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天眼之父 2017年9月15日:南仁东逝世

导语:南任栋,男,满族,籍贯吉林辽源,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他曾经是FAST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射电天体物理学和射电天文学技术与方法,他负责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

南任栋,男,满族,籍贯吉林辽源,中国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他曾经是FAST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射电天体物理学和射电天文学技术与方法,他负责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的科技工作。2017年5月获国家创新一等奖;2017年7月,他被选为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的初步人选。

南1963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和博士学位。后来,他在日本国家天文台担任客座教授。1982年加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自1994年以来,他一直负责FAST的选址、前期研究、项目立项、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作为该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和总工程师,负责编制FAST的科学目标,全面指导FAST项目建设,主持攻克了电缆疲劳、移动光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2016年9月25日,由他主持的FAST建成并投入使用。

2017年9月15日晚,南因肺癌去世,享年72岁。2018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南同志改革先锋称号,授予他改革先锋奖章,被评为“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2019年9月17日,签署总统令,授予南“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2019年9月25日,入选“最美奋斗者”。

人物生活

南任栋,一九四五年生,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人。他6岁上学。先后就读于辽源市中兴小学、四中、五中,因学习成绩突出获得学校奖励无数。

1963年,南高考平均分98.6,获“吉林省理科状元”称号,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

1963年9月至1968年7月,在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学习,主修超高频技术,获学士学位。

1978年9月至1987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先后获得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自1984年以来,南仁东利用国际甚长基线网系统地观测和研究了活动星系核。在该领域的早期发展阶段,他主持完成了对欧洲和全球网络的十余次观测。VLBI“快照”模式首次在国际上得到应用,取得了丰富的天体物理学成果;VLBI混合成图,达到世界最高动态范围水平。中国后相关图像处理中心的建立使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分析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数据成为可能。

1993年,在日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议在全球无线电波环境继续恶化之前,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以便从外太平洋接收更多的信息空。南任栋对他的同事说:“我们也造一个吧。”

1994年7月,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的工程概念被提出。

从1994年起,南提出以岩溶洼地为望远镜场地,以国际SKA为单位建造巨型球面望远镜,开始了贵州的选址工作。为了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项目选址,我们带着300多张卫星遥感影像在西南山区徒步,对比了12年1000多个洼地。

1995年11月,“大射电望远镜”中国推广委员会成立,南任主任。

2006年,南担任国际天文学会无线电专业委员会主席,这是中国天文学界首次担任这一职务,得到了国际射电天文学界同行的认可和尊重。

2012年,FAST973项目正式启动。作为资深咨询专家,南任栋指导了FAST973项目“射电波段前沿天体物理与FAST早期科学研究”的建立和组织;确立了FAST独创的科学战略,实现全球首个漂移扫描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提出调试阶段全波段监测蟹状星云脉冲星的优先观测方案;建议望远镜调整期和早期试观测采用单波束和多波束接收机,前者已投入试观测。

2014年,“田燕”号反射面单元即将吊装,南任栋将亲自进行“小飞人”载人试验。

2016年9月,五百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启用前,南任栋在手术中患上肺癌,声带受伤。生病后,尽管生病,她仍继续工作。她从北京飞到贵州,见证了她花了22年努力完成的伟大科学工程。

2016年9月25日,500米球面射电望远镜项目在贵州省平塘县喀斯特坑洼中建成投入使用,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

2017年9月15日,南因肺癌突然恶化去世。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忆大山 正定作家贾大山儿子:回忆习近平与父亲的友谊下一篇:谥号是什么意思 谥号和庙号是什么意思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