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李姓起源 李氏的堂号是什么 起源是什么时候

导语:李氏祖系中,始自黄帝。其后裔皋陶,担任大理职务。其子孙世袭历经了虞、夏、商三代。以后李氏经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计1400多年。在这期间,李氏后裔已东迁西徙,居住相当分散。到李渊,李世民父子建立大唐帝国,李氏后裔,在全国才得到迅速发展。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朝时期李氏是全国的第八大姓,到清代发展为全国第二大姓,如今中国姓氏

李氏祖系中,始自黄帝。其后裔皋陶,担任大理职务。其子孙世袭历经了虞、夏、商三代。以后李氏经历周、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计1400多年。在这期间,李氏后裔已东迁西徙,居住相当分散。到李渊,李世民父子建立大唐帝国,李氏后裔,在全国才得到迅速发展。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朝时期李氏是全国的第八大姓,到清代发展为全国第二大姓,如今中国姓氏中,李姓最多,约占总人口的7.9%,居全国人口之冠。

李氏的繁衍发达应归功于历经289年的大唐帝国。由于他的治德卓越,声威远播。当时国家的强盛,使海内外中国人都感到骄傲和自豪。旅居海外的各地华侨,无不以“唐”自居,把大陆老家称为“唐山”。现在世界各地有少城市聚居华人较多的地方,都有“唐人街”。

随着生产的发展,政治领域的变化,人口的不断流动,各地各姓氏的人们普遍建立自己的祠堂,用以保持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利于寻溯本宗姓氏或本族的发祥地,彰显本族祖先的美德,纪念先祖光辉业绩,光耀祖先官职、爵号、维持和巩固宗族的礼教、道德、伦理观念,并且都采用相应的祠堂称号。如杨姓的“四知堂”、陈姓的“颖川堂”、温姓的“太原堂”,也有一个姓在不同地方用不同的堂号,如王姓的“三槐堂”、“槐植堂”,吴姓的“延陵堂”、“让德堂”等。李世民登基后,诏令编纂《大唐氏族志》,称李氏为上上等姓氏,称李姓的望族是陇西。举国上下所有李氏,不分派系,都共奉“陇西堂”为堂号。现在,李姓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9%,加上港、澳、台同胞和海外李姓侨胞,人口已超过一个忆,还都以“陇西堂”为堂号。

天下之大,姓氏之多,然只有李姓,郡望是陇西,堂号是“陇西堂”,走遍天下都一样。在众多姓氏中,郡望、堂号均取郡名者,实属罕见。而堂号只有一个称谓者,也只有李姓的“陇西堂”而已,这个独特现象,有它深远的历史渊源。李姓堂号为“陇西堂”,首先是因为李姓是陇西的郡望。陇西,是指甘肃陇山以西的地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自魏、晋至隋朝、唐朝,在郡中最显贵并且为庶民所仰望的姓氏称郡望,即是郡中名门望族的意思。在这个时期里,李姓是陇西郡最为显贵的世族郡。系李昙之长子李崇公,在战国时任陇西太守。崇公之孙信公,其后裔李虎,有功于国,封为陇西公。之后子孙多居陇西,直至大唐开国皇帝李渊亦陇西成纪人,发迹于此,陇西由此而得名,列为堂号,这里李姓陇西派。还有一支赵郡派,系李昙四子李玑之子李牧。牧公为战国末期赵国大将,率军伐燕,使秦国不敢侵赵。其子孙众多,在唐代有17位宰相,同仕大唐,皆以为荣,实无派与系之分,也有同于陇西渊源,故李姓堂号均称“陇西堂”。实质上陇西与赵郡皆为昙公之后,同祖共脉,无争也。

另外,隋末天下大乱,李渊留守太原。他所统率的十万军队,号称关陇军。他的祖籍是陇西成纪,军旅也贯以“陇”字为荣。凭藉十万关陇军,南下洛阳,荡平天下以后,便封其爱子李世民为“陇西郡公”,可见他和陇西故土的亲缘之深了。也算巧合,时隔三百多年以后,南唐后主李煜也被赵匡胤封为“陇西郡公”,这绝不是随便的敕封,大概赵匡胤知道唐室族裔对陇西有着很深的亲情,使李煜安心就范罢了。

一代明君李世民登基后,励精图治,振兴百业,姓氏传统也为他所关注,诏令高士廉等四大臣编纂《氏族志》,在全国范围内收集氏族家谱,依据史书及文献记载,鉴别世系,刊正姓氏。贞观十二年书成,颁布天下,这就是着名的《大唐氏族志》。从史料看,此书将天下氏族分为上上、下下九等,李姓概为国姓,当然非上上莫属了。与此同时,太宗诏令天下,李姓的郡望是陇西,举国上下李氏至为尊荣,天下李姓是一家,共奉“陇西堂”,以陇西为荣,尊陇西最亲,这就是李姓的郡望和堂号均以陇西命名和供奉“陇西堂”唯一堂号的原因。

李氏支族堂号,目前已知的,约有近千个之多。

李姓的祖联:“柱史家声,龙门世第。”它的来历,是从李姓在历史上出过出色人物,载誉而来。一是李老聃,又称老子,为周之柱下史,着有《道德经》,为万成济民之学说,声誉称世,引为李姓家风。二是李膺,东汉襄城人,字元礼,性行简亢,风裁峻整,大学中语曰:“天下楷模李元礼”,士被接纳者称登龙门,引李姓龙门世族。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李姓的来源和历史 李氏的堂号是什么 起源是什么时候下一篇:蜀中无大将 诸葛亮、魏延死后 蜀汉为何会陷入“蜀中无大将 廖化作先锋”的困境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