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风云人物>正文

人力车夫 老青岛的人力车夫 珍贵照片里的历史印记

导语:人力车在中国一般被称为人力车和人力车。它们是由1869年去日本的美国传教士乔纳森·斯考比发明的。它们最初只被横滨街的个人使用,但很快开始在当地传播和使用。几年后,它们已经成为日本大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1873年,一位名叫梅

人力车在中国一般被称为人力车和人力车。它们是由1869年去日本的美国传教士乔纳森·斯考比发明的。它们最初只被横滨街的个人使用,但很快开始在当地传播和使用。几年后,它们已经成为日本大城市的重要交通工具。

1873年,一位名叫梅纳的法国商人从日本来到上海,试图将黄包车带入中国牟利,并得到了法租界局的批准。公共董事会通过发放执照和收税来管理业务。首先在法租界使用,然后在各种租界广泛普及。该公司于1874年正式成立,截至当年年底,上海已成立十家公司,运营黄包车近1000辆。

1900年,青岛的一个人力站

19世纪末,德国占领青岛后不久,黄包车就传到了青岛。半个多世纪以来,黄包车在青岛的城市交通和城市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德国占领时期植物试验田门口的人力车

青岛青少年拉洋车

1910年,一个黄包车司机在关厢山下拍了一张照片。

1910年,老青岛的黄包车

海滩酒店前的人力车

人力车由于车身较窄,对路面要求较低,可以充分发挥其通过街巷的优势,直接到达目的地。在上世纪初的青岛,人力车已经成为青岛的重要交通工具。

1915年,日本人在青岛成立“日轮公司”,专门制造人力车30多年。中日商人在青岛成立了一批汽车经销商,如中国商人经营的“悦来”汽车经销商和“福永成”汽车经销商。车商买人力车载客,人力车按月交租费,也就是租费,剩下的每月除了租车费,都可以养家。黄包车的价格明码标价。

1900年,青岛的一个人力站

从德国占领时期到20世纪50年代,青岛的黄包车大多集中在广西路和曲阜路之间的河南路西侧。因此,殖民当局曾经在太子街的警务室东侧修建集体宿舍,对黄包车进行集中管理。司机每天早上六点从这里取车,一直工作到晚上十二点。然而,即便如此,在青岛旅游旺季,司机平均每天也只能获得1银元左右的收入。扣除租车费用后,实际收入只有五毛钱。

著名作家梁实秋在回忆20世纪30年代在青岛的生活时,写了一篇《忆青岛》,对青岛的人力车夫大加赞赏。“刚到青岛的时候,看到人力车车夫从来不在乎车费,所有乘客下车都付一毛钱,而路程是两毛钱,没有争执者。这是国内没有的现象。”

但是人力车的票价很低,收入微薄。1930年4月,青岛的人力车管理机构——人力车工会决定擅自提高车辆租金,引发全市人力车夫大罢工。7月21日,市内黄包车一辆不剩,青岛交通完全瘫痪。当天,马车夫组织负责人带领1000多人向市政府请愿,要求政府出面干预,降低租金。在政府部门的调解下,罢工断断续续持续到26日,并结束。

尽管如此,仍然有许多年轻力壮的劳动者从事这项工作。直到1947年前后,青岛还有3000 ~ 4000辆拉客的黄包车,是城市最重要的客运工具。

在中山路上奔跑的人力车夫

1936年,老舍在青岛写下了著名的《骆驼祥子》。为了细致地描绘人力车车夫的衣着、动作、造型,以及人力车的构造和车把的样式,他经常从黄县路下山,右转,到当时青岛“东方菜市场”附近外国人力车堆积的地方与他们聊天,仔细观察人力车的构造和人力车的形象。从而塑造了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典型的车夫形象——骆驼祥子。

民国二十六年,“青岛人力车夫”

日治时期青岛的黄包车牌照。

日据时期的聊城路

日本占领时期的大窑沟

日军占领青岛期间,驻防指挥部取消了黄包车的分类,青岛的黄包车数量也增加到1800多辆。此外,日本人还成立了一个名为人力车联合的同业组织,控制和管理全市的洋车行业。1923年初,胶澳商埠警察署在青岛登记黄包车,发放牌照2525张。

民国青岛人力车专业工会会员证。

民国青岛人力车专业工会会员证

湖北中路路口

中山路上,美军在拉黄包车

车夫是当时社会底层的一员,靠卖苦力为生。青岛地势起伏,上下坡,道路崎岖。人力车夫用自己的腿跑来换取全家人的生活费。但是有时候遇到不讲道理的人,不仅收不回车费,还能挨几巴掌还是不错的。最惨的是一个叫苏明成的黄包车司机。1947年3月30日,在广西路第一酒店门前,美国水手因车费不足与人力车司机发生争执。这位愤怒的菲律宾小水手竟然砍了自己的刀,刺伤了另一名当时正在围观的黄包车司机,22岁的苏明成,导致他当场死亡。这一暴行引发了青岛市民的反美游行。行业协会、政府部门、公民和学生有着共同的敌人。“惩办凶手、赔偿、道歉、撤军”,呼喊声此起彼伏。

为了“维护两国未来的友谊”,国民政府外交部和美国驻华大使馆从中斡旋,敦促青岛市政府和驻青岛美军妥善处理此案,查明案件真相,依法严惩凶手,并对受害者家属进行赔偿和抚恤。因此,此案在全国引起公愤和关注,美国大使司徒雷登不得不来青岛进行安抚和协调。一个月后,肇事者被美国军事法庭判处十年徒刑,死者家属领取了1500美元的抚恤金,案件就此结束。

广西路,美国士兵骑黄包车

太平路,天后宫前的人力车

天后宫前的活黄包车

1946年,活着的人力车夫,

1947年,临清路,美军上了人力车

1948年,老市政府门前的黄包车

1948年,太平路依靠一个活着的司机

1948年,在太平路兰山路路口,一辆人力车被带到美军手中

冠县路上的活人力车夫

1946年后,国民党政府发布命令,三年内禁止人力车载客,以公共汽车的发展取代人力车,人力车的数量逐渐开始减少。

解放后青岛的黄包车牌照。

1956年,收人力资源为人力车。

1957年,青岛新疆路大港码头黄包车乘车票

青岛解放后,黄包车因为被认为是受压迫的交通工具,逐渐被冷落,黄包车的数量也逐年减少。1956年1月,青岛市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废除黄包车。不久之后,这种在青岛街头巷尾已经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交通工具就消失了...

黄包车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通工具,它的传入、发展乃至消失,都与近代青岛的城市发展息息相关。通过黄包车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青岛城市发展的轨迹,以及当时的城市形态、道路交通、民俗风情和人们的生活状况。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中国宪政网 宪法学者蔡定剑的中国宪政梦下一篇:梦露死因肛门 玛丽莲·梦露真的是自杀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