代,改为太史院。这个地方承载着嵩山的主崖,面对着流水清澈的双溪河,东面是林泉幽深的逍遥谷,西面是翱翔如凤的少石山。是难得的风水宝地,也是文人墨客修身养性、著书立说、讲学读书的好去处。

除了一片青竹,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大多是针叶树、刺槐和柳树。俗话说背靠大树乘凉好。大树下,既好乘凉,又适合学习修身养性。面对茂密的古树,勾起了古代史的沧桑。在书院里,有两棵高大的柏树,只要看树干,就能知道它有多老了!大的那根,粗大的树干,因为长年累月的侵蚀,已经裂开,渐行渐远,或者直立,就像几丛柏树。仔细一看,其实是一个枝叶繁茂的巨大绿色树冠,与树皮开裂的干燥树干形成了鲜明对比。青春生于老,不禁想起中国文化。没有传统文化的深厚基础和兼容性,就不可能有古今中西文化交融的现代文明。

有两棵库珀树,相隔不远。靠近大门的小一点的叫“库珀将军”,大一点的叫“库珀二将”。根据传说,汉朝皇帝刘彻来拜访。他一进大门,就看到了一棵巨大的柏树。他忍不住鼓掌,脱口而出:“真是将军!”继续往前走,我看到了一棵更高的柏树。国王信守诺言,“将军”得到了奖励。这棵树只能排在“二将”第二。其实当年松阳书院有三棵柏树。在后院长大的汉武帝终于看到了。按照惯例,只有“三将”。与三棵树相比,它长得最小,被称为“三将军柏树”。但这种最小的柏树寿命最短,在明末被火烧毁。

今天还活着的两棵柏树,据林业专家推测,属于原始森林遗迹,年龄在4000-4500岁之间。

看过“二博将军”,在转向“博将军”之前,我从不同角度拍了很多照片。我不知道这棵柏树是否出名,但它不能承受自己的重量。只有树干是倾斜的,静静地靠在墙上。当然,你也可以说是一种“一般”,用“眯眼”看人。有人说,因为被命名为将军,它喜笑颜开,弯了腰,就成了“弯树腰”。“白将军”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树干,几乎占了整棵树的一半,而且有“袒胸露腹”的倾向。“将军柏”的树干完好无损,而“二将军柏”的树干却“支离破碎”,于是有人对这两棵树大做文章,说最大的一棵用二胎封着,气得肚子都气炸了,成了一棵空心树,树干分叉。

两棵柏树是中国最大最古老的树。他们一起见证了松阳书院的历史,中轴线上的讲堂东北面还有一棵槐树。它有一个崎岖不平的树干,看起来很旧,但它很漂亮,很繁荣,也很古老。不要低估这棵槐树。也有很多来源。是程浩和程毅兄弟种的。在宋神宗北部的西宁和元丰年间,程颢和程颐在这里讲学,种了许多槐树和柏树。只有这棵古老的槐树活了下来,被称为“人工种植槐树”。

北宋是松阳书院的鼎盛时期,这不仅与赵朝重视文学和轻武器有关,而且书院突出的地理位置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东距首都汴京100多公里,西距西京50多公里,堪称北京东西部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不仅是物质的,更是文化的。当初没人想到的是,一个小小的书院,作为理学的中转站,向南发展到福建,形成了福建的理学,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700多年。

程颢是嘉佑年间的一名学者,而宋神宗是当时的中允亲王,负责管理帝国的旅行。因反对王安石新政而被排挤,他潜心学习,与弟弟程颐建立了新学说。程兄弟是河南洛阳人,故名“洛学”,是当时“连、罗、关、民”四大学派之一。洛学奠定了理学的基础,“二程”堪称理学的奠基人。他们以松阳书院为平台,在这里修身养性,完善理论,讲学,传播理论。他们最引以为傲的弟子有师洋、右佐、、谢四人,被称为“程门”,其中、右佐是福建人。

杨取得了一些成绩,回到了南方的老家。他的老师程浩把他送出了松阳书院的大门。老师和学生说再见。程浩看着高脚的背影,忍不住说:“我的路是南的!”

程颢不仅创立了传送门,还具有哲人的洞见。洛学的影响仅限于当时的中原。长期以来,中原是专制统治控制最严格、影响最深的领土,在新学上难以立足。唐朝以前,福建是异乡。宋代福建士人虽然在多次科举考试中成绩斐然,但总体来说,文化的深度和广度都比不上中原。因此,程颢通过弟子对“洛学”在福建的传播寄予厚望。此时北宋贫弱的金兵日益紧迫,中原濒临成为敌国,文明重心会真正意义上的南移。当时,福建传统文化与新理论融合,可以预见,将形成一股壮观的新文化洪流。

情况正是如此。师洋回到他的家乡福建北部,在那里他接受了讲座,传播二级理学。到他83岁去世时,已有一千多名学生,被后人誉为福建学的鼻祖。理学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罗从彦、朱嵩、刘绵之、董力,都是师洋的得意门生。从学术渊源上看,传罗从彦,罗从彦传,传朱。朱《第二程四传》弟子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吸收了佛教、道教、陆九渊心学、湖湘学、武学等的长处,立足于洛学。,并以雄壮的气势、超凡的精神和气度完成了对旧儒学的改造,构建了朱子学说,称之为“向广大群众”,这种新的儒家思想,也称之为“理学”,发展成为宋明理学。到了明代,朱元璋更加重视朱子的学说,程、朱的理学也从区域化、民间化走向了普遍化。朱从一个学生跃升为人们敬仰、崇拜、崇拜的圣人和新神,形成了700多年来理学对中国传统思想的绝对统治。

追根溯源,朱理学的源头就在松阳书院。没有这个“平台”,理学的传播将大大减少,与师洋的无缝连接也无法完成。也许,在未来,将不会有福建学南下福建,也很难形成朱的“万世通说”。

偶尔,它往往在历史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想象的重要角色。

松阳书院大门前的平台还在,叫“道南台”,也叫“我的道南台”。

说到程、朱理学,人们自然会想到同样发生在松阳书院的“、”。

就在师洋告别老师四年后,程浩去世了。当师洋听到这个消息时,他非常难过,以至于在他的卧室里设立了一个灵位来表达敬意。程的哥哥死了,而他的弟弟程颐还在。十多年后,年近四十的师洋怀着崇敬之情专程来到程颐。还是松阳书院。冬天到了,下雪了。当程颐和同学右佐赶到时,他闭上眼睛,在报告厅里打了个盹。为了不影响老师休息,和尤左恭敬地站在门外。等到程颐醒来的时候,门外已经下了一尺多厚的雪。

在演讲厅外面,有一个砖砌的平台,叫做“程门雪台”,也叫“程门雪台”。历代都有很多翻新,现在这个站据说是清朝康熙二十三年建的。

程颢、程颐在松阳书院讲学十余年,言近旨,随从如云。“士大夫谈士,天天填门,回归现实,人得其所。”弟子朱光庭一月听了第二讲,由衷地叹了口气:“光庭在春风坐了一个月。”于是,“如坐春风”以松阳书院为起源,不胫而走,浓缩成一句成语,依然“活”在人们的口头或书面文字中。

我渴望参观松阳书院也与另一个人有关,司马迁,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提到司马迁,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主持编纂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子·同治鉴》。子同治简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家喻户晓的名字,第九卷至第二十一卷在松阳书院完成。

1997年,我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摒弃世俗,潜心读《资同治鉴》,做了很多读书笔记。近年来,出现了报纸增刊的手稿。我整理了那些笔记,重读了原著,以《今日读古史》为题写了《读书系列札记》。要写的文章200多篇,每篇2000字左右,已经变成了20多篇。因此,我想在这里好好走走,感受一下司马迁编纂《子·同治鉴》的环境氛围,从中得出一些启示,帮助创作一系列读书笔记。

近几年全国民间阅读年会有藏书票,设计师都是崔汶川先生。今年,他设计的藏书票选择了清代著名词人黄易所画的松阳书院。在刚刚结束的年会的研讨会上,大家一致认为今年的藏书票是所有年会中设计最好的一张。

那是清朝嘉庆元年九月。黄易带着两名拓荒者参观了罗松地区的碑刻,并撰写了《罗松访碑日记》,制作了《罗松访碑图集》。

黄易在参观纪念碑时,不仅用文字生动地记录了寻找古代纪念碑的过程,而且亲手绘制和描述了这一场景,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史料。水墨画集中有24幅罗松访古图,涉及平等寺、代嘎古寺、中岳寺、少师寺、开元寺、太行秋、少林寺、惠山寺、白马寺、宋岳寺、一阙、龙门山、香山寺、奉贤寺、邙山寺、老君洞等24个景点。每张画构图简单,用淡墨突出画出的风景。虽疏而超脱,但充满古意,并有自己的标题注释。松阳书院是罗松《二十四景图》的第六帧,以彩色装饰,刻有篆书。

有很多名人来参观松阳书院。我所知道的是“公安派”领袖、古代十大散文家之一袁宏道。袁宏道,字里朗,比名字还响亮。前几年,我为这位400多年前的湖北同乡警官写了一篇很长的传记《明末袁宏道传》。记得他在明朝万历年间三十七年奉命试秦钟。任务完成后,他喜欢在秦钟的景点四处游历,然后走出陕西,进入河南,游览嵩山,写下了《宋游五篇》。《宋有三》是松阳书院写的。当时院子里三棵柏树都有。他在文章中写道:“你看汉朝的三棵柏树,大的被七个人围着,皮似石头。如果你把它看得像一座山,如果你不做太多的修复,土壤会覆盖它。.....白质的印必是魏的,这在汉已成了一件事。在此之前,不知有多少。”此外,他还写了三首咏柏诗。

说到吟咏松阳书院,最著名的是康熙十八年山长庚仿朱诗风所作的《松阳书院四季读乐》。诗歌分为四章,春夏秋冬。请看春天的第一章:

绿草如茵,燕子归天晚。

英·陶西·蔡丽才华横溢,刘洋参差不齐。

一年的好时光是青春,古人读书惜阴。

读书的快乐没有结束,小雨在夜里变新。

耿介的朋友、学者窦克勤紧随其后,著有《丰和耿毅庵四时读乐松阳书院》。此后,钟、、、耿二昌、李、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已经作为一个好故事流传了一段时间。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谁知道日本横滨的中华街哪在招聘请介绍一下 谁知道日本横滨的中华街哪在招聘请介绍一下下一篇:罐头食品的历史起源 罐头食品的历史起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