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德化白瓷 德化白瓷要走出两大误区

导语:德化白瓷需要走出两个误区。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德化白瓷要走出两大误区2009年1月初,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的福建德化瓷再次走进北京马连道茶城,让新年收藏市场更加热闹。此前,在去年12月13日潘家园旧货市场举办的“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交易会”上,德化白瓷作为“

德化白瓷需要走出两个误区。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德化白瓷要走出两大误区

2009年1月初,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的福建德化瓷再次走进北京马连道茶城,让新年收藏市场更加热闹。此前,在去年12月13日潘家园旧货市场举办的“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交易会”上,德化白瓷作为“非物质”手工艺品之一首次亮相,引起了北京市民收藏家的关注,不少人现场观看了好几天。“博览会展览结束后,前来购买和咨询德化瓷的人数是过去的几倍。”潘家园于颖瓷都总经理汪曾祺说。他是一个“老北京”。当他从朋友那里偶然发现德化白瓷时,他感到震惊。他开始收藏,四年前在潘家园开店。他说,由于北方人很少接触德化白瓷,还停留在传统的瓷器概念上,在收藏或消费上难免会有偏见。因此,他提醒那些瓷器爱好者,收藏德化白瓷要走出“工艺轻、价格重”和“实用多、文化少”的误区。

误解之一

只看价格,不看工艺

德化白瓷是由陶瓷艺术家通过捏、塑、雕、刮、贴等工艺制作而成。其釉晶莹透亮,洁白如玉;胎骨细而透明,故称象牙白、猪油白、婴儿红。因为瓷土细致,最适合塑造人物、花卉等精美的瓷雕。明代瓷器大师何超宗、林超静、张寿山都擅长瓷雕。

汪曾祺从这几年的收藏管理中获得了经验,认为德化白瓷讲究“薄如纸,薄如丝,润如玉,亮如镜”。比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清河的作品,就有这些特点,比如他的切割手法,雕刻精细,褶纹分明,质感舒适,繁而不乱,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目前苏清河的作品是“一佛难求”。他的作品数量有限,从几十件到一两件不等,每一件都很珍贵。4年间,他的作品价格上涨了8-10倍。苏清河是中国白瓷烧制技艺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擅长陶瓷雕塑,尤其以佛教人物闻名海内外。

汪曾祺说,目前德化白瓷不存在真假问题,主要是做工不同,有普通的,也有有名的做工。同价位的产品,做工越好,越值得收藏。

“名品和普通收藏品的区别就像做面食一样。高级厨师做面条,普通师傅做馒头。”汪曾祺说德化白瓷也是如此。同样的材料,师傅做的都是精品,价格更高。普通工匠的作品价格较低,藏品增值很少空。

误解2

只有实用而没有文化艺术内涵

德化白瓷的概念不同于传统瓷器。在传统中,瓷器的首要功能是实用性。今天的元明清时期的无价之宝瓷器,大多是日常使用的,只有很少一部分是观赏和游玩的。然而,由于它的厚度,它给人的感觉是“有用的”。德化白瓷更注重艺术和收藏价值,作品轻薄。有消费者认为胎壁太薄,不好处理,用起来“吓人”。但也有人认为优质瓷器不是拿来用的,没有人会花1000万元买一个青干龙“珐琅胭脂红山水碗”当饭吃,收藏珍品是为了传承历史文化。

汪曾祺认为,德化白瓷打破了传统瓷器的感觉,体现了完美的艺术,赋予了陶瓷更多更大的艺术创造空,拓展了以往瓷器的实用范围。"德化白瓷也可以用于日常生活,包括餐具和茶具."汪曾祺说,今年要推出纳米技术餐具,打健康牌。

汪曾祺强调,德化白瓷的文化艺术内涵决定了其收藏价值。比如苏清河的作品价值高,这是由他的艺术成就决定的。比如他的佛像,包括绘画、雕塑、建筑、木刻、化工等诸多技艺,融合了佛教、美学、历史、传说等民族文化的精髓。苏清河自己也曾说过,“‘陶瓷’本质上是一门可以包容一切的艺术”。

“德化白瓷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工艺传承的难题。”汪曾祺说,德化白瓷代代相传,是当代人的责任。这些藏品不仅借鉴了古人的技艺,也记录了当代社会的发展。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远远大于市场价值。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原因

以上内容由本站整理发布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为什么千百看不了图片 《春牛图》何以百看不厌下一篇:中国汝瓷 中国汝窑陶瓷艺术之乡话汝瓷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