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湘江之战 湘江战役为什么会失败

导语:湘江战役的巨大损失虽然有客观原因,但以往反围剿的成功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根据战局正确判断,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是完全有可能战胜弱者的。因此,主观上对路线的错误引导,是湘江战役付出惨痛代价的重要原因。战略战术的僵化使红军被动挨

湘江战役的巨大损失虽然有客观原因,但以往反围剿的成功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根据战局正确判断,采取灵活的战略战术,是完全有可能战胜弱者的。因此,主观上对路线的错误引导,是湘江战役付出惨痛代价的重要原因。

战略战术的僵化使红军被动挨打

红军长征从出发到湘江战役期间,由于“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错误指挥,红军一直钻进敌人的口袋。由于“大招式行动”,队伍行动迟缓,无法冲出国民党军的包围圈,面临被歼灭的危险。

“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导致红军自始至终处于被动地位。中央红军的大规模西进彻底暴露了其战略意图,导致蒋介石为了利用湘江天险歼灭红军,集结了近30万重兵。

中央红军进入湘南后,开始察觉敌人的意图。届时,如果能运用灵活的战术,抓住敌人正在进行动员的有利时机,主动调动敌人,就有可能使战局向有利于红军的方向发展,由被动转为主动。但是,“左”倾军事路线的领导人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仍然拘泥于既定的湘西路线。

从长征开始到湘江,为了掩护中央纵队和庞大后方机关的安全转移,全队以坑道队形行进,使所有作战部队成为掩护队伍。横渡湘江,要求各团不能离开自己前进的道路。主力部队没有坑道就不能进行高度机动的运动战,就不能争取或创造歼灭敌人的必要的有利时机,从而陷入被动应付的局面。

在整个战斗过程中,敌人分四路对红军进行阻击和追击,红军也分四路作战,企图抵抗敌人。结果,每个地方都变成了“少对多”、“弱对强”的被动局面。

忽视敌人内部矛盾,缺乏远见

指挥红军的李德等人,根本不懂得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为红军创造有利的环境。国民党军阀的分遣队给红军留下了顺利渡河的机会。

蒋介石与桂、湘两军之间有着深刻的矛盾。蒋介石命令桂军在湘江阻击红军,只是为了让中央军队在红军和桂军双双失利后跟进,从而收获渔民的利益。广西部李宗仁、白崇禧深知蒋介石排除异己的一厢情愿,制定了“反共防蒋、防红军不打、让位福建”的作战方针。

于是,11月22日,桂军以兵力不足以阻击红军为借口,突然从兴安、全州、灌阳等地撤军,造成湘桂军阀共同防御的湘江防线出现缺口,为红军进军贵州、四川留下了通道。这是红军闯湘江的最好机会。然而,红军并不了解敌情的这一重大变化,未能利用桂军向南撤退的有利时机。

仅仅两天后,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为了防止中央军尾随红军进入广西,桂军命令部队从恭城返回灌阳,分散在新圩南部,随时准备拦截红军警卫部队。到27日,红军面临被国民党中央军、湘军、桂军夹击的危险。

湘江战役不仅是一次血的教训。经过艰苦的战斗,中央红军终于撕开了敌人重兵把守地区的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在湘江以东包围红军的企图,为遵义会议创造了条件。可以说,这是中国革命从危险到安全,从挫折到胜利的转折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长征背景简介 湘江战役的历史背景下一篇:月有阴晴圆缺上一句 月有阴晴圆缺的上一句和下一句是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