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神话故事>正文

东周都城 东周建都城洛阳了吗

导语:西周时期,周幽王扮演军阀角色,由于皇位继承问题,神后和全荣造反。都城濠井被攻破,西周灭亡。周平王继位后,于公元前770年迁至洛阳,也就是我们所知的东周。其实在西周时期,为了控制东方,周朝就开始在洛阳修建都城,称为成州,洛邑

西周时期,周幽王扮演军阀角色,由于皇位继承问题,神后和全荣造反。都城濠井被攻破,西周灭亡。周平王继位后,于公元前770年迁至洛阳,也就是我们所知的东周。其实在西周时期,为了控制东方,周朝就开始在洛阳修建都城,称为成州,洛邑为陪都。

洛阳东周城址是东周都城遗址。历史名城。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剑河与洛河交汇处。据史料记载,自周平王东迁周景王后,该城被视为范十二的都城。周避之乱,迁都周朝,后迁回城。洛阳东周城始建于不晚于东周初,西汉以后逐渐废弃,直至末毁。1954年至1960年,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调查发掘。

东周洛阳城由四道土城墙组成,城址整体形制为长方形。其北墙西起剑河东岸土堆、东干沟村北,沿78° 31′方向向东直行至中储公司801仓西墙,全长2890米,宽8-10米。

东城墙北起北墙东端,沿174方向至洛阳二十七中逐渐消失,残长1800米,宽约5米;西城墙北起北城墙西端,沿剑河东岸向南转西至望城公园,过剑河至七里河村北,再向南曲折至洛阳工业学院南校区南墙向东。整条线路曲折多变,呈阶梯形,墙宽约5米。

程楠墙西起城西城墙南端,东至洛河北岸呈直线消失,残长800余米,宽约14米。北墙外发现一条东西走向、深度约5米的通道,估计是当时的护城河;在东墙东侧的唐宫路一带,也发现了一条南北向的通道,也可能是保护城市的护城河。

文献中《左传》提到邳门为右南门,甘济门为右北门;《春秋大事表》说,定门是东门;《玉海宫解》说:“王城有三门,十二门”;《考公基工匠》载:“工匠营全国,方九里,紧挨着三门。”洛阳东周四壁未发现城门遗迹,可能是后期损坏或考古工作尚未到位。

洛阳东周王城遗址的中心部分被汉、豫两郡城镇重叠。城址北部有制陶、制骨、铸铜作坊,其中制陶遗址面积大、分布集中,发现窑址、房屋、水井及大量陶器碎片和工具。

宫殿区

在洛阳东周时期的西南角,以及涧河入漯河的曲家屯村东北,发现了两组南北相邻的大型建筑基址。近年来,在这个地区发现了三个大型夯土基遗址。《国语·周瑜》记载:“灵王二十二年,谷和洛斗必灭宫。”标明周宫的大致位置。然而,考古发现的这些大型夯土基座的位置与文献中记载的皇家宫殿的位置非常接近。这些夯土建筑所在的洛阳东周王城西南高地,就是王城的宫殿区。

战国时期,洛阳东周宫城从北至金淑路南线,南至曲家屯村,东至望城大道以西,东至洛阳东周望城仓角区东侧河流,西至古建河。春秋时期宫城地区与战国时期相似,但南部一直延伸到南部的洛河。

春秋时期夯土建筑的规模大于战国时期。宫城分布着宫殿建筑。宫殿建筑规模在战国时期收缩,西边是宫殿建筑,东边是地窖地区。宫城外有由天然河道和人工护城河组成的护城河,用宫城城墙建造。宫城被夯土墙分割成不同功能的小单元,如曲家屯东北部春秋早期发现的大型夯土楼基址处用墙分隔的封闭单元,战国时期宫殿区与仓库区的分隔。

宫殿区围绕正殿对称,庭院被分割成许多相对独立的四合院性质的小单元,这些小单元也围绕中轴线对称。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齐闵王 齐闵王是谁下一篇:1906年 1906年6月9日 陆定一诞辰

文章评论