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元朝怎么灭亡的 元朝灭国有多惨烈 元朝怎么灭亡的 看原因

导语:内 斗是元朝灭亡的关键,一百年间换了十五位皇帝,前十四位皇帝死于暗杀。如果不是内 斗的厉害,就凭朱元璋带领的农民起义,如何打得过元朝的精锐部队。元朝灭亡时,边境上还有百万蒙古精锐并未参加战斗。或许元朝灭亡的主要原因还是统治者没把领土特别是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当成自己的家。 元朝灭亡以后,朱元璋是怎样对待蒙古女子的呢?不见血但却很残忍?

内 斗是元朝灭亡的关键,一百年间换了十五位皇帝,前十四位皇帝死于暗杀。如果不是内 斗的厉害,就凭朱元璋带领的农民起义,如何打得过元朝的精锐部队。元朝灭亡时,边境上还有百万蒙古精锐并未参加战斗。或许元朝灭亡的主要原因还是统治者没把领土特别是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当成自己的家。

元朝灭亡以后,朱元璋是怎样对待蒙古女子的呢?不见血但却很残忍?

历代王朝灭国之后,皇室会遭到各种蹂躏,而元朝覆灭之后,遭殃的可不只是其皇室,更有许多的蒙古族人。每个灭亡的朝代,女性又总是最容易受伤的那个群体,她们被当做货物、战利品,随便争夺、分配,甚至是直接遭到屠杀。

朱元璋是平民出身,他知道寻常百姓的艰难,而元朝其实正经的蒙古平民,地位是极低的,经常遭到买卖。老朱对于这些平民,其实是比较同情的,所以战后并没有怎么迫害他们。对于那些皇室的元朝女子,他更没有做什么过分的举动,因为他对外的说辞是:我很感激元朝的养育,也希望所有的百姓对元朝怀有敬意。在他说了这样的话以后,自己自然也就不好意思害蒙古贵族了。

不过,他对于蒙古人,也确实做了一系列的限制。

不能穿蒙古人的衣服,要穿唐装

元朝的统治,确实让中原的汉人遭受了极大的痛苦,所以为了摆脱元人对我们的影响,朱元璋想了许多办法,而改变装束就是其中的一条。以前平民看见穿蒙古人就觉得头大,因为不小心就会惹上麻烦,现在改成都穿唐装,起码看起来舒服了许多。而且蒙古女子穿了唐装之后,只要不说话,和汉人也一样,不会在街上转悠就被揍。但是想象一下,现在突然有人强迫我们去穿印度人的衣服,那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磕头的办法也变了

磕头是一种可耻的行为,但不管是元人还是汉人,都把磕头玩出了新花样,尤其是我们汉人,还分出来好几种,跪着行礼、站着行礼、磕头次数的多少,都能看出来一个人的身份。而在老朱开国后,他就恢复了这些礼数,一度也让元人感觉老不适应了。

改姓氏

灭国之后最可怕的不是被杀头,而是祖宗留下来的姓氏被剥夺。蒙古人灭国之后就面临了这样的问题,因为新皇下令:不许使用胡人姓氏。于是很多的蒙古女子,不但披上了汉人的服饰,更失去了自己原本的姓氏。

语言剥夺

一个种族的战败,经常会输了文化,而这种文化经常就表现为语言。在关内的大批蒙古人在战败后,他们被剥夺了自己的语言,必须开始学习、使用汉语。为了更好地让这些人学习汉语,老朱还专门派人迅速制定了《洪武正韵》。于是,元人退走没多久,被大明统治的蒙古人便迅速汉化,几十年后几乎听不见说蒙古话的了。

必须与汉族通婚

为了避免这些外族抱团,为了实现民族的一统、融合,大明还下令,不得种族内通婚,必须要和汉人通婚,除非汉人不愿意。这样的政策,再一次促进了蒙古人融入进来,对于国家的稳定有极大的作用。

通过这些举措,大明不但带着汉人迅速从蒙古人的阴影里面走出,更让许多蒙古人很快失去了对本族的忠诚,融入到新集团里面,这样的办法,虽然不见血,但是却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消亡了一个种族,确实可以说残忍。

强悍的元朝为什么不到100年就灭亡了?

元朝从公元1271年建立,到1368年灭亡,前后不过98年时间,算得上是一个短命王朝。为何元朝实力如此强盛,却延续不到百年呢?

元朝的历史,如从广义上算,自1206年大蒙古国建立,到1368年元亡,共一百六十三年。从狭义上算,则自1260年忽必烈即位汉地,改行汉法,建元中统,到1368年,只有一百零九年。作为大一统王朝,它的寿命并不长久。尤其值得提出的是,中国古代许多大一统王朝都是在内忧外患交织的情况下走向灭亡的,而元朝则有所不同。终元一代,基本没有强大的外患,只在前期与西北察合台、窝阔台两汗国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战争,到元朝中期战事已完全平息。元朝短命而亡,主要亡于内忧。

由于内部治理不善,使得这样一个盛极一时的大帝国,过早地崩溃了。内部治理的问题究竟何在呢?我们过去习惯于用“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危机深重”之类理由解释一个朝代的衰亡,元朝也不例外。但这类理由适用于任何朝代,无助于显示各自的特殊性,即使正确,也只是表层的阐释。如果我们不满足于此,就必须深入到各朝代的历史事实中探究其衰亡的具体缘故。对于元朝,恐怕需要从文化背景方面去找原因。也就是说,元朝的短命而亡,主要是亡于统治集团与被统治地区的文化差异未能弥合。

忽必烈还灭掉了南宋,完成了中国的大一统。

地理大一统,必然需要文化与政治上的大一统,于是忽必烈开始了一系列的动作:

第一、建立年号、国号及有关礼仪制度。除此之外,忽必烈还在北京设太庙祭祀祖先,制订中原朝仪等。

第二,建立中央集权的王朝官 僚机构。

第三,定都汉地。忽必烈即位的地点在开平,后加名上都。之后修筑燕京城,更名大都,于1272年迁入,从此大都成为首都,上都退守陪都之位。

第四,重农。

第五,崇儒。蒙古国时期,统治者并不重视儒家,仅把它当作一种准宗教对待。

虽然如此,但作为一个入主中原的骑马民族,其汉化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何况忽必烈即位之初就颁布诏书,阐明了自己的建制原则:祖述变通。祖述就是继承蒙古旧制,变通即进行汉化改革,这就注定了元朝的二元性体制特色。当然,地盘太大,消化不良,也是其中一因。这一切注定了元朝政局的混乱与寿限的短促。

具体表现在:

第一,保留了大量的蒙古旧制。

主要内容有:

一,投下制度

二,斡脱制度

三,赐赉制度

四,怯薛制度,

第二,汉化进程迟滞。元朝自始至终,没有融入中国文化之中。相反,他们瞧不起汉文化,对汉文化相当隔膜:

一 虽然中国人认为,元朝才应是蒙古国的正统,但站在蒙古的角度,元朝只是蒙古大帝国的一小部分,所以蒙古统治者从未站在中国中心论的位置看待元朝。

二 蒙古人不识汉字,宫廷主要使用蒙语,建元后创立蒙古新字,凡官方文件,必用其书写再以汉文附之,这就导致中国的知识分子不得不学蒙古文,否则想做个公务员都很难。

三 蒙古人不懂汉文化,特别是儒学,讲来讲去他们都表示听不懂,说儒师教儒书多年,不知其义,西番僧教佛经,一夕便晓。有些太子习儒,帝师反而阻拦,认为学佛法一学就开窍,学孔子恐损太子真性云云。

四 蒙古大帝国疆域宽阔,面对的是多元文化:吐蕃喇嘛教文化、中亚伊斯兰文化、欧洲基督教文化、中原汉文化。这么多选项对比下,当然不会认为汉文化优越,也就缺少汉化的内在动力。

五 不重用汉人知识分子。元政府长时间不恢复科举,气死儒生们了。1313年,政府终于下诏正式开科举了,但录取人数少,地位与仕途也难望唐宋之项背。

第三,皇位继承制度存在隐患。

第四,传统的中国政治弊病一个不少,非传统的政治弊病也一个不少:

一 皇帝怠政,权臣专权。

二 贪污腐 败一个不少,由于官员素质低下,更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及蒙古贵族的特权,导致民间歌谣曰:“官吏欢天喜地,百姓啼天哭地”,贪污腐 败成为官场常态,不贪不腐反而不正常。

三 政府本身就像一个大贪官,羊毛拔得太凶,恨不得一次性拔秃,制造了诸多敛财的名堂,但却由于荒废无度而长期面对财政危机。

四 不热爱和平,拿征战当家常便饭。即使统元后仍不歇兵,忽必烈在位时期,征战过的国家有:高丽、日本、安南、占城、爪哇、缅甸等。由于掳获不多,甚至惨败,所以忽必烈死后,这种爱好才叫停。

五 民族分等,人分十级。

元朝汉化的迟滞,是一个很复杂、值得探讨的题目。它有多种表现,其中的一些史学界已作过充分研究,如民族歧视政策的推行等等,兹不赘言。此处想首先就统治集团的文化素质这一侧面来考察。在元朝,以皇帝为代表的蒙古贵族接受汉文化十分缓慢,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始终对汉族地区的典章制度、思想文化比较隔膜。这应当是汉化迟滞的一项主要内容。

元朝的败亡,其主要原因在于政治黑暗,民族歧视和政治压迫政策。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政局不稳,皇帝大多不理国政,贪图享受,腐化至极,经臣钩心斗角,欺上瞒下,朝廷横征暴敛,经济越来越衰,激起广大人民的反抗。各地农民起义,指向元朝。元朝在历史潮流面前衰亡。

网友大家谈:

@飞行的头盔:一般这种南征北伐开疆扩土大建工程的朝代和国家都很短命,例如秦朝15年,隋朝38年,元朝97年,苏联69年。

@oolonglife:宋以后的经济治理能力,越来越差,到了明清,连纸币都不敢发行了。

@v90345665285:元朝后期通货膨胀了,发行纸币上瘾了。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乐进 乐进为何是五子良将之一 乐进一生有哪些功绩下一篇:福康安 揭秘:福康安是谁 为何会一直深得康熙喜爱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