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中国殖民地有哪些 殖民地的历史演变 现在还有殖民地吗

导语:殖民地简介:殖民地的历史演变是怎样的?现在还有殖民地吗?本文这就为你介绍:殖民地简介殖民地是受宗主国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奴役的国家和地区。原始涵义是在荒地上移民垦殖,可做贸易前哨或军事基地。后指一国在它所征服的地区 建立的移民居留地,为宗主国获取新资源。在资本主义时期特别是帝国主义阶段,专指领土被侵占、丧失了主权和独立,在政治上和经

殖民地简介:殖民地的历史演变是怎样的?现在还有殖民地吗?本文这就为你介绍:

殖民地简介

殖民地是受宗主国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奴役的国家和地区。原始涵义是在荒地上移民垦殖,可做贸易前哨或军事基地。后指一国在它所征服的地区 建立的移民居留地,为宗主国获取新资源。

在资本主义时期特别是帝国主义阶段,专指领土被侵占、丧失了主权和独立,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完全由资本主义强国统治、支配的国家或地区,目的是掠夺各项资源。

在更广的意义上,还包括保护国、附庸国等。殖民地的产生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发展密切关联。

殖民地的历史演变

一、起源

远古时代的殖民地多为拓殖型殖民地,即宗主国在海外的延续,例如腓尼基人建立的迦太基。在古希腊时期,希腊诸城邦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建立了许多殖民地,一度远至北非和西班牙海岸。

希腊人的殖民运动始于与海外地区的贸易需要,同时也有一些希腊公民不满本城邦政治现状,或由于地少人多而移居海外。

希腊人的海外殖民区建立起来之后,大多保持政治上的独立性,但同母邦保留一定的联系,派遣代表参加全希腊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并且以身为希腊文明的前哨而自豪。

一些希腊殖民地保存至今,如叙拉古、塔兰托和拜占庭。

二、罗马时期

现代通用的“Colony”一词来自古罗马的“Colonia”,原指由罗马公民及其家属组成的守卫亚平宁半岛海岸的村社。

当罗马人征服邻近的部族就组成村社,作为贸易前哨或军事基地。随着罗马统治地域的扩大,这一制度逐渐推及到新征服地区,演变成殖民制度。

殖民者仍然享受罗马公民的一切权利,被征服地区的人口则无法享受罗马公民权。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其海外行省和殖民地被东罗马帝国、法兰克帝国、西哥特王国等国家瓜分。由于政治和军事上的局限,同时由于西罗马灭亡之后出现的人口稀少,这些国家都缺乏力量去扩张海外殖民地。

十字军东征标志着欧洲对自身之外的地区产生兴趣的开始。在地中海东岸建立起来的十字军国家并非殖民地,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占领拜占庭帝国后,威尼斯和热那亚占领了原属拜占庭的许多领土,在东地中海建立了自己的商业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后来大多被奥斯曼帝国夺取。

三、西葡

一般认为,近代西方国家最早占领的殖民地是葡萄牙于1415年占领的休达。该港原属摩洛哥,为扑灭当地海盗、并控制经休达中转的西非黄金及象牙的进口,葡萄牙经过周密部署占领了休达港,随后为直接与出产黄金的西非黑人帝国建立联系,又沿非洲海岸南下,占领了马德拉群岛、佛得角群岛等群岛。

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的发展,欧洲出现了对商业资本和财富的渴望。当时欧洲的主要贸易对象是东方,尤其来自是中国、印度和南洋各群岛的丝绸、宝石、香料等奢侈品。

由于当时与东方的贸易被威尼斯、热那亚垄断,西欧国家决定自己探索通往东方的航路。首先对东方航线展开探索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1498年达·伽马经过好望角抵达印度。为了确保与印度的贸易不受莫卧儿帝国、阿曼以及印度洋沿岸各土邦国的干扰,葡萄牙于1510年在果阿建立了第一处殖民地,修筑要塞,配备军队,保护葡萄牙商人的安全,同时在非洲沿海占据了一些岛屿和滨海据点,作为前往印度的中途补给站。

由于经好望角前往东方的航路被葡萄牙垄断,西班牙不得不向西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线。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西班牙展开了对美洲的征服和殖民运动,在极短的时间内消灭了印第安人所建立的各个帝国,建立起极其广大的殖民地。

1494年经教皇仲裁,葡萄牙在西经50°以东的美洲大陆也获得了面积极为庞大的殖民地。

四、英法荷

随着新大陆的发现,18世纪欧洲与非洲和美洲殖民地之间建立“大三角贸易”航线,大西洋取代地中海,成为商业交通的必经之路,导致意大利和德意志北部汉萨同盟各传统商业城市的衰落,英国、法国、荷兰这几个面向大西洋的国家兴起。

英国最初试图经过俄罗斯打通东方贸易路线,为此于1533年成立了莫斯科公司,不久之后发现俄国与东方没有直接商业往来,于是转而寻找西北航线,试图经北美洲北部前往东方。

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开始了对北美洲的殖民,建立了哈得孙湾公司和新英格兰殖民地。1600年英国商人建立了英国东印度公司,随后开始了在印度的扩张。

荷兰在16世纪末独立后,迅速发展为世界最大的航海和商业国家,于1602年设立荷兰东印度公司,逐渐垄断了与中国、印度、日本、锡兰和香料群岛的贸易。

法国则在北美洲建立了新法兰西殖民地,并在加勒比海占据了数个具有战略意义并盛产蔗糖的岛屿。

从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英国和法国由于在欧洲大陆的利益争夺而进行了四次战争,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力量,在海外夺取了法国在印度、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片领土,一跃成为世界第一流的殖民大国,并且在同荷兰的数次战争取代了荷兰,成为主要的船运国,建立起庞大的商船队和海军。

以1763年英国与法国和西班牙签订《巴黎条约》为标志,英国取代西班牙,成为世界头号殖民强国。

这一时期欧洲国家在美洲的殖民地管理方式基本相同,即将其与本土区别对待,向殖民地派出代表国王的总督或副王。

殖民地的经济发展受到遏制和监管,被迫种植宗主国需要的单一经济作物,矿业高度发达,其他工业发展停滞,甚至连农具和衣物等基本消费品也无法生产。

宗主国从殖民地无偿或低价输出产品,甚至因此产生了殖民地通货紧缩、不得不借用别国货币的现象。

殖民地之间的联系也被阻止,在北美十三州中,从某一殖民地寄往另一殖民地的邮件要先寄回伦敦。

五、萎缩

1776年北美十三州独立后,英国的殖民事业受到很大打击,遂将殖民经略重点由北美洲转至资源更为丰富、市场更为庞大的印度。此外,英国还占领了澳大利亚、新西兰、缅甸、开普殖民地、香港等地。

由于法国大革命宣扬的天赋人权观念影响,加上宗教、人道和经济方面的原因,英国于1807年宣布奴隶贸易为非法,此后荷兰、法国、瑞典、丹麦等国也宣布禁止奴隶贸易。

这一措施使得各国在非洲沿海的据点迅速萎缩,丹麦、荷兰均于19世纪中叶卖掉了在西非沿海的商站。同时由于拿破仑战争的冲击,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的殖民地纷纷宣布独立,对奴隶的需求锐减,这两国在非洲的殖民力量也迅速衰弱。

法国利用昔日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奥斯曼帝国的衰败,借助消灭北非海盗的机会向阿尔及利亚、突尼斯这些奥斯曼帝国名义上的附属国渗透。

海盗最活跃的阿尔及利亚受到最沉重的打击,1815年美国海军打败了阿尔及利亚海军,1819年英荷联合舰队炮轰了阿尔及尔,法国也与阿尔及利亚发生多次冲突,于1830年占领了阿尔及利亚。

从1825年到1875年这段时间,除英国和法国外,欧洲国家征服新殖民地的活动已基本停止,代之以向海外殖民地移民的运动。

而就英国来说,英国首相迪斯雷利在1851年的一句话可以说是这一时期英国对殖民地态度的最好总结:“殖民地是挂在我们脖子上的沉重磨盘”。

以英国在冈比亚和黄金海岸的两小块殖民地为例,其商业税收远远赶不上行政开销,英国议会几次建议缩小殖民地规模或将其完全抛弃,只是由于英国皇家海军西非分舰队需要在几内亚湾建立海军据点禁止奴隶贸易,英国才最终保留这两处地区。

为了安置加勒比海诸岛被解放的黑人奴隶,英国在殖民地萎缩时期通过建立授权公司的形式,又开辟了塞拉利昂殖民地,美国殖民协会在同一时期开辟了利比里亚殖民地,法国则开辟了利伯维尔殖民地,这些殖民地都被用来安置被释奴隶。

六、瓜分高潮

1870年普法战争结束,德国统一之后,德国地理学家腓特烈·拉策尔开始研究当时正在扩展中的德国工业产品的市场问题,并开始应用地理学为俾斯麦的帝国主义政策作辩护。

从15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殖民主义国家在被称为“最后的大陆”的非洲占领的领土只有318万平方公里,而在19世纪最后的25年里,欧洲对于非洲的兴趣又浓厚起来,在非洲占领了2569万平方公里土地。

由于欧洲的迅速工业化和人口的增加,对植物油、植物纤维、橡胶和某些矿产资源的需求增大了,而这些产品可以用廉价的工业品在非洲换得,对新原料的需要引起对非洲原料产地的激烈争夺。

从1885至1900年,欧洲国家完成了对非洲的瓜分。

在亚洲,俄罗斯帝国从19世纪60年代起加速了对外高加索、中亚、西伯利亚及远东的殖民和征服,先后占领了大茹兹、中茹兹、小茹兹、希瓦汗国、布哈拉汗国、浩罕汗国,并向中国的新疆、外蒙古和满洲地区渗透。

到1876年,俄国已经占领了1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法国征服了安南、老挝、柬埔寨,英国占领了缅甸、马来半岛和北婆罗洲,控制了波斯湾和阿拉伯半岛南部。

在大洋洲,新兴的德国从西班牙手中购买了加罗林群岛、马里亚纳群岛等殖民地。

除了直接征服殖民地外,殖民国家还将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如中国、朝鲜、暹罗、波斯、阿富汗、奥斯曼帝国等,在这些国家攫取了海关、交通、通商、筑路、开矿、建厂、开办银行、训练军队等权益。

七、重新瓜分

1914年的世界殖民地至20世纪初,殖民国家及殖民地已占全世界85%的陆地面积。各国的殖民地分布是不均衡的。

除了实力仍然强大的英国和法国外,早已衰落的西班牙、葡萄牙仍然掌握着大片的殖民地,而新兴的美国、德国、日本和意大利这些国家只占有一些面积不大、资源贫乏的“剩余地区”。

随着争夺殖民地的手段趋于激烈化,各主要殖民国家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相继卷入一系列外交和军事冲突,如英、法、德之间的第一次摩洛哥危机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机,英法之间的法绍达危机,两次布尔战争,美西战争、日俄战争、意土战争等一系列冲突。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战败的结果告终。作为惩罚,德国被剥夺了全部海外殖民地,奥匈帝国瓦解,领土被邻国瓜分或组成新的国家,奥斯曼帝国丧失了全部阿拉伯领土。

随着经济的现代化、市场的调整、城市化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进步、民族解放和反殖民主义运动的高涨,到1920年代时老式的殖民主义体系已经大为削弱,殖民国家已经认识到不能通过战争的手段来获得新的殖民地。

战败国被剥夺的殖民地成为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地区交给战胜国管理,虽然实质上仍是殖民地,但国际联盟的委任统治条款已经规定受托国必须促进委任统治地居民的福利,并在适当的时候建立独立的国家。

到1930年代,出现了新的殖民主义思潮——源于地缘政治理论的法西斯主义殖民观及“生存空间”的概念。

日本也在日俄战争之后开始提出亚洲国家在日本“领导”下抵御白人世界侵略的口号,并在1930年代将其演变为“大东亚共荣圈”理论。其他法西斯国家如意大利和西班牙也陆续提出了“法西斯帝国主义”和“大西班牙主义”的口号。

希特勒曾在其着作《我的奋斗》中不主张德国从事海外扩张,认为在海外扩张不如在欧洲扩张对德国有利,但他后来却核准纳粹党“25点纲领”中的殖民地要求,并在1933年后鼓励德国殖民地运动派的活动。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东北,宣告对世界的重新分割已经再度开始,继之是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十分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于传统形式殖民主义发展的结果,但殖民主义的变种——“生存空间”理论,以及对“生存空间”的争夺,显然是其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八、独立运动

1939年的世界殖民地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一战后残存的各主要殖民国家,如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和意大利,在战争中都被削弱。

在战争期间,未被占领的盟国殖民地,如印度、东非、尼日利亚、比属刚果等地的民族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殖民帝国内部的分工体系被打破。

同时,由于日本和德国借助扶植殖民地民族主义运动的方法来削弱盟国的力量,盟国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在战争中也在轴心国的卵翼下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殖民地解放运动首先在曾被日本占领的荷属东印度、英属缅甸、法属印度支那等地爆发。这些地区的民族主义者曾经在战争中与日本占领军合作,建立名义上“独立”的傀儡国家。

日本在投降前夕将权力及武器移交给当地的民族主义分子,令其为盟国制造混乱。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亚首先宣布独立,越南于9月2日宣布独立。

殖民地独立运动的浪潮随即蔓延到缅甸、印度、马来亚、菲律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至1953年柬埔寨独立之后,法国、荷兰和美国在亚洲的殖民地已经全部成为独立国家。

在亚非殖民地独立初期,英、法、荷、比等前宗主国也企图夺回失去的土地或权益,或出兵进攻新生的独立国家,或对殖民地的武装反抗进行镇压,先后引发了荷印战争、印度支那战争、阿尔及利亚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所谓的联合国刚果行动等一系列战争。

马来亚、摩洛哥、突尼斯等地也因此发生了反击行动。但这些反扑没有阻挡住亚非各国的胜利。

如何评价殖民地?

由于美洲的殖民地独立较早,因此殖民地的历史作用主要体现在非洲和亚洲地区。

1853年,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提出殖民地及殖民主义有“双重使命”,即破坏性使命和建设性使命,两者都是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

殖民地的“破坏性使命”主要表现在对殖民地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破坏上,但由于宗主国的政治、经济情况不同,各个殖民地的历史情况、殖民对象、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集团的不同,因此殖民地所受的影响在质量上有很大的差别。

由于殖民,西属美洲殖民地和英属印度殖民地传统经济结构的瓦解和破坏是巨大的。但在热带非洲,除占极少面积的经济作物种植地区外,殖民地的绝大多数地区都保持了原始的农业社会结构。

殖民地的“建设性使命”,即积极意义,通常表现在以下方面:宗主国通过向殖民地输出资本、技术,进行建设,为其提供了现代化的港口、道路等基础设施,殖民地的商品经济也得到发展,城市化步伐加快,出现了铁路、公路、电讯、电话、医院、学校,把原本落后的殖民地地区带入了市场经济领域,比较典型的例子如香港。

对于殖民地历史作用的评价,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意见。左派的和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学者通常认为,在非洲、美洲和亚洲的殖民地对于当地的文明、文化、经济和政治只起到负面的、破坏的作用。

也有观点认为,殖民地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作用是不同的,以非洲为例,在早期奴隶贩卖时期,殖民地对非洲文化起了毁灭性的破坏作用。

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禁止非洲本土的奴隶贸易,是功大于过;在帝国主义时期,对非洲的资源掠夺加剧,是过大于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殖民地的建设时期,既有对殖民地的投资和发展,也有对殖民地民族运动的镇压,功过相等。

也有观点认为,殖民地的历史贡献大于它对当地造成的损害。

现在还有殖民地吗?

一、法国现有殖民地

在南美洲有一块最大的殖民地,法属圭亚那,8.6万平方公里,人口24万人,现在是法国的海外省,是欧盟一部分。

位于印度洋上的留尼汪岛和凯尔盖朗岛、位于加勒比海上的马提尼克岛和德罗普岛。

位于南太平洋上的新喀里多尼亚、法属波利尼西亚、瓦利斯群岛和富图纳群岛。

位于非洲莫桑比克海峡中的马约特岛和位于北美洲北大西洋上的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岛。

以上都是法国殖民地,虽然都不大,但地域很广,所以才让法国拥有1700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海域,赚大了。

二、英国现有殖民地

英属印度洋领地——查戈斯群岛、位于加勒比海的英属维尔京群岛,蒙特塞拉特和开曼群岛和特克斯和凯科斯群岛、位于南美洲的福克兰群岛、位于南极的南乔治亚到、位于南大西洋上的圣赫勒拿岛、位于西班牙南部英属直布罗陀港等。

三、丹麦现有殖民地

世界上最大岛屿格陵兰岛。

四、荷兰现有殖民地

位于加勒比海上的荷属安的列斯群岛和阿鲁巴岛。

五、美国现有殖民地

位于加勒比海上的波多黎各岛和美属维尔京群岛、位于太平洋上的关岛和北马里亚纳群岛。

殖民地简介:殖民地的历史演变是怎样的?现在还有殖民地吗?本文这就为你介绍:

殖民地简介

殖民地是受宗主国的经济剥削与政治奴役的国家和地区。原始涵义是在荒地上移民垦殖,可做贸易前哨或军事基地。后指一国在它所征服的地区 建立的移民居留地,为宗主国获取新资源。

在资本主义时期特别是帝国主义阶段,专指领土被侵占、丧失了主权和独立,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完全由资本主义强国统治、支配的国家或地区,目的是掠夺各项资源。

在更广的意义上,还包括保护国、附庸国等。殖民地的产生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发展密切关联。

殖民地的历史演变

一、起源

远古时代的殖民地多为拓殖型殖民地,即宗主国在海外的延续,例如腓尼基人建立的迦太基。在古希腊时期,希腊诸城邦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建立了许多殖民地,一度远至北非和西班牙海岸。

希腊人的殖民运动始于与海外地区的贸易需要,同时也有一些希腊公民不满本城邦政治现状,或由于地少人多而移居海外。

希腊人的海外殖民区建立起来之后,大多保持政治上的独立性,但同母邦保留一定的联系,派遣代表参加全希腊的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并且以身为希腊文明的前哨而自豪。

一些希腊殖民地保存至今,如叙拉古、塔兰托和拜占庭。

二、罗马时期

现代通用的“Colony”一词来自古罗马的“Colonia”,原指由罗马公民及其家属组成的守卫亚平宁半岛海岸的村社。

当罗马人征服邻近的部族就组成村社,作为贸易前哨或军事基地。随着罗马统治地域的扩大,这一制度逐渐推及到新征服地区,演变成殖民制度。

殖民者仍然享受罗马公民的一切权利,被征服地区的人口则无法享受罗马公民权。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其海外行省和殖民地被东罗马帝国、法兰克帝国、西哥特王国等国家瓜分。由于政治和军事上的局限,同时由于西罗马灭亡之后出现的人口稀少,这些国家都缺乏力量去扩张海外殖民地。

十字军东征标志着欧洲对自身之外的地区产生兴趣的开始。在地中海东岸建立起来的十字军国家并非殖民地,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占领拜占庭帝国后,威尼斯和热那亚占领了原属拜占庭的许多领土,在东地中海建立了自己的商业殖民地。这些殖民地后来大多被奥斯曼帝国夺取。

三、西葡

一般认为,近代西方国家最早占领的殖民地是葡萄牙于1415年占领的休达。该港原属摩洛哥,为扑灭当地海盗、并控制经休达中转的西非黄金及象牙的进口,葡萄牙经过周密部署占领了休达港,随后为直接与出产黄金的西非黑人帝国建立联系,又沿非洲海岸南下,占领了马德拉群岛、佛得角群岛等群岛。

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的发展,欧洲出现了对商业资本和财富的渴望。当时欧洲的主要贸易对象是东方,尤其来自是中国、印度和南洋各群岛的丝绸、宝石、香料等奢侈品。

由于当时与东方的贸易被威尼斯、热那亚垄断,西欧国家决定自己探索通往东方的航路。首先对东方航线展开探索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1498年达·伽马经过好望角抵达印度。为了确保与印度的贸易不受莫卧儿帝国、阿曼以及印度洋沿岸各土邦国的干扰,葡萄牙于1510年在果阿建立了第一处殖民地,修筑要塞,配备军队,保护葡萄牙商人的安全,同时在非洲沿海占据了一些岛屿和滨海据点,作为前往印度的中途补给站。

由于经好望角前往东方的航路被葡萄牙垄断,西班牙不得不向西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线。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后,西班牙展开了对美洲的征服和殖民运动,在极短的时间内消灭了印第安人所建立的各个帝国,建立起极其广大的殖民地。

1494年经教皇仲裁,葡萄牙在西经50°以东的美洲大陆也获得了面积极为庞大的殖民地。

四、英法荷

随着新大陆的发现,18世纪欧洲与非洲和美洲殖民地之间建立“大三角贸易”航线,大西洋取代地中海,成为商业交通的必经之路,导致意大利和德意志北部汉萨同盟各传统商业城市的衰落,英国、法国、荷兰这几个面向大西洋的国家兴起。

英国最初试图经过俄罗斯打通东方贸易路线,为此于1533年成立了莫斯科公司,不久之后发现俄国与东方没有直接商业往来,于是转而寻找西北航线,试图经北美洲北部前往东方。

1588年英国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开始了对北美洲的殖民,建立了哈得孙湾公司和新英格兰殖民地。1600年英国商人建立了英国东印度公司,随后开始了在印度的扩张。

荷兰在16世纪末独立后,迅速发展为世界最大的航海和商业国家,于1602年设立荷兰东印度公司,逐渐垄断了与中国、印度、日本、锡兰和香料群岛的贸易。

法国则在北美洲建立了新法兰西殖民地,并在加勒比海占据了数个具有战略意义并盛产蔗糖的岛屿。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寒武纪2 寒武纪十大恐怖生物 排第二的是当时世界霸主恐龙是它后代下一篇:泰戈尔诗集名句 印度诗人泰戈尔生平 泰戈尔经典名句有哪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