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严寒17日 盘点中国历史上的四次寒冷期:冻死者难以计数

导语:1.汉武帝时“大雨大雪,人冻死。”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5000年的气象史,经历了4个寒潮期,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初年的第一个寒潮期,几乎没有相关史料。 最早的记载没有直接说雪,而是说“雨雹”,见于《竹书纪事》。这件事发生在周的七年。"入冬,大雨冰雹,牛马死,江河寒冻." 第二次寒冷期,大雪记录逐渐增多。 第二

1.汉武帝时“大雨大雪,人冻死。”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5000年的气象史,经历了4个寒潮期,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850年,即西周初年的第一个寒潮期,几乎没有相关史料。

最早的记载没有直接说雪,而是说“雨雹”,见于《竹书纪事》。这件事发生在周的七年。"入冬,大雨冰雹,牛马死,江河寒冻."

第二次寒冷期,大雪记录逐渐增多。

第二个冷期是公元初至公元600年,相当于西汉末年至隋朝初,其间经历了东汉、三国、晋朝、南北朝。其实在此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气候异常,清晨洪水频发。当刘彻成为皇帝时,几年来冬天都下着大雪。

汉武帝在位55年,西汉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天灾人祸最多,其间有三次大雪灾害,史书有记载。

图片:古人在下雪天旅行

据《汉书·五行志》记载,汉武帝元年十二月,刘彻在一个角落里打中了一个五蹄怪兽,被认为是吉祥之物,所以把它命名为“就职典礼”。

其实这一年,世界一点都不吉祥。那年冬天,“雨下得很大,人都冻死了。”这场大雪有多大?从很多人被冻死的情况来分析,大雪肯定没有平时大。

七年后,丁原第二年的三月和丁原第三年的三月,连续出现了两年的暴风雪。

丁原第二年三月的大雪“五英尺厚”。丁原第三年的情况比丁原第二年更糟。农历三月,中原的河流不会结冰,但今年竟然结束了;农历四月,大雪纷飞,关东十余县百姓温饱不足,饥寒交迫,出现了“人吃人”以求生存的人间悲剧。

尽管世界上饥荒不断,刘彻和其他西汉皇帝还是用国家财政的三分之一来建造坟墓和购买陪葬品。东汉初年建武二年一个大雪天,这些皇陵大部分被赤眉军盗走。那时,叛乱分子没有食物和衣服。"每一场大雪都填满了深坑和山谷,石多冻死了."在这种真实的感觉下,叛乱分子“收复、挖掘坟墓并取走了他们的财宝”

2.唐昭宗在北京的时候,每天冻死的人是“几千天”

第二次寒潮时期,各个朝代都出现了异常的雪日。三国时期,太平天国时期,有一种雷雨后大雪的奇怪天气。

据《晋书·五行志》记载,当时吴是孙良的皇帝。太平二年二月,先有雷雨。第二天,第二天下了一场大雪,气温骤降。“大冷”,历史学家说,“如果有闪电,雪就不会再下了,时间上就不一样了。”

阳历4月5日下雪,相当于民间忌讳的“雪中六日”。

《雪中六记》一直被中国古代人视为不为人知。元代关汉卿杂剧《窦娥元》中,用“六月雪,三年不雨”来形容窦娥的恩怨;“夏雨雪”在尚邪被视为世界末日的来临,这是不可能的。“雪中六日”是气候异常的一种表现,在中国有很多气象史。比如战国时期,陕西就有很多“雪中六条”

秦躁公八年,“六月雨雪”;周伟烈王四年,“四月,金大雨雪”;周三年,“夏六月,赵雨雪”。

这样反常的雪天其实并不可怕,但晚唐一场超大的雪就吓人了。甚至皇宫里的人每天都冻死。

这场超级大雪出现在唐朝倒数第二个皇帝叶莉统治末期的恢复期。今年是灾难深重的一年。第一,夏秋之交下了很久的雨。冬天过后,开始下雪,甚至下雨下雪,一直到春天都没有停。也就是史书上说的“从冬至到春雨雪。”

在这样的极端天气下,老百姓吃了苦头,“被冻饿的人不计其数”,也就是说被冻死的人不计其数。在当时的陕西省会城市,第一年的11月“城里没钱没粮”,还有“被冻死饿死的几千人”。每天有1000多人因冰冻而挨饿。多可怕!

那时候饥荒年,再加上这么糟糕的下雪天,连皇宫里的粮食都断了。叶莉不得不命令宫人在宫里建一个小磨坊来磨豆子和小麦来充饥。“既然后宫和王宫,死人又冷又饿”,皇族开放。每天都有三四个人被冻死饿死。可想而知,民间灾难是严重的。

唐朝有很多奇怪的雪,比如李宜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初四

这个时期是中国第三个寒冷期。我查阅了《宋史·五行志》。上面的雪灾记录有70多次,少部分年年发生,尤其是北宋初期。北宋第二个皇帝,宋太宗的赵光义,统治了22年,五年间发生了雪灾:

太平兴国七年三月,宣州霜雪害桑。

永熙二年冬,南康军经历了暴雨冰雪,战胜了重载。

终拱元年五月,云州风雪伤麦。

春华三年九月,景兆府大雪毁苗。

春华四年二月,商州大雪,冻死多人。

赵光义执政期间的这些雪显然不是最糟糕的。《中国气象灾害综合卷》中列出的两次雪灾要严重得多。一次发生在元佑的第二年,当时赵旭是皇帝。今年冬天,在首都所在的中原地区,冬天过后天天下雪,一直到春天才停,导致了“严寒,人多冻死”。很多人冻死了,连尸体都没埋,法院。

另一次发生在靖康元年,赵桓登基的时候,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再次遭遇罕见的冰雪严寒。从那个农历的十一月到次年的正月,雪一直下,平地上的雪有几尺厚,“很多人冻死了”。

当时在首都站岗的士兵冻得手拿不住武器,有的士兵被冻成了丧尸。若雪晴,西北风大,宋史记载“雪大,天气寒,地冰如镜,行者不能立。”人们不吃不烧,政府官员也很人道,要求人们砍伐皇家园林中的花草树木作为柴火。

天灾过后,人祸又来了。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烧杀抢掠,包括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皇室、后宫嫔妃、贵妃、臣子在内的三千多人全部被俘,回到徐金国北部,被称为“靖康之难”。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综合卷》把这两次雪灾列为北宋时期的“特大寒潮灾害”,是不是最严重的?我不这么认为。两年元佑雪灾的前一年,也就是嘉佑正月二十四日的“大雨雪”,所有的宫殿都被夷为平地,一周后的二月三日又发生了一次“大雨雪”,导致“泥路满冰,百姓饥寒交迫,死者无数”。

4.明清第四个寒冷时期

从明朝中期开始,中国进入第四次寒冷时期,持续了500年,直到1900年左右的晚清。明清恰好处于这一时期,所以国内学者称这一时期为“明清小冰期”,国际上称之为“现代小冰期”。

自然,明清时期的雪灾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频繁。在《中国气象灾害综合卷》中,仅选取了1900年以前的17次“强寒潮灾害”,明清时期13次。

朱祁钰在位的景泰四年冬天,中国大部分地区从北到南都下着罕见的大雪,天气异常寒冷。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广西等地持续降雪一个多月,灾情严重:苏州、江苏、太湖断流,港口冰冻,“人畜冻死”;浙江安吉,“冻死100多人”;河北沧州,“冻死的人和动物不计其数”;山东德州,“人畜冻死”。

在柳州、广西等南方的地方,河里的鱼都冻死了,但南方的鱼冻死的很少。宋朝天禧二年,永州那年正月大雪纷飞。“六天六夜之后,江河溪流中的鱼全部冻死”。

这不是明朝历史上最严重的雪灾。最严重的应该是浪漫的皇帝朱厚照登基的八年。华东地区降雪最猛。在这些地区,河流被冰冻,鸟兽被冻死,甚至村民也被冰冻。南方的大湖,如太湖、洞庭湖、鄱阳湖,同时成为“超级溜冰场”:太湖,“冰天雪地,行人在冰上行走十几天”;洞庭湖,“冰,人骑可行”。

明清小冰期,清朝遭受的雪灾最为严重。《中国气象灾害礼综》13次“重、强寒潮灾害”中,9次发生在清代,有学者称17至19世纪这一时期为小冰期的“寒潮时期”,最近500年中最冷的50年出现在这一时期。具体来说,

在最冷的50年里,连下个月的大雪都不是不常见,而是常见。比如清朝顺治的全国雪灾,很多人被冻死。在河北,很多人被冻死在山洞里。同年,南方湖南省永州等地连降40多天雪。"冻死的人不算在内."

康熙九年冬,华北、华东、华中地区持续降雪,一般持续40-60天。黄河到龙门段结冰,淮河结冰两个月。

在全国许多省市的地方志中,都有被冻死人的记载:在大冶、湖北等地,“被冻死饿死的人很多”;河南开封“井是冰,路是冻死的”;在南昌、江西等地,“行人冻死”;在怀宁、安徽等地,“冻死人很吃香”;在江苏等地,“人被冻死,鸟兽进房吃”;山东临沂等地“冻死人多”,威海“死行人不算,屋里也有冻死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常乐公主 明光宗第八女乐安公主简介 乐安公主丈夫是谁下一篇:唐高宗是谁 唐高宗李治第四子李素节简介 许王李素节生母是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